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大军催生一座城

2014-11-22 10:36郑文丰刘辉
晚晴 2014年11期
关键词:六盘水大军建设

郑文丰+刘辉

六盘水的三线建设在创造巨额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十万建设大军留下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

1964年起,好人好马上三线。一句“为了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觉”,十万建设大军开启了赶赴六盘水的磅礴征程,打响三线建设大会战,敢叫天地换新颜。只十多年,三座无名小城变身现代化工业之城。真可谓“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十年弹指千载变”。

六盘水市今年刚满36岁,如今,它气象磅礴,万家灯火。成就它的,是那个特殊年代里,十万建设大军的磅礴征程与追梦岁月。

“为了让毛主席老人家睡好觉”

在送站人的哭声中,咣咣作响的火车从黑龙江鹤岗火车站启动了。就着闷罐火车顶上一盏昏暗的小马灯,22岁的李长山找到一个铺位,摊开自带的被子躺下,安心入睡。这时是1964年10月20日的凌晨4点,他已经半宿没闭眼了。十天十夜后,黑龙江鹤岗矿务局建筑四工区的建筑工李长山和同单位的五六百名干部职工一道,到六盘水矿区报到。

“出发之前,单位领导动员我们去三线,说毛主席老人家讲了:‘三线建设搞不好,我睡不着觉;没有钱,拿我的稿费;没有路,骑毛驴也得走进去。”李长山义无反顾地提交了申请,“为了让毛主席老人家睡好觉”。

李长山他们不是第一批、也不是最后一批到达六盘水的人马。上世纪60年代,先后有十万建设大军开启了赶赴六盘水的磅礴征程,打响三线建设大会战。虽说天南海北、南腔北调,“为了让毛主席老人家睡好觉”却几乎成了他们踏上征程时共同的“标准答案”。

自南下之日起,李长山那病中的父亲就没能睡好觉。他是家中独子,10个月大时母亲过世,由老父一手带大。“南下之前,本来有个谈婚论嫁的女朋友。之后,这事就黄了。”李长山说。1967年春节,他回东北老家探亲,同亲戚另介绍的一位村里姑娘成婚。

现年73岁的解春纪是和李长山一道来的,出发前儿子刚满一岁。“好在1967年,老婆孩子就来到六盘水,一家人团聚了。”两人先是参与修通了“贵昆线”中的“茨冲——滥坝”铁路段,1966年8月1日,又进入到土城矿筹备处工程建设兵41支队3大队,做煤矿工程建设。

李长山回忆说,那会儿提倡的是“先生产,后生活”,生产建设是重中之重。每天早上6点上山,晚上6点下山,放炮开山开隧道,打石头往外运,体力活很重,每顿饭要吃斤把米饭。但是有劲头,回家路上还高唱《打靶归来》。“其实应该是《放炮归来》。”李长山不忘东北人的幽默。

回到家——其实是“干打垒”房子,土墙、油毡顶、木板上铺稻草当床。天无三日晴,这家里就没一块干的地方。“也不觉得苦。当时我们咋说的?干打垒,就是好,它是革命传家宝,群众发明来创造,三线建设离不了。”“吃什么?下面弄点柴火,上面从房梁上吊个锅,烧点儿开水。很少的菜,加很多的红辣子和盐。三块石头一口锅呗。”“山区冻雨多,毛毛雨从空中下来就冻了。怕什么?咱有贵州三宝:雨衣、雨靴、破棉袄。”像说单口相声似的,一段段顺口溜从李长山嘴中脱口而出,蹦出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002年,李长山从盘江矿务局光荣退休,他的3个子女也先后留在了由盘江矿务局发展出来的各单位。

一座被火车拉出来、钻头打出来的城市

三线建设中,六盘水被催生出来。有着丰富矿产资源和优越地理位置的六盘水,终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开发机遇。原来,有“江南煤都”之称的六盘水,拥有上天赐予的“资源富矿”,这里有贵州历史上用煤的最早记录。有诗为证:“窗映松脂火,炉飞石炭煤。”这句出自易纮《过普安》诗,见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重修刊行的《普安州志》。普安州,今六盘水盘县的古称。只是限于地域偏远,交通不便,很长时间以来六盘水境内以农业为主。

既然是备战,离不开军工企业,制造武器的钢铁,以及炼钢铁的焦煤。四川攀枝花的钢铁基地,重庆的军工项目,六盘水的煤炭基地,就是为三足而立、互相配套而打造的。是西南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把六盘水的煤运到攀枝花,先开路。于是,以铁路为先导,修建成昆(成都至昆明)、川黔(重庆至贵阳)、滇黔(昆明至贵阳)三条铁路组成的西南环线,六盘水的“三线”建设轰轰烈烈展开。因此,我们说,六盘水是被火车拉出来的城市。与此同时,煤炭矿井的钻头也日夜不休地转动着。1966年1月1日,随着六枝矿井的投产,三线建设的第一车煤见到天日。1970年,第一列满载洗精煤的货运列车,从水城野马寨站驶出,驶向攀枝花钢铁基地。攀枝花的矿,六盘水的煤,实现了钟摆式的运输。我们也会说,六盘水是被钻头打出来的城市。

在矿区建设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顺口溜:“远看像村庄,走进是工厂,不见人影动,只听机器响。” 顺口溜是基于对美苏间谍卫星的认知,据说从卫星照片上可以看到《人民日报》的标题。“不见人影动”是对间谍卫星的反制。现在看来,这无疑是夸张了。但这就是‘靠山、分散、隐蔽原则的生动体现。

“无论如何,三线建设对六盘水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三线建设,六盘水从‘千载空白千载忧,遍地荒野遍地愁的困境中,一跃成为成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原国家建材工业部办公厅主任单兰山是名老三线建设者,先后五次来到六盘水,见证了六盘水的变化。

六盘水的三线建设在创造巨额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十万建设大军留下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

这精神是血染的。六盘水三线建设中的伤亡人数,迄今未收集到完整的资料,但《六盘水三线建设志》收入烈士名录的,有铁道兵指导员71人,基建工程四十一支队指战员102名。“为了打通贵昆铁路的咽喉要道梅花山隧道,伤亡尤其惨痛。”后来,一位名叫张殿魁的80多岁老人回顾这段经历说,“每次坐火车经过梅花山隧道,都忍不住流泪。”

这精神更是实打实地实践出来的。十万建设大军告别故土和亲人,来到荒山野岭,住的是油毛毡干打垒,吃的是包谷饭窝窝头,却用血肉之躯肩挑手扛,修铁路、打钻井、开煤矿、架电线、建高炉、办工厂。贵州最大的钢铁企业、最大的煤炭企业、最大装机容量的火力发电厂、最大的水泥企业都落户于此。

>>>相关链接

何谓“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中国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从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多的2052.68亿元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 、广东韶关以北、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主要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中西部省区和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后方腹地部分,其中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endprint

猜你喜欢
六盘水大军建设
寒露
作弊
大话三国志
诗书画苑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六盘水:盘县1月份税收实现高增长
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重视民生问题
心锁
说话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