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宝 张季青 陈月玲 陈秋妮 刘秋兰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市中医院,泉州,362000;2福建省泉州市医药研究所,泉州,362000)
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妇科常见多发病,隶属于中医学“带下病”“月经不调”“瘕”等范畴。该病顽固,易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导致长期慢性盆腔痛、不孕不育或宫外孕等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1]。现代医学对本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2]。中医药在治疗盆腔性疾病方面,有一定特色和优势[3]。为了探讨中药保留灌肠疗法治疗盆腔性疾病有无独特的疗效和明显优势,我们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单独使用中药保留灌肠疗法的30例盆腔炎性疾病与口服中药、中药保留灌肠加口服中药以及口服奥硝唑分散片这3种疗法进行了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诊断标准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第7版)[2]中的有关诊断标准制定。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中“盆腔炎湿热瘀结证”的诊断标准制定[4]。
1.2 病例来源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我院门诊及住院的盆腔炎性疾病患者,中医辨证属湿热瘀结证,年龄在18~50岁之间。治疗组30例,平均年龄(34.8 ±5.6)岁,平均病程(4.2 ±1.6)年;对照组30 例,平均年龄(34.7 ±5.9)岁,平均病程(4.4 ±1.8)年。经统计2组在年龄、病程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排除病例标准 年龄在18岁以下,50岁以上者;中医辨证不属于湿热瘀结证者;妊娠或近期准备妊娠的妇女,哺乳期妇女;合并有心、肝、肾和精神病等严重疾患者。
1.4 研究方法 将入选的120例病例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灌肠组(A组)、中药口服组(B组)、中药综合组(C组)和奥硝唑组(D组)各30例。
A组:盆炎灌肠方保留灌肠。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5 g,赤芍15 g,透骨草15 g,延胡索15 g,半枝莲15 g,王不留行 24 g,路路通 24 g,乳香、没药各 15 g,加水1000 mL,将上药水煎浓缩至100 mL备用(医院中药房代煎)。灌肠方法:药温保持在39.0℃,患者排空膀胱、直肠,取侧卧位,以一次性吸痰管插入肛门,深度在12~15 cm左右,然后将药液导入容器内于30 min内缓慢注入,每日1次,月经期间暂停。药注入完后,嘱患者将臀部抬高,尽量延长保留时间,以利于药物的吸收。
B组:中药口服组(内服自拟蒲皂愈炎汤)。蒲公英、皂刺、败酱草、赤芍、路路通、王不留行各15 g,牡丹皮、桃仁各12 g,薏苡仁30 g,香附10 g。水煎服,日1剂,14 d为1个疗程。血瘀证见明显加当归、五灵脂;偏于湿热内阻者加茯苓、绵茵陈、白花蛇舌草、金银花、黄芩;偏于肝肾不足者加续断、菟丝子、淫羊藿、肉苁蓉;兼有炎症性包块者加夏枯草、三棱。
C组:中药综合组。内服自拟蒲皂愈炎汤的同时加用盆腔灌肠方保留灌肠。
D组:奥硝唑分散片(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40375,规格:0.25 g/片)0.5 g,1 日两次。
14 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统计4组的疗效,所有试验病例在试验期间不得合并使用其他消炎药及治疗本病的其他药物。
1.5 观察指标
1.5.1 综合疗效判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标准拟定[4]。采用症状积分量表法,分4个级别进行疗效判定评分[4]。根据积分法判定疾病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5.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治疗后各症状消失,证候积分值减少≥90%;显效:治疗后各症状明显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70%,<90%;有效:治疗后各症状有所减轻,证候积分值减少≥30%,<70%;无效:治疗后各症状无减轻或有加重,证候积分值减少<30%。
1.5.3 中医症状疗效判定 临床痊愈:积分减少≥90%;显效:90% >积分减少≥70%;有效:70% >积分减少≥30%;无效:积分减少<30%。
1.5.4 局部体征疗效评定 临床痊愈:试验后局部体征消失,积分为0;显效:试验后局部体征明显减轻,试验后较试验前积分降低≥2/3;有效:试验后局部体征有所减轻,试验后较试验前积分降低≥1/3且<2/3;无效:试验后体征无改善或有加重,试验后较试验前积分降低<1/3。
1.5.5 疼痛程度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yne Scale,VAS)作为镇痛效果评价的主要指标,以视觉模拟尺的0端代表无痛,10端代表最剧烈的疼痛,中间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以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上记号,来表示疼痛的程度,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4~7分为中度,8~10分为重痛[5]。治疗前后由患者圈出一个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数字。
2.1 可比性分析 试验入组病例120例在年龄、病程、病情程度、中医症状、症状积分、局部体征、合并用药等情况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4组治疗后中医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经连续14 d治疗后,A组(灌肠组)、B组(中药口服组)、C组(中药综合组)的临床痊愈率、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D组(奥硝唑组)。A组与C组的显效率分别为50.00%和5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C组分别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依次为C 组 93.33%、A 组 90.00%、B 组 76.67%、D 组66.67%,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C组分别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表1 4组治疗后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2.3 4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疗程结束后,C组(中药综合组)、A组(灌肠组)、B组(中药口服组)的中医证候疗效均明显优于D组(奥硝唑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表2 4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4 4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及止痛疗效比较 治疗前4组疼痛评分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4组疼痛评分自身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A组、B组、C组3组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止痛疗效比较,A组、B组、C组、D组的总有效率依次为 86.67%、76.67%、80.00% 和73.33%,组间比较,D组与其他3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A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3)。说明中药综合组、盆炎灌肠组、中药口服组在缓解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患者自觉疼痛方面明显优于奥硝唑组,尤其盆炎灌肠方疗效更佳。
表3 4组止痛疗效比较
表4 4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s)
注:与 D 组比较,△P <0.05,△△P <0.01;与 B 组比较,▲▲P <0.05;与 C 组比较,□P <0.05,□□P <0.01。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A 组 30 22.36 ±1.82 5.46 ±1.77△△▲□▲▲30 22.09 ±1.84 9.12 ±1.84 B 组 30 22.09 ±1.84 7.88 ±1.85△□□C 组 30 22.09 ±1.84 5.32 ±1.76△□□D组
2.5 4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4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值改善最明显的依次为C组、A组、B组、D组,组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4)。
2.6 4组治疗前后各项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4组均能不同程度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各项中医症状(P<0.001),A组和C组组间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5)。
表5 4组治疗前后各项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2.7 4组的治疗费用比较 在4组的治疗费用中,A组1个疗程的费用为8.41×14=114.94(元),B 组为10.7 ×14=149.94(元),C 组的费用为(8.41+10.7)×14=264.74(元),D 组的费用为 2.59 ×14=87.63(元)。4组中的费用由高到低依次为C组、B组、A组和D组。
2.8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评价 4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肝(ALT)、肾(Cr、BUN)化验检查对比均未见异常。A组有2例、C组有1例患者在接受治疗的1~3d出现肛门口轻微不适感,未经特殊处理自行好转;D组有7例有恶心感,加服维生素B6后改善。
1)临床综合疗效盆炎灌肠方保留灌肠组优于单纯口服中药或奥硝唑组。研究结果发现,A组(灌肠组)、B组(中药口服组)、C组(中药综合组)的临床痊愈率、显效和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D组(奥硝唑组)。A组与C组的显效率分别为50.00%和5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 <0.01)。总有效率依次为 C 组 93.33%、A 组 90.00%、B 组 76.67%、D 组66.67%,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表明盆炎灌肠方保留灌肠和中药综合组(内服蒲皂愈炎汤加盆炎灌肠方保留灌肠)对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是肯定的,明显优于B组(中药口服组)和D组(奥硝唑组)。
2)单项证候、体征疗效方面盆炎灌肠方保留灌肠组优于其他3组。本研究结果提示,4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所改善。治疗后4组患者局部体征评分、疼痛评分、止痛疗效及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止痛疗效比较,A组、B组、C组、D组的总有效率依次为 86.67%、76.67%、83.33% 和 73.33%,组间比较,D组与其他3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中药盆炎灌肠方保留灌肠组中医单项证候、体征疗效优于其他3组。
3)中药盆炎灌肠方保留灌肠组的费用低、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保留灌肠组及其他3组均未发现过敏反应,治疗前后检查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等经χ2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灌肠组的每日的治疗费用8.1元,1个疗程仅需114.94元。表明中药盆炎灌肠方保留灌肠组治疗慢性盆腔炎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靠,而且费用低廉。
4)慢性盆腔炎属妇科多发病、疑难病,属中医“妇人腹痛、带下病”等病范畴[7]。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慢性盆腔炎症状表现复杂,正气不足以御邪,热毒湿邪结于下焦、困阻气机,影响气血之畅行,滞而成瘀,血瘀又加重了湿热,湿热瘀血互结、缠绵不解,盘踞胞脉,瘀血内阻而致腹痛、痛经等病证[8];再加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导致了慢性盆腔炎迁延难愈的病理特征[9]。可见湿热和瘀血系本病关键所在[10]。因此临床上应抓住“湿、热、瘀”为其治疗要点[11]。
针对湿热瘀结这一主要病因病机,结合其局部病理改变,我们采用盆腔灌肠方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患者,观察其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盆腔灌肠方灌肠治疗后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综合疗效与C组(内服蒲皂愈炎汤加盆炎灌肠方保留灌肠)的疗效相仿,而单项症候和体征疗效明显优于其他3组,表明该疗法优于西药内服组和单纯口服中药组,且方法简单,患者在家中也能自己治疗,有明显的优势。
盆腔灌肠方中蒲公英、紫花地丁二者共为君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止痛,清利湿热,消肿排脓之功。赤芍、延胡索、透骨草、半枝莲、乳香、没药为臣药,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渗湿利水,清热排脓;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以上六味共助君药之力,为臣药,气血并治。王不留行、路路通为佐助药,活血通经,利尿通淋助君臣化瘀止痛。全方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作用。由于盆腔内诸静脉与痔静脉丛相互交通[12],通过中药保留灌肠,药物可直接通过直肠、结肠的吸收到达盆腔组织[13],药物滴入肛内被肠道吸收后,可促使局部气血运行,炎症局限吸收[14],且温热药液对周围组织起到热敷作用,能促使局部血液循环,修复炎症组织[15]。
[1]郎景和,向阳.高级医师案头丛书.妇产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591.
[2]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6-252.
[3]韩崇.中医治疗盆腔炎临床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1):2-3.
[4]郑筱萸.中药临床新药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4-253.
[5]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9-30.
[6]王恩真.神经外科麻醉学[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02-903.
[7]程玲,丁永芬,黄楠,等.多途径给药中医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4):667-668.
[8]曾倩,董婷,徐晓娟,等.“择期疗法”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64例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0):9541-9543.
[9]赵灵.黄可佳教授论治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9):167-168.
[10]洪建云,欧兰芳,李福,等.腹丛刺合骶髂刺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5,25(7):471-473.
[11]徐君霞.加味红藤汤口服并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151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4):629-630.
[12]陈建华.腹针配合艾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4):26.
[13]陈妙玲,鞠琰莉.慢性盆腔炎针灸治疗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0):714-717.
[14]陈红霞,金成兰,李素琴.超短波抗炎及对细菌作用的国内研究概况与展望[J].中华理疗杂志,2000,23(6):375-376.
[15]许燕.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80例[J].新中医,2007,39(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