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学生;生涯教育;职业选择
北师大实验中学堪称国内中学生涯教育的领头羊。生涯教育不是高考科目,也不是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课程,但在这样一所中高考成绩都处于领先地位的示范性高中却备受重视。
北师大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实验中学)副校长杨老师仍然记得多年前给她重重一击的师生对话。正是那次心灵的撞击,开启了她的生涯教育之路。
2002年,杨老师担任高中化学老师,第一次模拟考试后,她在校园里偶遇一个高三学生,很随意地聊起报志愿的事。
“他几乎没什么表情,说‘我不用管报志愿,那是我爸妈的事,我只管考够多少分就行。我当时听了就有点傻了,就那么仰头看着他,不知道说什么好。”杨老师回忆起那一幕,依然唏嘘不已,“我知道很多父母都会代替孩子做主,可是实验中学的风格一向是特别提倡学生自主发展的,出现这样的想法实在太让人遗憾了。当时我就想,我得研究明白一件事,就是学生究竟为谁学习,为什么学习。”
自那时起,杨老师就一直在思考帮助学生寻找学习引擎的问题。她升任主管德育的副校长之后,在蔡晓东校长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地送教师们参加各种培训,合力寻找教育突破口。2009年的一天,时任学校团委书记的孙明杰老师去参加了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培训,回来之后特别兴奋地告诉她,一个人的生涯角色不光是学习者或者工作者,还包括休闲者,整个人生都需要规划!
“孙老师说感觉这是您想要的东西,于是我一下子就找到了生涯教育这条路。”后来的实践证明了杨文芝的设想,生涯教育不但是一个能够提高德育实效的最佳途径,而且能让学生们知道为什么而学、为什么而活、怎么活、怎么走过这一生。这成为实验中学生涯教育的起点。
自2010年开始,实验中学组建了生涯教育教师项目组,开始自主探索以学生自主发展为导向的中学生涯教育模式,逐步建立起独树一帜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尤其是对体验式学习方式的创新,让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知行合一。
一、“万神”诞生的背后
这个夏天,实验中学的高三学生万若萌成为新闻焦点人物。被誉为“小诺贝尔奖”的第65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于2014年5月16日在美国洛杉矶落幕。万若萌参赛的“为什么陆生植物不含高效吸收绿光的光合色素——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探究含藻红蛋白的藻类未能进化为陆生植物的原因”荣获“植物学科一等奖”。
这个可爱的学霸萌妹子,被大家戏称为“万神”。其实早在初二上物理课的时候,万若萌就有了清晰的生涯目标,立下了研究太阳能的志向。自己找老师要求进实验室,研究叶子为什么是绿色的,而不是黑色的。对她这种超出课业范畴的兴趣,学校在各方面都给予了积极支持。她的校内指导老师赵奂对媒体坦言:“如果不是在实验中学,以万若萌的天赋和努力,也许会被培养成高考状元。”
学霸并不等于人生成功,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万神”的自然生长,从一个侧面反应出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在某机构做的全国中学生幸福指数调研中,实验中学在全国26所学校里排名第一。其实除了宽松、自由、民主的学校风气,提高幸福指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自己而活”。
所以从2009年正式开课起,实验中学生涯教育团队给自己定下的角色就是“引路人”:把学生引到生涯规划的路上,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慢慢领悟和体验,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杨校长解释说:“我们最早接触生涯教育的时候,发现老师和家长教育孩子的出发点都是为未来的生活奠基,那么一定要为了未来而牺牲掉现在吗?我是不认可的。中学时代应该是一个孩子生命最有色彩的时段,这一时段的色彩如果只有单一的学习,那么他的生命是不完善、不完整的。助力当下精彩,就是希望通过生涯教育,让我的学生在13岁到18岁活得丰富多彩。通过探索自我,不光要面向未来,也得活在当下。所以总结起来一句话,我们的生涯教育目标就是‘助力当下精彩,奠基一生幸福。”
从这个意义上说,实验中学是学生的“人生实验场”。
这儿有学生从学校贷款自办的咖啡厅,有自助超市类型的“班级货箱”,还有各种学生公司。杨校长认为,“体验”是实验中学一个非常鲜明的特色,学生必须得自己经历,才能获得成长,否则怎么能知道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是什么呢?
现行的中学教育体制缺乏对学生深层次的个体探索,借助生涯教育的心理学测评,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实验中学很早就使用了北森公司开发的“CareerSky高中生涯发展教育系统”,学生通过对兴趣、性格、技能、价值观、学科偏好等方面的自我测评,继而进行自我分析,然后由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涯辅导。
二、3000个学生,3000种选择
万若萌并非特例。在全校3000名学生中,个体的“生涯成熟度”差异非常之大。有的学生生涯规划程度很低,等着父母给报志愿,甚至将来找工作、找配偶。也有一些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很强,已经掌握了时间管理、思维导图等技术,具备了生涯意识和技能。这时如果再给全体学生提供相同的生涯课程,就显得非常不科学。
在普通学校刚刚开始开设生涯课时,实验中学就计划于2014年9月进行第5次大规模教改,将生涯教育课程做成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其中一个大改变就是通过测试学生的生涯成熟度,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红绿白三类不同的模块课程。举例来说,测试结果为白色的学生,生涯成熟度较低,建议选择白色课程学习。
另外,把课程打散,彻底给学生以选择权。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把生涯教育放在高一作为必修课,而是在高中三个年级都开课。有的学生在高一选了白色课程,上高二时想选绿色课程,到了高三再学红色课程,任何学习的顺序都是被允许的。
另外一个重大改变,体现在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上:设计了电影课堂,让学生看电影说人生;精品导读,用好书来引导学生探讨人生;还创立了一个生涯探索实验室,用玩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室里发现兴趣。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一种学习方式。
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都是杨校长带领生涯教师团队自己摸索的。他们发现,国外的生涯教育很成熟,不过没法照搬,除了“跟书学”,“跟人学”也是个相当重要的路径。他们走访了很多国内外著名的心理学和生涯教育专家学者,从美国和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先进经验中获益颇多。有一次因为生涯教育的目标一直定不下来,杨校长还专程去澳门大学拜访了生涯教育专家金树人教授。
实验中学极其重视对生涯教育师资团队的培养。除了心理和德育教师,学校把年级组长、班主任都纳入到生涯教育的体系里,持续派出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使整个团队都有机会得到成长。实验中学的生涯教育师资团队几乎都参加过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培训,此外实验中学还培养了多位全球生涯教练(BCC)持证教师,形成了推动学校生涯教育工作的专业化骨干队伍。
三、最理想的生涯教育是不再需要生涯教育课
在某个学期中段,有一个学生想从理科的英语实验班转到文科班,杨校长一开始不同意,学校的规定是一学期一转,中途是不允许转班的。她问那个学生:“你怎么能说服我呢?咱们不是上过生涯教育课嘛,也做过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那你把你的测试结果好好分析一下吧!如果你能拿出充分的证据,学校就为你破例。”结果那个学生就写了很长的分析报告,分析自己的学科能力和性格能力价值观,结合现在展望未来,最后杨校长特批她中途转班。
由此可见,在学业和职业选择上,生涯教育是有助推作用的。但是杨校长反对把生涯教育仅仅做成学业规划及职业规划指导,“这样的话就会把生涯教育做窄了。换句话说,如果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分文理、报志愿、定职业,那生涯教育就变成了技术培训。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多种角色,这些都是生涯教育需要涵盖的。”
在杨校长的愿景中,最理想的生涯教育是不再开设专门生涯规划课,而是把生涯知识通过各个学科的教学渗透下去,给学生提供润物细无声的指导。比如现在实验中学的化学教师上课的时候,讲到维生素C的结构,会把知识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告诉学生维C的药物功能,药片是从哪儿来的,生产药的人、开药的医生和吃药的人分别都需要了解哪些知识,也就是说,学了化学之后可以干些什么。对一个班的40个学生来说,大多数人只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其中可能会有一些人对化学研究、医药合成感兴趣,将来可以去上大学的化工系,职业的选择也就自然而然作出了。
针对学生对未来人生的畅想,实验中学创办了“N年后的我”系列活动。N在不同阶段赋值不同:比如初一的特长生一进校,让他们畅想“三年后的我”,高一的课堂上是“七年后的我”,还有“15年后的我”。方式各异,包括画画、冥想、演讲和表演。有一个精品活动叫“职业梦想剧场”,是扮演“30年后的我”。蔡晓东校长也被邀请去扮演自己八十多岁的样子,所有人的表演都非常生动逼真,对学生们触动很大。有个钟情于建筑专业的学生之前一直在纠结,以她的分数是报考清华大学的其他专业,还是报考其他学校的建筑系。她扮演了30年后搞建筑设计的自己,坚定了学建筑的目标,成绩从年级两百多名一下子上升到前50名,并且一直很稳定。
2014年5月17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科技活动周上,由北京市科委资助、实验中学建立的“北师大实验中学生涯探索实验室(Career Exploration Lab)”正式亮相,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等领导到现场参观。这个实验室通过高科技的仿真技术还原经典职业活动,在单次约两小时的游戏化体验式教学中,从学生行为中采集数据,对学生的能力、兴趣和职业方向作出科学评估。实验室活动大量使用多媒体、游戏化交互系统,学生可以自助完成全部体验。
实验中学正在建“真人图书馆”,要把每个孩子中学的人生阶段用电子信息的形式记录下来,留给后面的学生作参考。并且要一直追踪到他们20年、30年后,看看那些“N年后的我”在干什么。虽然费时费力,不过大数据的应用必将为生涯教育开启另一扇极有意义的窗。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北京,100032)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