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2014-11-21 02:26:46李湘滇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8期
关键词:外贸国际贸易竞赛

李湘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构建其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重要。主要从职业能力为突破口探讨和构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首先分析国贸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然后基于职业能力构建国贸专业“三结合、一贯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其培养的途径。

人才培养模式“三结合”“一贯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各类国际贸易业务的各项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因此通过国际贸易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突破口,来探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显得非常重要。

依托广州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及“多元化实践育人理念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本课题组通过对国际贸易各岗位人才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构建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并探索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构成

本课题组结合广东省及广州市外贸行业发展状况、外贸专业人才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通过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和珠三角地区人才需求调研,并与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及企业专家研讨,确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为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外贸采购员、报关员、国际货运代理等,在对各岗位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解后,提炼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核心职业能力,即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国际贸易综合素质(如图1所示)。

二、基于职业能力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长期的专业建设与改革中,本课题组积极探索适应珠三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国贸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以就业为导向、基于职业能力培养构建了“三结合、一贯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即根据外贸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的“课岗结合”、通过组织与参与各级竞赛推进学生实训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赛训结合”、外贸仿真模拟操作和企业真实外贸项目实训相结合进行实操能力培养的“真仿结合”,培养贯通外贸业务全过程、具备外贸业务员技能的高端技能型外贸人才。

1.课岗结合,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课岗结合”模式,以各个典型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典型工作任务为节点、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分解、细化出与各节点操作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要求,据此开发专业课程,最终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本”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在各个课程模块中以主干课程为重点建设,如国际商务英语为商务英语应用能力课程群重点建设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为国际贸易专业技能课程群重点建设课程、商务谈判和国际市场营销为国际贸易能力素质课程群重点建设课程,通过这四个核心课程的重点建设带动课程群的建设,从而带动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2.赛训结合,开发层次递进的竞赛式实训项目体系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赛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课程实践环节与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相结合,一方面,既可给学生提供一个应用专业技能、检测专业水平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有利于团队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勤奋与责任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专业依据外贸行业企业典型岗位工作过程涉及的工作任务,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和各层次技能竞赛实施方案等要求,集成各知识点,设计专业相关的技能考核点,开发、形成层次递进的竞赛式实训项目体系(如图3所示)。竞赛式实训项目体系中,一方面,针对一些易于开展竞赛的课程,开发与其相对应的单项技能竞赛,使课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竞赛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改革,使教学改革、技术应用与创新、职业技能竞赛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达到教学质量和竞赛成绩的双丰收;另一方面,在单项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重视学生整体的综合训练,开发相应的综合技能竞赛;同时,也注重将院级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与国家级、省市级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相衔接。

3.真仿结合,通过外贸仿真模拟操作和企业真实外贸项目实训相结合进行实操能力培养。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是要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因此,我们创新“真仿结合”模式,通过外贸仿真模拟操作和企业真实外贸项目实训相结合进行实操能力培养。一方面,在校内建立外贸公司样品间、外贸展厅、情景仿真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和外贸制单工作室、国际商务工作室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采用模拟交易会、POCIB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等外贸仿真模拟操作平台,帮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和掌握进出口交易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高职人才培养规律以及学院所处的区域性优势,以项目为载体,开发由“模拟实训项目”“企业进校项目”和“走进企业项目”构成的专业实训项目体系(如图4所示),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学习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形成从虚拟到现实,从模拟到实际工作能力提升的实习实训体系,完成学生技能完善和升华的过程。

4.培养贯通外贸业务流程的高端技能型外贸人才

通过课岗结合、赛训结合、真仿结合,培养贯通外贸业务全过程的、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外语水平、综合素质,具备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端技能型外贸人才。

三、基于职业能力探索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基于职业能力构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本课题组在多年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其培养途径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通过构建一支由行业、企业、高校专家及骨干教师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全面发挥其作用,引导其参与到专业建设中来,构建有效的校企合作平台。

2.进行典型工作岗位(群)分析。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开展活动,根据外贸行业发展现状与专业指导委员会进一步明确外贸行业典型工作岗位(群),且对各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归纳,提炼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不断推进“以职业能力为本”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

3.促进竞赛项目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在专业实训活动中积极引入与设计有助于职业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如英语演讲比赛、外贸制单竞赛、模拟交易会技能大赛、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业务能力大赛等。

4.建设实训基地,为仿真模拟实训和真实项目运作提供场所。通过仿真实训室建设和外贸操作软件开发使用,使学生熟悉外贸业务的标准过程,另外通过工作室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开发企业真实项目,使学生掌握课本和标准业务中学不到的内容,促进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对接。

5.实施分段式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专业导师和国贸学生团队,设计和实施分阶段、分能力模块、分实训项目的三年分段式人才培养计划,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深入推进“三结合,一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课岗结合、赛训结合、真仿结合,培养贯通外贸业务全过程的高端技能型外贸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現专业与产业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全面提高外贸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系广州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及“多元化实践育人理念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外贸国际贸易竞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中等数学(2022年3期)2022-06-05 07:50:56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中国外汇(2019年10期)2019-08-27 01:58:04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塑料助剂(2019年3期)2019-07-24 08:51:20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
国际贸易(2015年12期)2015-03-10 10:36:12
外贸电商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