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卫
人的认识总是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学生学习物理同样要经历这个过程,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提升,这些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物理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感性学习,加强学生感性学习的指导,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以更好地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益。下面笔者谈谈几点感受。
一、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感性认识
物理学习有接受式和感受式两种方式,但接受式学习必须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之上,而这种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亦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前提。这就说明学生学习新知识总是依赖于一定的感性认识,脱离感性认识的学习是一种机械记忆式的学习,所学知识因为缺乏自身的探索和体验,一段时间后便会遗忘,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感性学习。例如,我们在向学生介绍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时,要在学生对自然界中的云、雨、露、雾、霜、雪等有初步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水与冰、水与水蒸气、碘与碘蒸气等不同物质状态之间的转化,从而建构起熔化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的概念。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于生活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感性学习
物理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社会生活与实践。我们倡导开放学生的学习时空,大声呼吁不能将学生关在教室中,要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实践。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感受自然,感受社会生活与实践,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清新而真实的大自然中认识自然,亲近自然,获得最直接的感性认识,掌握最真实的生活材料,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从而让学生在回到教室、回到物理课堂时,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在自身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在与同伴和老师的交流合作中归纳、总结、提升并建构新的物理知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例如,我们在向学生介绍机械能知识时,要通过飞行的子弹能够穿过木板、箭能被拉开的弓射出去、打桩机能将桩打入地下等学生生活中经历过的比较熟悉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进而归纳出机械能的几种不同形式,加强学生的感性学习。
三、以感性学习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物理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应当是终身持续的,是全面协调的,而不是片面的“高分”发展。它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诸多能力的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最基本的,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础,也是其他能力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广大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感性学习。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前置性的导学提纲引导学生在课前针对相关的物理教学内容进行阅读、实验探究、收集信息、查询资料、参观走访、调查研究、实践体验、自学思考、预习作业训练等,使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然后在课堂上再通过同伴间的交流与合作及教师的释疑解难,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了自身独特的体验,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了学生追求真知,学做真人的情感。
四、强化教学改革,加强感性学习活动
执行新课程标准之后,各个学校强化减负增效,物理课时少了,教师上课为了赶进度就更加拼命地“灌”,一节课45分钟,教师总是忙个不停,讲个不息。一堂课下来,教师精疲力竭,学生昏昏欲睡,课后作业一大堆,学生疲于应付,教师改个不停,家长怨声不叠。这些都源自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规律的认识以及对教学改革探讨的懒惰。他们期望课堂教学的高效,却不愿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他们习惯于课堂上拼命地讲和课后拼命地改,却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他们期望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记住、理解、掌握物理概念、规律并学会应用,却不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他们常常事倍功半,高耗低效,这样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有调查说明,学生课前学习,可以掌握所学内容的60%,剩余的40%在课堂上仅需三分之一时间便能掌握。因此,广大物理教师必须花大力气,下大决心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感性学习,选择一些便于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将学生的课前探究、课前预习、课前训练作为必要的工作来抓,这样做既减轻了物理教师课堂教学的压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在课前的阅读、走访、实验、参观、调查、实践等感性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好地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