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解放纪念馆隆重开馆

2014-11-22 02:06路明
兵器知识 2014年9期
关键词:刘伯承大别山中原

路明

2014年7月1日上午,位于河南省宝丰县的中原解放纪念馆隆重开馆。刘伯承元帅次子刘蒙少将,开国上将李达之女李彤妍等出席开馆仪式,并为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铜像落成揭幕,为中原解放纪念馆揭牌。

在开馆仪式上,刘蒙少将为中原解放纪念馆捐赠一副自己手书的“得宝丰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的书法作品和一本刘伯承元帅保存了几十年,当年由第二野战军参谋长李达主持编写的《双堆集歼灭战初步总结》送给纪念馆,并与大家一同回顾了中原解放战争的历史——

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认为“得中原者得天下”。自秦朝以来就有“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说法,只有得中原,在中国历史上才能称的上是一个朝代,“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无不如此。

我年轻的时候一直有一个疑问,说解放战争四年先后消灭了800万敌军,建立了新中国。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后来随着对历史的了解逐渐明白。

我采访过,在解放战争时期曾经任国民党的作战厅厅长的郭汝瑰将军,他和我说过“我研究了一辈子军事,在世界军事历史上最让我佩服的是‘千里跃进大别山,它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无后方供给线的深入敌后作战。孙子兵法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十几万部队深入敌方,没有供给线是不可想象的。”

一般战争分为四个阶段:敌人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双方的战略相持,进而转为我方的战略反攻。解放战争省略了一个半阶段。在国民党从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的时候,毛泽东主席派十多万军队插进敌人心脏,造成了国民党军从前线抽调大量部队,随后我军的反攻就开始了。

父亲(刘伯承元帅)有一篇文章叫《千里跃进大别山》,他是这样理解毛主席的这一战略思想的,西逼武汉,东迫南京,扼断长江,俯瞰中原,必然造成敌人从前线大量抽调部队。在这个战略思想指导下,迫使国民党从前线抽调60多个旅,剿灭大别山部队,于是我们的战略反攻就开始了,省掉了战争发展的一个半阶段。所以毛主席把“千里跃进大别山”称为“历史的转折”。

“千里跃进大别山”确实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军事行动。抗战胜利,父亲带着30多万部队走出了太行,随后打了上党、平汉,歼灭敌两个军,敌三十军军长高树勋起义,敌四十军军长马法五被俘,缴获大量敌优良重装备,俘敌几万。那个时候,晋冀鲁豫地区是兵强马壮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执行中央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举措,刘伯承元帅认为大别山只能容纳十万部队,不能使用重装备,决定将隶属自己的部队,部分转隶,部分独立,并在黄泛区炸掉了重装备。在每一位指挥官心目中,人员和装备都是最重要的,没有胸怀全局的观念,是完全做不到的。

在完成了这个历史转折之后,刘伯承元帅根据中央指示,为了夺取中原,带着第三届中原局从大别山出来,由内线跳到外线来到宝丰这个地区,在宝丰成立了中原军区和加强后的中原局,组织了六次大的战役,召开三次宝丰会议,形成了中原决战的态势。

淮海战役,国民党叫“徐蚌会战”。我看过一个国民党写徐蚌会战的材料,讲了国民党有两点没有想到,也称为共产党的两着高棋。一个是“切断徐蚌线”,另一个就是“歼灭黄维兵团”。切断徐蚌线就是在宝丰谋划的。孙子讲,想包围敌人,需要五倍于敌的兵力。想歼灭敌人,需要十倍于敌的兵力。我们的中原争夺是以少胜多,国民党怎么也没有想到我们敢“切断徐蚌线”,把黄伯韬兵团钉在了徐州。蒋介石派黄维带12万精兵来援,黄维兵团最终又在双堆集被全歼。中央军委电报称“双堆集歼灭黄维为淮海战役承先启后之关键“。

郭汝瑰和我说,蒋介石知道中原败局已定,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大骂“你们这么多双眼睛,竟然不如刘伯承一只眼睛”,并用手枪在办公室的地板上打了几个窟窿。

逐鹿中原是由中原大军区、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完成的,以“胸怀全局,勇挑重担,协同作战,必胜信念”的大无畏精神,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

展品中的92式重机枪是日本人南部麒次郎设计,可以看作是一种7.7毫米口径版本的“哈其开斯”机枪。92式重机枪使用30发弹板供弹,由于弹头初速和重量比其它日式枪械大,最大射程达4500米,是一型相当受欢迎的支援武器。其射速较慢,盟军称之为“啄木鸟”,中国军人则按照外观给它取绰号日”鸡脖子“机枪。但92式重机枪也存在供弹不畅的问题,在供弹具上侧设有油壶为弹药润滑,也属于比较奇特的设计。

本馆展出的还有1挺缴获的日式十一年式轻机关枪。它是日本陆军对日俄战争和一战步兵战术总结基础上设计的一款班组武器,设计师南部参考了法国“哈其开斯”重机枪的一些特征,将供弹机构改为30发容量的漏斗式机构,理论上讲可以持续装入弹夹来连续射击。但这一设计使弹药敞开在战场的沙尘环境中,因此带来了可靠性的隐患。为了平衡漏斗的重量,机枪枪托设计为偏左位置,中国军队因此称之为歪把子机枪。十一年轻机关枪产量接近3万挺,在中国战场属于日军主力武器。

日本藤井制作所1915年试制出的第一款6×24规格的望远镜,从外观上看深受德国光学工业影响。纪念馆展示的这台“猎户座”望远镜,是日本光学在德国工程师协助参与设计的一款军用望远镜,定型于大正十三年(1923年)。“猎户座”望远镜有6×24和8×26两种规格,黄铜材质做工相当细致,主要提供给陆军军官使用,日本海军一些部队比如被击沉的“武藏”号战列舰的舰载侦察机也用这种望远镜,是日本侵华战争中装备最多性能最好的一款望远镜。该镜生产厂家有数十个,包括日本光学(尼康前身)、富士写真光机、佳能半导体的前身等,因此也衍生出众多的版本差异,在后来的战事中也有不少被中国军队缴获。

经过1948年5月2日开始的宛西战役,将老河口、西峡口以东,南阳以西广大地区的十余座城镇全部解放,使豫西、陕南、桐柏3个军区连成一片,形成中原解放区比较巩固的后方。5月下旬的宛东战役共歼国民党军1.2万余人,吸引了国民党胡链兵团南下,使其不能东援,保障了粟裕兵团的胜利南渡。

开封战役是中原军区入驻宝丰县后发动指挥的第二次战役。5月31日,华东野战军粟裕兵团渡过黄河南下,参加中原作战。因鲁西南之敌过于集中,难以分割歼邱清泉兵团,乃以东进中的华东野战军陈(士榘)唐(亮)兵团,于6月17日晨,乘虚袭取开封,创造歼灭机会。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和第十一纵队,把由郑州东援的国民党第四十七军(孙元良兵团)阻于中牟地区。第十八军(胡琏兵团)被阻于上蔡地区。22日晨,开封战役结束,共歼国民党军4万余人,是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密切配合下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城市攻坚战,也是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在关内解放的第一座省城,政治意义重大”。

解放军攻占开封后,蒋介石为挽救败局,严令邱清泉兵团及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加速向开封进攻。整编组成一个新的兵团,由民权经睢县、杞县迂回开封。华野趁势于6月26日发起睢杞战役,以第三、八纵队由开封向通许方向转移。以第一、四、六纵队和中野第十一纵队,组成突击集团,由叶飞指挥,隐蔽集结于睢县、杞县、太康之间和民权地区,实施南北夹击,围歼区兵团。中原野战军为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以第一、二、三、四纵队在西平南北地区阻击国民党军吴绍周兵团,以迟滞整个国民党军北援。

6月29日,刘伯承和陈毅亲临舞阳东吴城地区指挥作战,先后两次阻击了企图北援的胡链兵团和吴绍周兵团,减轻了华野的压力。7月6日,战役胜利结束,共歼国民党军5万余人。从此在中原战场上,国民党部队完全失去发起战役性进攻的能力。

随后经过襄樊战役控制了汉水中段,形成了对国民党军队长江防线和大巴山防线的严重威胁。经过郑州战役进一步分割了华北、西北与中原国民党军的联系,而中原、华东野战军流动区域连成一片,为实施淮海战役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摄影/郜现松)

[编辑/王瑾]endprint

猜你喜欢
刘伯承大别山中原
走进红色大别山
新时代的啊哩哩
绿色农业逐梦中原
飘扬在大别山下的红领巾
脑壳落了都不怕
校园足球中原行活动掠影
脑壳落了都不怕
刘伯承倒穿鞋甩追兵
刘伯承倒穿鞋甩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