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未了之浅析《聊斋》中的人鬼故事

2014-11-22 03:03张孟琦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恶鬼聊斋蒲松龄

张孟琦

(临沂大学文学院,山东 临汾 276000)

情未了之浅析《聊斋》中的人鬼故事

张孟琦

(临沂大学文学院,山东 临汾 276000)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书中,谈鬼是它的一个显著特色。五百篇小说中,谈及到鬼的就有一百多篇。蒲松龄在写鬼上超越了很多人,塑造了许多优秀形象,后人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蒲松龄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成就,和中国历来的传统思想文化分不开。“鬼”作为人类文明之初的一种信仰符号而存在。鬼小说,鬼戏以及反映鬼的民俗,世代渗透在人的生活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鬼文化。

蒲松龄;《聊斋》;生死;人鬼文化

一、人鬼故事产生的思想根源

对于鬼的崇拜的信仰是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人们都有一种对生的追求,人的身体很难做到不死,而人的灵魂可以永生,这应该是人们对长生的一种诠释。古人认为万物有灵,一切事物都有灵魂。恩格斯对灵魂不死观念的产生,有自己独特的解析。他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于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那么鬼是什么?关于鬼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说文》云:“人之归为鬼。”《礼记·祭义》云:“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在《尔雅·释训》中说:“鬼,只为言归也。”只为言是古代训诂学术语。一般表示被训释词与训释词之间词义相同,而且有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今译:所谓鬼就是人所归。这在《尸子》当中也是相同的意思“鬼者,归也。”古籍中所得到的结论为:鬼是人死的结果。林觉民的《与妻书》中:“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人死之后,其灵魂离开肉体,到了阴曹地府,就成了鬼。归、鬼二字同音互训。但这都是鬼字的引申义,它的本意实际上是人,带着面具跳舞的巫人。

从“鬼”的造字角度,即从中华文明的文字源头上看,“鬼”是象形字。在蒙昧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所以就会产生对天地及自然万物的崇拜。他们认为冥冥之中有超自然的力量,包括神、死去的人灵魂等,主宰着人类的命运,所以就经常举行各种祭祀仪式,祈祷平安和丰收。渐渐的一种特殊的职业——巫觋就诞生了。他们被认为能与神鬼交往,说话,表达执行它们的意志。歌舞就是巫人用来营造气氛的重要手段,是沟通人鬼之间的“联系”。所以几千年前的象形文字“鬼”就是面会巫人跳舞的样子。

二、《聊斋志异》中的人鬼故事

作者笔下的鬼和人有异同之处。《聊斋》中鬼的形象人性多于鬼性。他们有鬼的外形,性格脾气和爱好兴趣都与人无异。鬼界亦如人界,有处于统治者阶级的,有处于被统治者阶层的。《聊斋》中的鬼有四中分类:其一,死后在阴间安居乐业,继续在阳间的生活。其二,因积善行的升为统治阶层。其三,因前生做坏事德兴败坏,入阴后被冥律惩罚。其四,投胎转世,为自己的灵魂寻求一个好的居所,以此来改变生前的生存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价值追求。我认为最后一条属于精神上的追求,是多数人所希望的,以此《聊斋》中也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流传后世,为人所乐道,成为典范。人鬼故事中有许多佳作写人鬼相恋。鬼同人一样,有善恶之分,所以《聊斋》中的女鬼既有如《宦娘》《连城》般善良美好的;也有像《画皮》中的恶鬼。《宦娘》中的赵宦娘是一个高尚无私,热情助人的女鬼。她和温如春是知音,二人琴乐结缘,宦娘为温如春和葛良工的美满爱情不遗余力。尽管她自己因人鬼殊途不能同温如春在一起,但宦娘没有产生怨怒,反而尽心尽力为他人做嫁衣。而且宦娘有自己的追求,她热爱音乐。有共同爱好的三个人,在琴中相识,又在琴中告别。结局处三个知音相奏,共同谱写一曲和谐的乐章。

《画皮》是聊斋脍炙人口的篇章,是写恶鬼的代表作,让人读起来有些惊悚吓人。仔细品读,你会发现它是通过恶鬼故事劝世,传达作者道德观念。太原王生,早上外出,遇见一个美女,后来见色起义,把美女带回家。孰不知美女是恶鬼变的,后来王生被披美女皮的恶鬼把心挖走了。故事最终王生被妻子陈氏救活,但他的心脏是由鼻涕粘痰所变成的,这意味深长。警示后人凡见色起义的人都有一颗肮脏不堪的心。美女的外表下,可能隐藏着一个恶鬼。蒲松龄在《聊斋》中创作了许多落魄文人的鬼魂混进人间考场,期待科举成名的故事,这和作者一生科举不得志有关。蒲松龄做了半个多世纪的秀才,考举人屡次不中,正是这样,《聊斋》中反映出强烈的“举人”情节。如《叶生》《王子安》《司文郎》《贾奉魋》等。《司文郎》中的宋生,不愿魂归冥府,仍想要“欲一见飞黄之快耳”。这类小说充分揭示了被科举折磨的几近于失衡的文人心态。作家写鬼的目的,在于劝喻世人,扫除人的私欲。作家笔下鬼的世界其实是人的世界的倒影。总之,《聊斋》中鬼的故事的一个突出特征是通过奇幻迷离的鬼蜮折射人间的善恶美丑。

[1]蒲松龄,任笃行辑校.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本)[M].济南:齐鲁书社, 2000.

[2]线装经典委员会.说文解字[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

[3]马瑞芳.马瑞芳说聊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4]范治梅.悲欢人鬼阴阳两世情[D].曲阜师范大学,2011.

[5]田春燕.《聊斋志异》鬼小说文化内含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

[6]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I207.41

A

1005-5312(2014)32-0013-01

猜你喜欢
恶鬼聊斋蒲松龄
聊斋书介
聊斋书介
聊斋书介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蒲松龄
读破聊斋
外挂
害人害己
蒲松龄
泼水节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