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治疗44例疗效观察

2014-11-21 06:59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医院眼科榆林719000闫宏梅耿琳娜
陕西医学杂志 2014年7期
关键词:巩膜小梁结膜

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医院眼科(榆林719000) 闫宏梅 耿琳娜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早期诊断、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控制眼压和保留较好视力的关键。我们收集有完整资料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44例,现就其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44例(44眼),男20例(20眼),女24例(24眼),年龄35~70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18例(18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16例(16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8例(8眼),其他2例(2眼)。患者均伴眼部胀痛、视力下降,视力手动至指数15眼,光感者29眼;眼压33.50~70.45mmHg;裂隙灯检查显示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虹膜见新生血管,瞳孔缘色素膜轻度外翻,晶状体不均匀混浊22眼;全部病例房角镜检查显示房角处均布满新生血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穿刺组24例(24眼),男8例(8眼),女16例(16眼),年龄35~68岁,术前眼压(45.60±9.60)mmHg;冷凝组20例(20眼),男12例,女8例,年龄40~70岁,术前眼压(46.10±8.65)mm H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穿刺组:表面麻醉,在角膜缘9点钟以4号注射器针头穿刺,缓慢放出房水后即测量眼压。24例24眼穿刺后眼压均在(18.18±2.20)mmHg。患眼前房炎性反应在1~2周后减轻后,上方做大小约10 mm×4mm、1/2厚度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的板层巩膜瓣至透明角膜内约1mm;结膜瓣下方巩膜表面及巩膜瓣下方均放置浸有丝裂霉素C棉片l~3 min,接着采用林格液100ml冲洗结膜瓣下和结膜囊及巩膜瓣下;于10点钟角膜缘处行前房穿刺缓慢放出少量前房房水降眼压;行3mm×1mm小梁切除,切除虹膜根部;巩膜瓣用10-0的尼龙线缝合3针固定于巩膜床上;球结膜用8-0的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将林格液2.4ml+地塞米松0.1ml从侧切口注入前房、深前房。术后用醋酸泼尼松龙和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4次/d,3个月内逐渐减量至停止。

2.2 冷凝组:球后阻滞麻醉联合球结膜下浸润麻醉,沿角膜缘环形剪开球结膜,暴露巩膜,斜视钩分别牵拉四条直肌;选DCS~C型冷凝器,CO2制冷,2.5mm直径冷凝头行前部视网膜冷凝。分别在四个象限的角膜缘后8、10、13mm处经巩膜面冷凝,每个象限分别为2、3、3个点,每点冷凝25~30s。于上方做以角膜缘为基底大小约5mm×4mm的1/3厚板层巩膜瓣,将0.4mg/ml丝裂霉素C棉片置于巩膜瓣下3~5min。用0.9%氯化钠充分冲洗。于9点钟角膜缘处行角膜穿刺,放出少量房水。于巩膜瓣下角巩膜缘处切除3mm×l mm大小深层巩膜及小梁组织,电凝使局部血管闭塞后行周边虹膜切除。将间断缝合巩膜瓣。经角膜穿刺口注入平衡液恢复前房。间断缝合结膜,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结膜囊内涂典必殊眼膏后单眼包扎。

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4.0对数据进行t检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两组术后视力:穿刺组术后视力提高6眼,保持不变12眼,视力下降6眼;冷凝组术后视力提高5眼,视力保持不变10眼,视力下降5例,两组间视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两组术后眼压:两组术后眼压分别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5)。术后1周穿刺组眼压较冷凝组下降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2个月、6个月两组眼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附表。

术后6个月,穿刺组20眼术后眼压<21mmHg,治疗成功率83.3%。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组有15眼成功,治疗成功率75.0%(眼压控制在21.0mm Hg以下为有效)。

附表 两组治疗前后各时段眼压比较(±s)

附表 两组治疗前后各时段眼压比较(±s)

组 别 n 时 间 眼压(mmHg)穿刺组 24 术前 45.60±9.60术后1周 11.05±1.15术后1月 13.12±2.63术后2月 15.24±1.96术后6月 19.20±1.14冷凝组 20 术前 46.10±8.65术后1周 12.93±2.96术后1月 13.76±2.72术后2月 15.88±2.10术后6月 19.80±7.65

3 两组术后反应及并发症:穿刺组4例加用药物治疗眼压>30mm Hg,需再次手术。虹膜新生血管术后1周开始消退者22例,术后1月20例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大部分萎缩和退化,前房形成良好。术后早期眼球疼痛6眼,角膜水肿3眼,前房出血3眼,前房渗出6例,球结膜滤过泡弥散性扁平隆起2眼。冷凝组术后1月虹膜新生血管15眼全部消退,部分消退5眼。术后早期眼球疼痛11眼,角膜水肿8眼,前房出血4眼,前房渗出5眼,眼球萎缩1例。两组出现并发症经对症治疗消失。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中,眼球疼痛、角膜水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前房出血、前房渗出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

讨 论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继发于广泛性视网膜缺血性疾病的难治性青光眼,发病机制为缺血、缺氧性视网膜病变引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高表达,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增加使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形成而发病[1]。是在原发性眼病基础上虹膜、房角出现新生血管,疾病前期纤维血管膜封闭了房水外流通道,后期纤维血管膜收缩牵拉,导致房角关闭;在房角表面还有角膜内皮的增生[2]。

目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三方面。药物治疗主要应用血管内皮因子拮抗剂、低氧诱导因子(HIF-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角鲨胺、奥曲肽、类固醇药物、活血化瘀中药等;手术方式主要有小梁切除术、冷凝术、房水引流物植入术、激光光凝术等;对于存在玻璃体积血,晶体浑浊,或手术治疗失败的患者,可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包括:①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除联合睫状体破坏手术;②抗VEGF药物与其他治疗的联合;③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除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及青光眼引流装置植入等。

本研究24例(24眼)采用前房穿刺术联合复合小梁切除术,20例(20眼)采用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对比其疗效。结果显示,两组均可收到较好疗效,两组间治疗后视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周穿刺组眼压较冷凝组下降,有显著性差异,术后1个月、2个月、6个月两组眼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6个月,穿刺组治疗成功率83.3%优越于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组(治疗成功率75.0%)。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中,眼球疼痛、角膜水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组前房出血、前房渗出比较无显著差异性。

本研究24眼前房穿刺术组在小梁切除术前先前房穿刺术将眼压降低,并且使虹膜和小梁网表面,新生的纤维血管膜萎缩消退,使用含有激素和抗生素的复方制剂典必殊眼液缓解眼部充血和炎性反应,既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有可降低术后新生血管膜影响滤过通道,增加手术成功率;另外,在小梁切除术中联合使用丝裂霉素可抑制滤过通道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纤维血管膜的增生,提高手术成功率。本研究20眼采用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是通过冷凝破坏视网膜细胞,使其变性坏死,从而降低视细胞耗氧量,改善视网膜缺血缺氧状态,消除新生血管生成因子的生成因素,抑制了新生血管生成[3],使手术滤过道保持通畅,有效控制术后眼压。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中,冷凝组眼球疼痛、角膜水肿发生率较穿刺组更高。

总之,两种方法对于治疗新生血光性青光眼都可收到较好疗效,但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因其是破坏性手术,更适用于晚期青光眼和绝对期青光眼和视力差的患者。前房穿刺术联合复合小梁切除术既可使房角和虹膜新生血管萎缩增加了房水外流,又改善了视网膜组织缺血缺氧的状态,使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的产生减少,从而使眼压得到良好的控制退化,相比而言是一种更有效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方法。

[1]魏国英.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和干扰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3,6(2):46-47.

[2]岳 钟,宋 森,冯 丽,等.小梁切除联合羊膜植入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8):1681-1682.

[3]王 辉.两种手术方法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8):2396-2398.

猜你喜欢
巩膜小梁结膜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致视网膜损伤1例
小梁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巩膜镜的临床应用
补缺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临床意义探析
微商
老年表层巩膜炎和巩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
结膜切除术联合巩膜固定术治疗结膜松弛症的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