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伟
京胡与中胡的应用价值
■胡俊伟
京胡是在清代,随着京剧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主要伴奏乐器,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最早的京胡,不仅琴杆短,琴筒也小,为了能拉高调儿,还有蒙蟒皮的,而且是用软弓子(不张紧弓毛)拉弦。后来,才开始出现硬弓。软弓子音色比硬弓演奏的柔软,并有一种特殊的碎弓效果,演奏技巧也很高,而硬弓的发音则刚劲、嘹亮。
京胡主要由琴杆、琴筒、琴码、琴弦和弓子等部件构成。京胡的琴筒呈圆筒状,琴弦的振动通过弦马传至琴筒,使筒内空气振动,发出清脆明亮的音色。演奏京胡时,演奏者将琴筒放在左腿上,左手按弦,右手持弓拉奏。弓法有拉弓、推弓、颤弓、抖弓、顿弓、带弓、快弓等,指法有按音、揉弦、打音、滑音、倚音等技巧。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有时也可独奏,独奏曲多源于京剧曲牌,如 《小开门》、《夜深沉》、《柳青娘》、《迎春》、《万年欢》等。
京剧的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为“皮黄”。京胡是“皮黄”音乐的代表。它是伴着“皮黄腔”的逐渐形成而发展起来的。京胡具有响亮的音色,能在润腔韵味上与演员的嗓音完美结合,体现出京剧原汁原味的特色。成为京剧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伴奏乐器。
在京胡独奏中,以《夜深沉》为例:就要求演奏者要充分发挥弓法的刚柔并济,左手用心气去控制柔弦,两手一致,达到快而不乱,一气呵成的效果。从开头的四分音符,到引子的八分音符,再到发展部的三十二分音符,可以体现这一由慢到快,由轻到重,由缓到急的过程。记得在一次四进的演出中,因为放的是伴奏带的原因,所以在演奏到快板的三十二分音符的时候,导致节奏难以掌握。我意识到,快板是整首曲子的出彩点,所以演奏者必须要牢牢抓住其音符的连贯性,快弓弓法的速度性,技巧的娴熟性。此曲在用于舞台伴奏上,往往艺术风格略有不同,比如在《击鼓骂曹》中,为了表现祢衡心中的愤恨,演奏速度略快;而在《霸王别姬》虞姬舞动剑花的时候,要根据台上演员的劲头和火候,来掌握速度和变换弓法,来达到动作和琴曲的合一。在独奏中是根据旋律而结束,而在伴奏中是根据演员表演动作的结束而结束。中胡由二胡改革而成,琴杆比二胡的长,琴弦比二胡弦粗。中胡是民乐队中重要的中音乐器,在二胡的基础上改革制成。琴筒较二胡大,琴杆比二胡稍长,琴弦比二胡弦粗,音色浑厚。在乐队中,中胡主要起衬托作用,以调整音色和加强音量。它是结合高、低音乐器以及弦乐器与管乐器之间的桥梁,使整个乐队的声音丰满、雄厚。在苏剧,昆曲音乐的伴奏中,中胡也是必不可少的乐器,在民族乐队中属中音乐器,使乐队音响丰满、浑厚。有着温厚、饱满的音色性质。
在昆曲中,“风吹荷叶煞”我是用中胡进行伴奏,而且不是像《夜深沉》那样独奏,因为中胡的音色偏于浑厚,且该乐器属于中音区乐器,所以更加能够把尼姑色空那种对于寺院的厌烦心情和对于尘世的向往心情真实的写照出来。
在苏剧演奏中,中胡往往是副胡,因为它的音域足够宽广,所以可以为所有的行当进行伴奏。为了表现在《醉归》一折中,美娘喝醉后于房中唱的“月朗星稀”那种身世飘零和醉态的感觉,演奏者刻意把弓子的马尾放松,使得马尾与钢丝弦充分摩擦,使得音色更加贴近人物和剧情,以充分达到艺术美感。
我在长期的京胡和中胡的演奏中,日积月累,有了很多的思考和想法,在操作技艺上,由于自己的刻苦和钻研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准。42年的工作实践中,从开始求学,师从著名京胡琴师杨年凯、朱正凡先生并在苏州市京剧团工作期间,在梅兰芳大师的学生胡芝风主演的京剧《李慧娘》中担任主胡。1981和1982年分别去往意大利威尼斯和香港进行演出。1974年到1984年期间,在北京,上海,武汉,杭州,南京等50多个大中城市进行250余场演出,曾为著名京昆表演艺术大师俞振飞,李蔷华,关正明,马长礼等进行伴奏,并于1980年进中南海国务院礼堂进行演出,陈云,邓颖超,王震等中央领导观看了演出。1980年,在电影版的《李慧娘》中再次担任主胡。1984在苏州地市合并京剧团解散后,我于1986工作分配至浙江省京剧团,长期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龄童、陈和平、李瑛等进行伴奏。1986年调回苏州,在苏昆剧团工作至今,为苏剧和昆曲担当伴奏。期间,于2004年至2013年在美国、英国、希腊、日本、法国等10多个国家和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20多个城市进行200余场的演出。1987年参与的民乐合奏《将军令》在江苏省首届音乐舞蹈节上荣获金奖。1998年,在苏州文广局青年演奏员考核评比中获二等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