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类动画角色设计的发展历程

2014-11-21 16:10:22
电影评介 2014年13期
关键词:动画片时期动画

周 珂

组合类动画角色在美国的科幻题材和日本的魔幻现实主义题材中频频出现并已初具规模,所以本文以时间为轴线,纵向梳理组合类动画角色设计的形成概况。主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是与科技、机器等元素有关的动画角色设计,例如机器人,这类动画角色多是生物与非生物、非生物与非生物的组合构成某个生物的外形。仅就机器人动画角色设计层面考量,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设计发展程度上日本均独占鳌头。自《铁臂阿童木》开始,像《机动战士高达》这样比较经典的机器人动画片就有几十部,一部甚至高达数百集,仅就从机器人的数量上考量其设计发展程度可窥见一斑。日本机器人角色善于运用二维技术表现,重视机器人的动作设计。美国的机器人角色多出现在与真人合拍的“巨片”中,喜欢用三维技术制作出比较逼真的角色形象。

另一方面是带有民族色彩的神灵、怪物类角色设计,这类动画角色多是通过生物与生物的组合形成的动画角色。在神灵类、怪物类动画角色设计上日本和美国都发展出一套独具特色的风格和套路。日本动画片中,会不时看到关于神社、鬼怪、精灵等民间故事或传说改编成的动画角色。美国的怪物角色多取材于西方的童话、神话和传说。在角色的构成方面多选用动物为主要组合对象,这与美国人喜欢动物有很大的关系。

一、“混沌未分”期

在这个时期,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动画角色设计均在“视觉常态”左右徘徊,动画角色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在美国动画开创之初,动画形象多是“视觉常态”下的生活原形,例如:将生活中的动物形体、色彩等予以直观的描绘。如:《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中的浣熊、《小尼摩游梦土》中的“小尼摩”、《恐龙格蒂》中的“格蒂”等动画角色,它们的外形均由真实的生物演化而来。其中以麦卡锡的《露斯坦尼亚号的沉没》为代表,它是第一部将真实事件用动画形式表达的动画纪录片,在整部影片当中无论是人的刻画还是其他角色设计均利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写实的手法是指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的描写现实和传达信息的手段。在动画艺术形式探索之初,大多数人对于“真实”感的动画角色非常容易接受。

“删繁就简”表现动画角色的真实。进入30年代,美国动画角色的政治色彩渐渐变淡,迎来了迪斯尼动画的短片时代,这时的动画形象趋于幽默和搞笑噱头,动画角色造型多运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将生活中的生物原形运用精炼的线条归纳处理,形成独具美国特色的动画造型。例如:奥斯瓦德、米老鼠、唐老鸭等此时的动画角色均是在真实形象的基础上,归纳概括生物的外形特征,增加可爱、灵活的新元素。二战前,日本与美国一样,动画创作者对于动画角色的设计,主要依据“视觉常态”的人物或动物形态,进行归纳、删繁就简,通过灵活的线条设计出相对写实的动画角色。这个时期的动画角色很多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带有浓重的政治意味。

1917年,日本同时出现了三部动画片,至今难辨哪一部是第一部。一部是天活公司下川凹夫(1892-1973年)制作完成的《芋川掠三玄关·一番之卷》、一部是小林商会幸内纯一(1886-1970年)的《祸凹内名刁》、一部是日活公司北山清太郎的《猿蟹和战》,其中,北山清太郎的影响最大,在他的提议下,日活公司成立了专门的动画片制作部。在此期间,幸内存一制作了几部政治家的PR动画片。[1]在这个时期动画角色忠实于真实生活的原形,并在角色中贯穿着日本服饰和民俗文化。

二、萌芽期

组合类动画角色萌芽期的标志是这类动画角色在动画片中出现。这个时期的组合类动画角色,在设计上运用嫁接、置换等设计方法将常见的动物进行简单的组合。这时的组合类动画角色往往在动画片中处于极小的位置,在美国以《幻想曲》为代表。

(一)组合类动画角色出现

在美国方面,这个时期的组合类动画角色在影片中主要扮演配角。他们只是构成整体故事当中的一个极小的部分。例如:《幻想曲》(1940年)中人马这个角色的设计正是人的智慧与马的力量的结合,像这样动画角色还有带着魔棒的精灵和飞马等。这些动画角色是在拟人、夸张变形的基础上,大胆的运用了组合这种方式,对于当时的角色设计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这个时期的组合类动画角色设计只是运用简单的组合,其中有很多设计的原形仍来自于童话故事的插图,所以带有浓重的绘画意味。

在日本方面,从1945年成立的日本动画社到1952年的日动映画,日本动画家们对于动画创作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其中有心酸也有欣喜。1956年以东方迪斯尼为目标的动画公司在日本诞生了,这就是东映动画(东映动画是收购日动映画后成立的动画制作公司)。东映动画追求的是在坚持日本固有传统的同时,构建迪斯尼那样的新式分工的制作体系。例如东映动画凭借1958年《白蛇传》、1959年《少年猿飞佐助》、1960年《西游记》等长篇动画片,在日本动画界确立了稳固的地位。

这期间东宝公司也在不断的探索动画创作之路。1954年东宝的《怪兽》(本多猪四郎导演)中主人公的角色设计一反常态,与过去日本改编神话作品写实性动画形象有很大的区别,在片中大胆运用牛与人、妖进行组合,角色外形有种恐怖的感觉,组合类角色设计初见端倪。

(二)组合类动画角色的沉寂,写实性动画角色成为“明星”

写实类动画角色比较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人和物,虽然经过艺术与夸张,但还是比较忠实于原型,且造型严谨。[2]在美国,迪斯尼动画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美国动画的第一个空前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动画角色,例如爱丽丝,小飞侠等。此时的动画角色与之前相比,角色设计上更趋向生活中的原形,角色身上也增添了一些装饰性的元素,设计风格由删繁就简趋向生活的真实。这时期的动画片主要有:1950年推出的《仙履奇缘》、《灰姑娘》;1951年《爱丽丝梦游仙境》;1953年《嘟嘟,嘘嘘,呯呯和咚咚》;1955年《小飞侠》;1964年《欢乐满人间》等。在这个黄金时期,迪斯尼主题乐园也问世了,自此迪斯尼将其动画产业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3]

虽然写实风格动画片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组合类动画角色设计却没有发展起来,主要原因在于:1.迪斯尼动画片占据世界商业动画片的主流市场,迪斯尼特点的动画形象掌握着商业动画形象的潮流,迪斯尼公司生产的童话题材动画片大受观众的欢迎,例如睡美人这样写实风格角色设计深受中产阶级的喜爱。再加上迪斯尼公司成为动画电影业的霸主,其他的动画制作公司在迪斯尼公司的排挤之下纷纷关门停业。这种状况也相应的影响到动画片的角色创作;2.这个时期的观众喜欢写实、可爱、幽默的动画角色;3.动画创作者对于动画角色的设计还是停留在对人物、动物、植物的提炼,还没有试图将这些生物运用组合的方式去设计角色。所以这时期的动画形象大多都是可爱而美丽,努力表现善良的基调和营造纯真的氛围。例如:白雪公主(1937年)、小鹿斑比(1942年)、小飞象丹宝(1941年)等都是真、善、美化身的动画形象。所以在这个时期,组合类动画角色设计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发展。

[1]李涛.美日百年动画形象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143.

[2]孙立军,翟翼翚.影视动画造型设计[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6.

[3]陈瑛.动画的视觉传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9.

猜你喜欢
动画片时期动画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动画片是怎样播放的
学生天地(2020年11期)2020-08-25 09:15:50
推荐一部动画片
看,动画片开演啦!
——介绍一部你喜欢的动画片
我的动画梦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8:56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推荐一部动画片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商周刊(2017年22期)2017-11-09 05: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