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长篇 忆恩师

2014-11-21 18:23:38徐刚
剧影月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书场丹桂学书

■徐刚

学长篇 忆恩师

■徐刚

我1997年初中毕业同年考入苏州评弹学校,毕业于2000年。有幸被苏州市评弹团招入工作,至今已有14年光阴。当初是评校老校长邢晏芝介绍我和徐青(同学,后为搭档)拜周孝秋和刘敏两位老师为师,学习长篇弹词《筱丹桂之死》。

这部长篇是两位先生在80年代初共同创作的,听先生说当时创作这部长篇是顶着很大的压力,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因为当时演出的都是一些传统的书目,听众的观念根深蒂固,是否能改变观念被他们接受这一点很难。而且创作好后登台演出时有关领导还要来审查,确定没问题了才可以正式演出。长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上海三四十年代越剧名伶筱丹桂被上海戏馆老板恶霸张春帆骗至上海唱戏为他赚钱,之后又逼死其手中的悲惨命运,是当时上海社会背景下唱戏姑娘的真实写照。书中人物不多,主要是筱丹桂、张春帆、还有金宝宝。而主角筱丹桂的书(戏份)并不多,以张、金为主。金宝宝这个人物也是两位恩师虚构的,之所以这部书成功也就是塑造了这样一个角色。恩师刘敏先生是上海有名的潮流滑稽演员刘春山之女,从小受滑稽戏的熏陶,把评弹与滑稽戏的元素合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金宝宝这个人物在书中有血有肉更加丰满,使这部书更有可听性。本来是悲剧变成了悲剧喜说的手法让听众接受,这就是这部长篇最成功的地方,使观众不仅能够怜悯筱丹桂又能喜欢金宝宝。这部长篇当时也得到了陈云老首长的肯定,同时也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两位恩师都是上海东方评弹团的著名演员,都精于说表、擅起角色、台上风趣幽默、挥洒自如。周先生虽然嗓音条件不是很好,不善于唱,但是把书中张春帆塑造得形象逼真。而刘先生嗓音条件好,擅长唱张调,在听众中有“女张调”之美誉,书中人物金宝宝则更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所以之后听众就叫她“金宝宝”了。二位先生可以说是当时说现代书目的领军人物,是广大听众心中所崇拜的偶像。可如今我的恩师周孝秋先生已骑鹤仙逝,但每每想起他在世之时相处的点点滴滴,无论是书坛上所表现的一个个光彩夺目的人物形象,还是生活中谈艺时诲人不倦的可亲笑貌,都如同电影一样历历在目,一种“魂兮归来,念恩师”的情感油然而生。

跟随两位先生学说长篇,那是在苏州评弹学校毕业后。“师道尊严”的传统使我们看到了老师总有一种胆怯的心理,尤其是在码头(书场)上每天都与先生相处。周先生平时不苟言笑,我与搭档经常躲在书场各自房间里,先生不叫,我俩是不敢主动去先生房间的。记得跟先生听书的第一只码头是无锡第二泉书场。先生台上说书,我俩完全与普通的听众一样在下面听书,所不同的是我们无需购买书票。开头几天,两位先生并没有过多的理会我们,到了第三天,当日散场之后,两位先生主动把我们叫去,其实两位先生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威严和难于接近。只是自己心理有问题,所谓“师道尊严”也是我们自己束缚自己。周先生笑眯眯地问我们:“这几天听书之后,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收获?”我与搭档俩人彼此面面相觑,一时无言以对。我俩的尴尬情景,似乎早在先生的意料之中。接着语重心长地继续与我俩说:“现在你们跟我们出来,并不是一般的跟出来听听书而已,你们是跟出来学书的。学书是不能像在学校里那样听老师唱,看老师演。不仅仅是一种观摩,而学书是要动脑筋的,首先是听书时要认真地听,听了以后要仔细地想,只有这样,才能把先生在台上说的书性情节、表现的人物角色、做的动作、每一句唱腔,像拍照一样一一的记录下来,有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主动地来问,我等了你们两天,没有看到你们主动的来问我有关书的情况”。先生的一席话,与其说是善意的批评,不如说是谆谆的教诲。也可以说是自离开学校到跟师学艺,如何学长篇,怎样学好长篇而上的第一课。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跟师学长篇,必须要改变原来在学校里上大课的状态,必须要从专业的角度去听书,通俗一点就是要用心来听书,切不可像听众一样进书场欣赏评弹演出,更不能听而忘之。仔细想,那就是要把当天听书的内容、故事的细节、人物的形象、角色之间的对话要像电影一样,在自己的脑海里从头至尾的捋一遍。同时,还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例如:情节为什么要这样铺排、悬念为什么要这样设置、戏剧性矛盾又有怎样的进展等等,必须要找出其中的所以然来,如若不懂,那就主动到老师那去请教。只有这样,才能把书听进去,才能如拍照一样,把先生台上两小时的演出深深地印记在脑海里,才能达到学书的目的。再是,学习艺术必须要加强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必须具备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才能使自己在学习艺术道路上有所长进,这是至关重要的。先生的这一席情真意切的谈话,使我受益匪浅。从此我就按照先生的教导彻底改变了原来听书的方法。把每天自己所听到的记下来,等先生下台了就主动地去找他们,把每天听的心得体会讲给先生听。开始是仅仅讲出一条书路,接着能记住每段书的细节,到后来能把人物的对话也能一一地讲述出来,这正是先生要求我们要认真听,仔细想后获得的良好收获。记得跟师第二个码头是无锡邦邦书场,先生要求更高了,希望我们每天听了书之后,自己马上要上台说一遍,当时想这也难度太高了吧,但是和搭档还是不管好坏勉强的说了一遍,记得先生还挺满意,这都是由于先生的“认真听、仔细想”的教导有方是分不开的。以至于后来我和搭档很快就自己到码头上演出实践去了,由此可见,先生那种“逼上梁山”的教育方法,就是一种“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妙招。

如今周孝秋先生已不在,我会将他的谆谆教悔铭记在心,把《筱丹桂》这部长篇继承并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书场丹桂学书
曾远:寒露
青年文学家(2023年7期)2023-07-06 06:08:18
丹桂飘香
苏州市2个书场入选 江苏省首批非遗曲艺书场
现代苏州(2021年1期)2021-09-10 07:22:44
清末上海新丹桂茶园表演《红楼梦》戏曲考论
红楼梦学刊(2020年3期)2020-02-06 06:16:38
学书杂述一则
艺术品鉴(2019年8期)2019-09-18 01:22:58
大关街道西一社区百姓书场重新开门迎客
杭州(2018年43期)2018-11-28 01:17:36
学书感悟
丹青少年(2017年4期)2017-02-06 03:08:29
我的学书
中国篆刻(2016年3期)2016-09-26 12:19:29
我的学书之路
中国篆刻(2016年5期)2016-09-26 07:40:01
扬州书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与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