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峰
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针对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找到导致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对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职学生感恩意识成因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把“感恩”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主题,是一种被世俗社会所认可的思想感情状态。”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是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要求,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能够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心存感激之情,从感恩父母开始,学会关心他人、关心学校、关心国家。进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并使这种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转化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一、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和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但是目前,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着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内心空虚等令人担忧的不良现象,一些学生漠视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栽培之情,他人的帮助之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缺失,缺乏感恩意识。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仍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一个重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部分同学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缺失,对学校、老师培养之恩的淡薄,对社会关爱的冷淡。
1.对父母不懂孝道
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环境对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的影响比学校的影响更持久深远。目前,高职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从他们出生开始,身边就不乏各种关心他们的人,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将其视为掌上明珠,他们却不懂得关心和照顾别人。一些从小娇生惯养的高职学生不能理解自己的父母,更不懂得何为孝敬和回报,绝大多数的学生与父母的主要联系方式是电话,而通电话的主要动机是要钱,仅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更有学生嫌弃父母唠叨,让父母伤心至极。
2.对学校牢骚满腹
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使他们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在学生的感恩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在校园环境和师资建设上投入不少,老师们更是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可是在校园内,学生随意损坏公共设施,践踏草坪、顶撞老师等问题已不是个别现象。一些学生不满现实,牢骚满腹,不仅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形象,也对学生感恩品质的形成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3.对社会人情冷淡
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大,诱惑颇多,使得一些高职学生心灵空虚,一些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冷漠、自私、责任感缺失,回报意识差。很多贫困生在校期间享受过国家助学金或是社会各界的资助,但是却很少有人想到要对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真诚的说声谢谢,更有少数人错误的认为自己贫困,就理所应当得到资助,这样的冷淡,确实让资助者心寒,值得深思。
二、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成因分析
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造就一个人的三个重要方面,每个人的成长都是这三种教育形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缺少哪个环节都不可能成为合格的人。下面主要以下这三方面阐述中职生感恩品质缺失的原因。
⒈家庭教育的欠缺,淡化了感恩教育
家庭教育更侧重于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侧重于健康心理的培养,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起着教育的作用。只有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思想、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这是感恩之心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家庭教育的欠缺,直接导致感恩心理的缺失,在如今的高职学生中并不少见。有些父母以忙为借口忽视了对孩子品格的培养,孩子从亲人身上感觉不到亲情,自然而然也就没有了感恩意识;还有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将孩子视为家庭的中心,过多的溺爱使孩子们以自己为中心,没有别人,久而久之,孩子就变成了只知索取不知感恩的人。
2.学校教育的单一,湮没了感恩教育
“爱因斯坦曾说过:青年人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在小学、初高中阶段难以分出精力来引导全校践行感恩教育,到了大学后,虽然没有升学压力,但那种成绩至上的错误观念已经在学生和家长的心里根深蒂固,以至于道德、实践和社会能力往往不受重视,这给学生带来了心理上极大的压力和威胁。对于教育者而言,又通常只关注学生的能力水平,忽视德育教育,教育者们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和技能,却忽视了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使得同学们认为教育的全部就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内心世界的发展,感恩意識湮没在茫茫人海之中。
3.社会环境的影响,冲击了感恩意识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建设对感恩意识和行为的“利”化作用,是同学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扭曲,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了高职学生的思想,导致高职学生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社会上不乏出现唯利是图、过河拆迁、忘恩负义等现象,给涉世不深的高职学生们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更带功利性,总是或多或少地与个人利益和得失挂钩,有的学生把当前社会出现的一些负面影响视为社会的主流意识,片面追求个人价值而牺牲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特别是进入实习阶段,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事件的影响,极易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和道德选择上的迷失,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在职场上的责任和义务,更缺少回报国家、汇报社会的感恩意识。
三、总结
对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和成因分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解决问题,塑造和培养合格人才提供思路。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中要构建学校与社会共同运作的互动机制,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感恩教育的思想、内容等与社会和谐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20(4):9.
[2]高媛.浅议职业审美素质教育[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3]黄建顺.树立正确的德育首位观[N].中国教育报,2005-12-3(3).
[4]林海冰.浅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EB/OL].200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