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物志》中的自然生态理念对当下人居环境的启示

2014-11-22 20:22王雪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自然启示环境

王雪

摘要:

《长物志》是我国晚明时期文震亨所撰写的一本关于园林建造和器物品鉴的笔记体著作。全书包括十二卷,内容广泛,涉及明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从《长物志》的概述、《长物志》中的自然生态理念的体现、《长物志》中的自然生态理念对当下生存环境的启示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其中所包含的设计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的营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长物志; 自然; 生态; 环境; 启示

一、《长物志》概述

中国有着悠久的园林建造历史,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造园的经验与方法。这些经验与方法代代相传,为今天人们营造园林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启迪作用。

历史发展到明代晚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造园盛况。这与当时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以及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孕育并急剧发展、明朝对外交流贸易加强的局面关系密切。当时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商业限制也逐步放宽,这些都为明代晚期的园林建设,特别是私家园林的发展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明代的统治者对文化采取的高压与笼络并举的手段,这种政治和文化上的种种措都施刺激了文人们寻找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家园。另外,晚明社会文化领域呈现出极为活跃的态势,思想争锋成为当时的一个主要特征。关于造园理论和造园技法的著作也逐渐增多并且日臻完善。这就为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文震亨及《长物志》的创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肥沃的土壤。

《长物志》全书分为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茗十二卷。与园林有直接关系的有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五志,另外七志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香茗与园林有间接关系。“长物”一词本身含有多余之物的意思,它更包含生活中的必需品,不过,这些品物非一般物品,而是投射和沉积了文人的选择和品格意志之物。

通读整部著作,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当时文人们对园林艺术的高雅品位,以及含蓄内敛的审美理想。《长物志》长期作为园林设计的典籍,因此以往学者对这本书的研究大多是从园林设计、建筑或审美等角度进行考量的。在本文当中,我将抽取《长物志》当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浅谈《长物志》中自然生态的理念,并从中感悟对当下人们的生存环境营造的借鉴意义和重要启示。

二、《长物志》中的自然生态理念

(一)崇尚自然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崇尚自然”这样的观点古已有之,其中以道家为鲜明代表。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就强调“无为”。《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写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其认为自然蕴含着无限的创造力,是最大的巧。老子还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之源的“道”是遵循自然的。庄子继承并发扬了他的思想。庄子认为“天”代表自然,“人”则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人”和“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伪”。他主张顺从天道,摒弃“人为”。而这种“崇尚自然”和“排斥人为”的思想在《长物志》中有十分鲜明的体现。

书中写道“(花间小道)雨久生苔,自然古色,宁必金钱作埒,乃称胜地哉?”[1]雨水经久便生苔藓,自然天成,古色古香。难道一定只有耗费巨资打造的才称得上美景胜地吗?自然景色有其自身独特的韵味,这种美并不输于人造美。写到瀑布时文震亨认为:“亦有蓄水与山顶,客至去闸,水从空直注者,终不如雨中承溜为雅,盖总属人为,此尚近自然耳。”[2]人造瀑布总归不如承接雨水而成的有雅趣,因为它更接近自然。这样的观点与道家对自然的尊崇不谋而合。在《室庐》卷中:“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3]他明确表达了自己心中理想的生活环境正是“居山水之间”,“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4],不喜市井独爱山水,颇有几分魏晋时期的文士之风。

(二)崇尚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也是古人看待宇宙及自然万物的基本态度。它强调的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即主张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统一,而不是敌对。其次,这一理念引申开来,涉及到社会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即提倡“和谐”、“和善”、“人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远流长。《周易·文言传》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5]这句话应该是关于“天人合一”最早而又完整的表述了。其中四个“合”字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所在,我们可以理解为“融合”和“顺应”两层意思。“融合”是指人与自然万物为一体。“顺应”是指对自然秩序,自然法则要遵循。可以说,先秦之后“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流。这种思想因袭传承,影响着人们的自然观、人生观及艺术观,自然也影响着古代的造园理念。在这种质朴的哲学思想支配下,模山范水,造化天地成为古人营造园林的一种境界追求。

作为造园学的理论文献,《长物志》所构架理论体系的基点正在于此。在文震亨的造园理念中,至始至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

1.《长物志》的造园设计中始终突出强调营造“天人合一”的自然意境

天人合一的观念,具有天然的美学品格。它启示于人的至善、至美的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它对中国古典建筑、园林设计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思想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文震亨十分欣赏并注重蕴含于“天人合一”思想内的美学品质,在《长物志》首卷就开宗明义地表达出自己的诉求,“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济纵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园之踪;而混迹都市,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捧,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6]可见,在文震亨的造园理论构架中,“天人合一”思想是占有一定的统摄地位的。

2.“天人合一”思想在《长物志》中突出体现为“适宜”的设计理念

如前文所述,“天人合一”的第二层核心要义就是强调顺应,即指对自然法则及秩序的遵循。而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多次鲜明强调的“适宜”原则就体现了“天人合一”中“顺应自然”的思想。首先,鉴于“人巧”非顺应自然之举,而且损坏事物自然古朴的本性,文氏对那些错彩镂金、雕绘满眼、铅华粉黛、新丽浮艳的创造行为,视为“恶俗”。他的这种审美设计取向是与延续以来的晚明文艺思想一致的,将审美理想导向人格道德的升华。[7]其次,《长物志》“适宜”设计的理念是基于天人合一理念中“顺应”要旨的引申。人在自然面前的“顺应”,是人遵循自然之规则行事。在造园设计上,文震亨认为这种“顺应”应该是:宏观的园林布局规划设计要考虑到周围的客观环境,因地制宜。正如:《位置志》所说:“高堂广室,曲房奥室,各有所宜。”[8]微观具体的园林景致营构中,设计者要尊重构园要素的自身本性。又比如,文震亨在植物造景技法阐述中,多次强调要关切尊重植物的生长习性。这些细节都体现出作者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构建“适宜”的生活环境的理念。

(三)崇尚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本是一个时新的概念,它是基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忧虑而提出的。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自然环境面临严重的破坏,直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并且逐渐认识到道德规范不应仅存在与社会关系领域,更应该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生态伦理作为规范和调节这种关系的准则,正被人们接受和认可。

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态问题并不构成严重而紧迫的危机,但是积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却从一开始就关注了社会领域和自然领域的关系。儒家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将道德对象和范围从人类自身逐步扩大到人以外的自然之物;“赞天地之化育”价值论的提出,对于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对立态势的解决很有借鉴意义。道家思想以“自然、无为”为核心,本身就是一种深层生态学。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说明,在自然层面上,自然万物均被看成是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老子又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是主张以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去处理天地万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直接影响着古代的造园艺术,模山范水,造化自然成为中国造园技法的典型范式。

《长物志》作为古代的园林学典籍,其所致力构造的山水园居,实质上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生活环境,书中的一些园居设计理念也无时不渗透出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伦理的理念。在园居的选址的问题上,文震亨认为“山水间为上”;在园居的布置设计中,他反对以人巧改造自然之物,强调造园要素自然本色的彰显手法“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在造园素材的选取中,他考虑自然之物的本性,并予以了关照。“鹤,蓄之者当筑广台,或高冈土垅之上,居以茅庵,邻以池沼,饲以鱼谷。”“芭蕉,绿窗分映,但取短者为佳,盖高则叶为风所碎耳。”[9]《长物志》的生态伦理观还体现于“崇简”的设计理念中。文震亨在书中的论述亦多次倡导随方制象,各有所宜,宁俭无俗的理念。这与当今生态伦理观所倡导的节约资源,因才施用,适度利用的理念极为相似。

三、《长物志》的自然生态理念对当下人居环境的启示

在今天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时,怎样在实际设计中,兼顾自然生态并且功能合理,这就需要设计师,面对环境建设等各要素,根据环境的繁简程度和季节的不同,做出相应的整合和规划。即因时因地而制宜,协调于环境之中,创造出自然生态的环境,安全宽敞的活动场地以及亲切和谐的交往空间。

例如《长物志》中写道“随方制象,各有所宜”。“随方制象”即是强调造园制景首先要符合园林总体布局规划。“各有所宜”是对各种造园要素在园林整体设计中所处的具体位置及形态要求。这一点借用到现代居住区景观的建造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居住区景观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居住区环境设计不单单要考虑每个居住区单个的生态性,还要和城市整体的景观生态系统相连接,需要充分结合城市的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将居住区环境景观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更好地融入景观塑造过程中。

又如文震亨提出要在保持植物的自然姿态,不主张人为改造植物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这种遵循自然规则,生态培植的观念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的。这一点推及到具体的居住环境的建造中,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之初要对项目本身场地的自然特征进行实地勘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充分尊重场地原有的形态,从而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环境。

四、结语

对于明代晚期《长物志》这部经典的造园、赏园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著作的研究,不仅能够使我们了解明代的社会历史情况,更能够让我们发现其中所包含的设计思想的价值,尤其是书中提倡的自然生态理念具有极为突出的意义。一方面,对于《长物志》的研究能够启发今天人们的造园活动与环境改造,其中的自然生态理念对于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城市现代化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对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同时对于人们保护古代园林都具有借鉴意义。另一方面,《长物志》中蕴涵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学以及美学思想,研究这部著作不仅能够使中华文化得到传承,更能使中华文明在当今发扬光大,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明)文震亨原著 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明)文震亨原著 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明)文震亨原著 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明)文震亨原著 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5] (唐)孔颖达原著 韩康伯注释.周易正义[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

[6](明)文震亨原著 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7](明)文震亨原著 海军 田君注释.长物志图说[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8](明)文震亨原著 海军 田君注释.长物志图说[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9](明)文震亨原著 陈植校注.长物志校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自然启示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