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竞技体育教材化”研究评述

2014-11-22 17:20王佩珍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评述竞技体育

王佩珍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11-000-02

摘 要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认识的不断加强,竞技体育教材化理论体系逐渐形成,研究领域也逐渐扩展。通过对我国近20年竞技体育教材化文献进行梳理、回顾和评述,结果表明:这些文献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竞技体育教材化的概念、意义、原则以及竞技体育教材化方法的理论探讨,实践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在评述竞技体育教材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以求为学校体育教材化工作的深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竞技体育 体育教材化 评述

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锻炼习惯、竞争合作精神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强调通过体育与健康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竞技体育项目一直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其过分强调技术规格,内容多而杂,不仅教学效果差,而且有悖于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启示下,关于竞技运动能否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的讨论,已基本有了共识。人们普遍认为:把竞技运动作为教学内容,本身无可厚非,关键是要明确教学目标,不在于追求高、精、尖的动作技术或过于“系统化”、“规格化”,而在于把它们作为媒介和载体来达到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目的。为此,如何把竞技运动内容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教材化,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竞技体育教材化”虽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却是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实践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它是体育突出健康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竞技体育教材化产生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长期受到前苏联教学模式和我国近20年竞技体育战略的影响,形成了主要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体育教材体系。20世纪50至70年代中期,主要学习前苏联的教学模式,以“劳卫制”为体育课程内容,侧重兵操体育,练习多与军事相关,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主要追求竞技运动成绩,上课内容主要围绕竞技运动项目如体操、田径、球类等,由于突出运动技术目标,造成所学内容与学生兴趣不符、与学生能力有较大差距,忽视了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外的一些体育理论与思想的引入以及我们自身改革实践,人们开始对我国的体育教学内容提出质疑,主要集中在如何对待竞技体育项目的问题上。1978年,我国的体育教学大纲在编写体育教材的原则时就提出要“打破以竞技运动为主线的体系”。1979年教育部、国家体委颁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86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工作的意见》,1989年由国务院批准,国家体委公布实施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都明确指出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这引发了体育工作者对学校体育竞技运动的两种不同认识:技术技能教育观和体质教育观,前者强调学校体育沿用竞技体育项目标准,技术的成人化、专业化使得体育课成了单一的传技活动,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后者则强调学校体育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为首要目标,对竞技运动进入学校体育持否定态度。经过激烈争辩,事实是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从这一时期理论研究来看,关于竞技运动项目问题,大多数学者主张竞技运动项目可以引入到学校体育中,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一定变革,也就是实行“竞技运动教材化”。

二、竞技体育教材化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研究

(一)竞技体育教材化的基本内涵研究

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胜利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1],有极强的竞争性、挑战性、规则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因而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学校体育则是向学生传授三基、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具有教育性和健身性的教育活动[2]。如何在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竞技体育教材化”的提出解决了这个难题。

我国学者对于竞技体育教材化的确切概念未形成一致的看法,有学者认为“竞技体育教材化是为了完成某种教学目标和适应教学的需要,对竞技运动进行改造和创新的过程[3]”。有学者认为“竞技体育教材化是根据体育规律和人体发展规律,对复杂的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改造、提炼使之成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体育手段[1]。”还有学者认为竞技运动教材化是通过对原本项目的改革,营造运动项目多元化的社会存在形态,从拓展项目功能上提高其适应性,降低难度和运动负荷,增加成功的机遇,使参与者经过努力能够完成预定的运动操作[5]。虽然表述不一,但内涵基本相同,都是根据教育和体育规律以及人体发展规律等,把那些复杂的竞技运动项目进行加工、改造、提炼、升华为发展身体、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教材和体育手段的过程。

(二)竞技体育教材化的现实意义研究

对竞技体育教材化的现实意义,很多学者在研究中都有提及,归总下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有利于运动技术的提高。教材化了的竞技运动,通过降低难度,改变规则等,切合学生实际,学生能够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在反复练习中运动素质增强,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高,形成运动兴趣,久而久之运动技术也会提高。第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竞技体育教材化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教材化了的竞技运动剔除了竞技运动中不健康的因素,通过对竞技运动项目加工改造,使其更能符合体育教学的需要,符合学生年龄、性别差异及身心特点,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适应竞技运动的机会,使他们既能完成学习任务,又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还能从中体会到乐趣,促进身心成长。第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教材化了的竞技运动,有利于学生领会竞技运动要素,根据兴趣有选择地掌握一些运动技能的基本或简单技术,为日后进行健身锻炼、提高既能训练奠定良好的基础,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三、竞技体育教材化的原则与方法研究

(一)竞技体育教材化的原则研究

在上文提到了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不同概念与特点,可知用竞技运动作为体育教学内容时必须对竞技运功项目进行适当的加工改造,这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关于竞技体育教材化的原则,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主要的几种观点有:王翠英《论竞技运动体育教材化》认为竞技运动作为学校体育课教材时,必须有一个“化”的过程,在分析了竞技运动与体育教材特点基础之上,提出竞技体育教材化的5个基本原则:完善人体和增强体质的原则、可接受性原则、高标准原则、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崔景安在《论竞技运动体育教材化的基本原则—关于中学体育课实践类教材改革问题》中认为广大中学生经过体育课教学既没有掌握好竞技运动技术,增强体质的效果也不明显,原因在于不能正确的认识竞技运动和体育教材,他提到的原则包括健身性、从简性、兴趣性原则;刘艳霞《关于学校体育竞技项目“软式化”的探讨》认为把竞技项目作为教材时,首先要注意其适应性原则。根据不同年龄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项目,使一些高难技术通过提炼加工成为学生能够接受的东西,还应有连续性,坚持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孟刚《竞技运动教材化—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基本原则有:主体性、实效性、可受性、选择性、教育性、趣味性和安全性。

(二)竞技体育教材化的方法研究

近些年,竞技体育教材化理论逐渐成熟,针对学校体育的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特点,体育工作者开始倾向于研究教材化的实践问题,也就是如何将竞技运动项目改造加工成为实际进入体育教学内容的问题。归总下来主要有:第一、将正规的、高水平的竞技运动从场地、器材、技术、规则等方面加以简化,使之更具有趣味性,便于学习;降低运动负荷强度,使运动负荷易于控制在最佳价值阈内,满足学生健康需要;第二、增强运动过程中的娱乐性减少竞争性等等。针对教材化方法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毛振明在《体育教学论》提出:由于教材化的目的、手段和程度都不一样,他将体育教学内容加工改造总结为八个方向:向动作教育方向的教材化、向游戏、向理性、向文化、向生活和实用方向、向简化、向变形、向运动处方方向教材化;另外针对竞技运动为体育教学提供多种可能性,但又不能直接成为教材,因此教材化不是单纯的简化一下,缩短、删减一些就可以完成的简单过程,而应该是科学的、严谨的过程,这个过程首先要确认教学任务和目标,然后再对运动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其次要根据分析素材的观点去加工素材,主要有“强调”、“补充”、“省略”三个工作;最后就可以将已经分析好的素材进行整理和编排,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材体系[4]。

四、对竞技体育教材化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竞技运动进入学校体育课堂,大家普遍在“竞技体育教材化”上达成一致,但在实际教材化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首先:进行竞技体育教材化要兼顾竞技性与娱乐性。很多体育教师在教材化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为容易的掌握要领,过分削减技术、降低难度,这样虽然减少了竞技项目的竞技性,却也降低了趣味性、娱乐性,过于简单的技术也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技术的渴望,因此这是需要注意的。

其次:体育项目的竞技性与非竞技性之分不在于本身的内容形式,而在于其目的。关于这一点,体育界多数学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是否以竞技体育为中心,关键是教学思想,而不是运动项目”。如果我们的思想不转换,目的不明确,“教材化”之后的竞技项目根本就达不到“教材化”的初衷,它只不过是把一种形式的竞技项目转换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竞技项目,显然,竞技体育教材化要“化”的是我们的思想。正所谓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实践形态。

第三:教材化的思想观念要与实际操作同步。很多学校存在思想观念紧跟形式,目标和任务的提法也不断翻新,但在具体实际操作中却依旧没有摆脱重复运动技术教学的课程体系。另外,也不能忽视竞技体育教材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服务的等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思考的问题。

五、简评

通过对以上教材化研究的梳理,可知竞技体育教材化问题,是我国体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入中的重点问题,是实现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重要的手段方式,是社会和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根本需要。体育教师应该遵循竞技体育教材化的基本原则,遵从学校体育教学的规律、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切实解决好“教材化”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一个充满活力,生机勃勃且兴趣盎然的体育课还给学生,从而实现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孟刚.竞技运动教材化——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J].体育学刊.2002.9(5):8-10.

[2] 方士敏,张萍.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之间的关系[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8.26(4):30-34.

[3] 樊炳有,梅建峰.对竞技运动教材化有关问题的探讨[J].温州大学学报.2001.7(3):62-64.

[4]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208-229.

[5] 钟卫刚.竞技体育教材化之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8(34):226.

[6] 张连江,李杰凯.论学校体育运动项目教材化问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12(29):59-61.

猜你喜欢
评述竞技体育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研究
探究竞技体育科技服务模式及影响因素
浅析智力资本的测量评价方法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初中体育中的课余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终身体育的相关性研究
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研究评述
天津游泳运动员思想政治现状调查与分析
浅析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评析与完善
1978—2015中国扶贫演进历程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