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吕克·戈达尔孤傲着的一种静止

2014-11-22 01:43
东方电影 2014年6期
关键词:帝国大厦新浪潮吕克

文/潘婕 编辑/马莹倩

法国电影新浪潮,一直被提起,但从未参与其中。这是一个只存在于书本和别人口中的存在,好在早些年有幸和阿涅斯·瓦尔达面对面交流,好在让-吕克·戈达尔依旧在自顾自拍电影。

反对传奇的传奇

的确,要喜欢上让-吕克·戈达尔,并且坚持看完他大多数的电影,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人生就是两点之间的运动,停留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运动的过程本身。”“过程”是戈达尔一直在追求的状态,在《电影手册》任撰稿人是一个过程,作品遇到商业上的失败也是一个过程,尝试新的技术也是一个过程。所以年过80的他还是在拍电影,经历的就是这个过程。

“我想很多人只是听说过我的名字,或看过有关我的书,传奇就是这么产生的。”作为法国电影新浪潮一直被提起的名字,让-吕克·戈达尔无疑是一个传奇,甚至让人觉得他是有距离感的。和那些沉闷的、没有头绪的电影一样,他是传奇,但只能远观。接着戈达尔笑了,他在1980年与《滚石》杂志记者乔纳森·科特的对谈中提到:“我觉得与传奇抗争比成为传奇要有趣得多,我的传奇就是‘一个不断与传奇抗争的人’。”戈达尔是一个怀疑生活的人,他的电影中也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他说自己的人生就是一部电影,把自己深深融入的生活拍成电影,让更多的人也融入这样的生活,但同时他依旧保持着自我,这便是戈达尔认为的导演和观众最大的区别。

戈达尔的身份也在一直变幻,影评人、编剧、导演、剪辑师,虽然都离不开电影,却也变化多端。一个愿意花时间看超过百部电影的人,或许是一般的影迷,但愿意在看完这些电影之后拍一部超越他们,或者说是推翻这些电影的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超越时间和空间的

想要在寥寥几千字里,把让-吕克·戈达尔这个人说明白是根本不可能的,他的人生轨迹基本上能由几个关键词串联起来:《电影手册》、巴赞爱徒、新浪潮和“我试图改变世界”。最后一句话,出自戈达尔之口,当时震惊四座,如今却变成写到他必提起的一句名言。再来看看文艺青年必去的豆瓣电影对于让·吕克-戈达尔电影的评分,拿笔者最喜欢的《狂人皮埃罗》来说,豆瓣网友打出的分数是8.2,这是1965年的电影。但到了2010年的《电影社会主义》时,分数变成了6.2。这2分的骤降,一度让人觉得让-吕克·戈达尔的电影人生可能就此结束,因为他已经80岁了。谁知在2014年,戈达尔带着新作《再见语言》出现在了戛纳电影节的名单里,谁知道这个老导演心里究竟在想什么,或许他还想要改变世界。

去年在看安迪·沃霍尔作品展的时候,在硕大的展区门口播放着安迪拍摄的实验电影《帝国大厦》,电影长达8小时,内容是帝国大厦的一天。你看到的永远只是帝国大厦的顶端,从白天到黑夜,仅此而已。说白了,如果你真的坐在那里看了8个小时,得出的结论也只是“我看了帝国大厦的一天”。这种感觉在看让-吕克·戈达尔的《电影社会主义》时候再次出现,好几次以为高潮就要出现了,结果继续波澜不惊,最后电影就这样结束了。这种“看了等于没看”的感觉是最让人难受的,于是多数人竟然开始为戈达尔寻找借口。电影的镜头语言跟随着摄影机四处游走,埃及、巴勒斯坦、希腊……电影里的邮轮经过了欧洲神话故事的遗址,但这些是欧洲历史的遗留之地,对未来,戈达尔却只字未提。电影最后淡淡地飘着一行字——不予置评,怀疑也好,赞同也好,拍案叫绝也好,骂街也好,戈达尔最终还是达到了目的,他需要的是一群看完电影对此动了感情的观众,不管是褒义还是贬义,只要不是拍拍屁股走人,任何的感情都是他所需要的。当然他并不在乎这些感情,真正需要这些感情的恰恰是观众自己。现在毫无感情地买票看电影再回家的人太多了,戈达尔力求用不传统的蒙太奇来向时间和空间做出挑战,同时也是对观众一贯的审美做出的挑战。

猜你喜欢
帝国大厦新浪潮吕克
早秋运动新浪潮
《筋疲力尽》对法国新浪潮的影响
新浪潮与法国新电影探究
吕克·贝松“新巴洛克”风格电影的艺术特征
《飓风营救》叙事学文本分析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