浅谈陶瓷器形之美—“器”与“道”

2014-11-22 04:18李莎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意味物象陶瓷

李莎

摘要:

陶瓷的造型演变有着各种可能和因素,器形中的造型便是集“器”之用与“道”之意于一体。通过具体描述几种思维方法,并结合陶瓷艺术的特殊性来分析如何将“器”与“道”融于器形之中。只有弄清楚它的特殊性,才能真正深刻体会陶瓷器形之美。

关键词:陶瓷;器;道;物象;意味

陶瓷首先是为“用”而产生,然后不断演变和发展的。但是,陶瓷又超越了一般的实用性,不单单作为一个个罐、盘等容器存在,它还是艺术,作为人们精神世界的物化象征,蕴蓄着至今猜不透、说不清、道不明的内涵和意味。陶瓷的实用功利性和超越实用的精神性,统一于器形。“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即作为容器的实用之具是陶瓷的“器”,作为精神的物化是陶瓷的“道”。

原始先民们在陶瓷的创造中的那种感悟和精神的陶铸,或许不会有老子式的抽象概括和理性的认识,但或许曾为“道”“器”观念的生成和关系的理解提供了某些基础。陶瓷的造型演变有着各种可能和因素,但是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先民们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将自身的感受投射于器形的创造之中,或者无意间按照当时的“美的规律”来创造,来将陶瓷的“器”与“道”结合于一体。

一、 观物取象

观物取象是中国传统造型中的基本方法,即通过先观察物体,再取之兆象。这种艺术的思维方式影响艺术创作的许多方面,当然对独特的陶瓷造型有深刻的影响。观物是依据世间自然界和社会的万事万物作为对象,作为造型的原型,然后进行丰富和加工。其次,“物”作为造型的原型,并不是简单的模仿照搬物的形象或属性,而是对物有着整体的把握,进行综合的一个心理过程或者复杂的实践过程,才能正确“取象”,最终成为“形”。最开始的陶器的造型多为直接取象,如圆形、半圆形、葫芦形的碗、盆、钵,以及模仿动物造型的陶鸟、鹰鼎、陶猪,模仿植物造型的水瓢、水壶造型等等。这些造型有的是直接整体取象,有的是局部的模拟和变形。主要的特点是较多的直接观物模仿取象,造型绝大部分是对自然形态的模仿。这种造型样式沿用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造型法,并由简单模仿进入到象形取意的高级阶段。

二、 象形取意

“取意”而不再是“取象”,并不是完全脱离“取象”,而是在“象”的基础上,摒弃简单的模拟,将之进行提炼,从形中依据实际情况改进和创新,接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意思。陶瓷造型从最先的半圆到“站立”起来,如鼎、爵、角、鬲等等,就是脱离完全的取象的束缚,结合生活的实际,进行有“意”的再创造。又例如在器物上装上“足”,使得器物拔高,显得修长。加上“耳”,利于拾取,方便使用。这种能动的创造性思维,为陶瓷的器形设计打开了新的局面,克服了呆板的直接模仿,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获得“物象”所不能达到的高度。无论是观物取象还是象形取意,都是陶瓷器形设计的主要思维方法,也是造型的普遍规律,但还是无法完全解释中国陶瓷造型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的原因。因为这两种方法没有完全脱离“象”和“物”,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根本的桎梏,这就需要更加开放的思维方式——创意立体。

三、创意立体

中国绘画理论家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写道:“大凡画艺,应物象形。其天机迥高,思与神和,创意立体,妙合化权。”画人物山水时更多的加入了艺术家丰富的情感体验,不仅仅是“物”的简单写生和模拟。陶瓷的造型中没有中国画那样有着明显的体现,而必须以陶瓷自身的材质特性来做符合自身规律的物化。在原有形的基础上由简单的模仿进入到象形取意阶段,再融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即保留了基本形态,又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的新的形制。如同样是碗、盘、杯、罐等物,其大体都保留了一致的形态,但仔细研究又各不相同,有着数不胜数的细微变化,蕴含着不同的能工巧匠的艺术最求和韵味。从“观物取象”到“象形取意”再到“创意立体”并不是一层一层的递进,不是简单的“进化”过程,不是后者取代前者,而是结合“器”与“道”的思维方式,其中不仅融合了象形的因素,同时又是在不断超越,取其形中所包含的“意”加以创造性以及情感性的发挥。

四、中和圆满

中国哲学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特别是中庸之道、中和之美对陶瓷造型有着迁移莫化的深刻影响。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圆整、圆妙等,禅宗认为“物我同根”、“物我唯一”追求心物同圆,“以圆为美”的思想。器形既是应物象形的过程,也是追求和谐之美的“道”的物化过程。在陶瓷的造型演变化发展过程中,千姿百态花样繁多但没有走向极端,更多的是符合日常的生活化的具象造型。日常的器物造型,从美学风格上来说,主要体现的是一种优美,追求中和之美的美感效果。中和之“和”,意味着不同质的配合,并不完全是某种具体手法的或样式的相同或相加,不是把同质因素组合在一起。造就了陶瓷器形造型求静不求动,求正不求奇,不怪异,不奇巧,平易又不平淡,蕴蓄着深厚的韵味。这种造型变化是在把握整体和谐中的变化,在追求整体圆满中的变化,也是中国人对于中和圆满精神的“道”的物化体现。

在器形的设计中,以追求“道”为最高的审美标准,这种“道”,一是对物象原本的直接表现和模拟,在器形艺术中有着直接的反映。以现实生活中的物象为形的器物不计其数,模仿成为了中国陶瓷的重要特点;二是在陶瓷的器形中体现了艺术家们的精神。陶瓷造型的曲线表现了强烈的韵律感,人的心灵和观念便已被熔铸其中,这不仅仅是一种器物,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了。“道”即“器”的意识,就像我们说的“内在”、“内心价值世界”诸如此类。所以,器形作为文化与艺术的载体,它有“形式”和“意味”的不同层次,用哲学解释就是“器”与“道”的关系,只有弄清楚它的特殊性,才能真正深刻体会陶瓷器形之美。

【参考文献】

[1]程金城.中国陶瓷美学. 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程金城.中国彩陶艺术论. 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周思中.中国陶瓷设计思想史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4]王先岳.陶瓷—中国国粹艺术读本.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5]金银珍,金在龙. 现代陶艺的艺术语言.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意味物象陶瓷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下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上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见微知著与文学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