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蓉华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以宁波市江东区“快乐·365”文化惠民活动为例
■周蓉华
公共文化服务其内容包括由社会公益性文化机构所提供的读书看报,看电影看戏、公共文化鉴赏、文化素质培训、群众文化活动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将文化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建设战略部署,深入实施服务强区、创新强区、品位都市、品质生活的“两强两品”战略,加快推进都市文化特色区建设,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品牌,进一步提升都市文化氛围和公众生活品质,2012年,江东区文化部门经过多方的调查研究和专家论证,在原来的“百场文化进社区”活动基础上,全新推出以“开心综艺”、“民星擂台”、“移动展厅”、“百姓课堂”、“阿拉书吧”、“社区电影”为主要内容的“快乐·365”文化惠民行动。通过有效整合各级各类文化资源,不断拓展文化惠民的覆盖面,着力打造具有江东特色的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作为宁波城市发展的核心城区和重点区,江东区一直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今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文化惠民的基本理念,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按照“政府投入,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以开展“快乐· 365”文化惠民活动为重点,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在活动载体、阵地建设、团队培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1.创新特色活动载体。推出“开心综艺”系列文化活动。以传统文化节日、节庆为契机,结合各街道社区、区有关部门全年主题文化活动安排,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惠民活动。如区级层面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七彩大舞台系列活动、“活力耀江东企退人员嘉年华”、“残疾人文化艺术周”等,街道社区层面的睦邻文化节、居民读书节、企业文化节、周末舞台系列活动等。在全市率先推出“民星擂台”展赛活动。积极搭建群众才艺展示和梦想实现的平台,依托世纪东方广场等大型平台,组织区有关部门、各街道开展综艺展赛。2012年,举办“世纪东方杯”民星擂台秀赛事16场,吸引了来自企业、学校、培训机构、街道社区等不同群体的广泛参与,每场观众上座率超100%。今年,还将举办江东区“我的中国心,美丽中国梦”合唱大赛和“汇聚欢乐梦想启航”民星擂台展演。推出“移动展厅”公益展览活动。依托区、街道、社区三级文化阵地,定时定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项目巡展、区书法美术家协会书画季度展等小规模、多方位的静态作品展示,提升群众对摄影、书画、篆刻、艺术收藏品等的鉴赏能力。举办“百姓课堂”公益培训。采用群众“点菜”、政府“配送”的形式,依托区文化馆、街道社区艺术培训基地等公共文化阵地,以民星艺术团文艺骨干和艺术名家授课等形式对基层开展艺术培训指导,普及艺术知识,提升居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目前共推出10余种艺术门类课程102期,共222课时。今年,还将针对辖区残疾人、企退人员、文化志愿者等群体,推出宁波文化广场免费体验活动。推出“阿拉书吧”系列活动。以网络共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路径,开展我为“阿拉书吧”点好书等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宣传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精神食粮。开展“社区电影”系列活动。依托区文化馆、街道社区文化阵地资源,组织开展优秀电影展映,让社区居民就近、就便享受数字影视带来的教育和乐趣。
2.打造特色文化阵地。建好区级文化服务平台。以创建求突破、网络全覆盖、服务上水平、工作出品牌为目标,推进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2013年,江东区图书馆创建成为国家一级图书馆,荣获市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先进集体,一体化网络系统实现全覆盖,完成区总馆信息化建设,建成62家分馆、2家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24家“一卡通”图书馆,区图书馆服务量仅次于市图书馆和高教园区图书馆,相继推出“读书与论谈班”、“红领巾阅读天使”团队等特色服务品牌,积极开展公益志愿活动,荣获省第九届未成年人读书节创新奖。《江东区大力建设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30万居民共享十分钟 “阅读圈”》在《中国文化报》专题刊登。以拓展功能,提升效用为目标,推进区文化馆功能升级改造。2013年区文化馆顺利完成过渡馆搬迁,实现舞蹈、戏曲、声乐、非遗等10余项公益培训的免费开放,被评为全市“优秀非遗课堂”。建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创建、阵地建设的资金扶持和上门服务,在实现基层文化活动阵地全覆盖基础上,2013年,3个街道综合文化站完成了改造提升,东胜街道建成文化生活馆。目前,6个街道被评为省特级综合文化站,占全市比重的40%。白鹤街道创建成为省文化强镇(街道)。常青藤、划船、新城3个社区先后创建成为省文化示范社区。新城社区、常青藤社区分别创建成全国和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示范点。明楼街道聂艳文艺工作室被评为市级公共文化示范项目。提升基层文化阵地功能。以示范引领,展现特色为目标,积极打造基层特色文化阵地。加强区域特色文化挖掘,在新城社区建立我区甬剧微型博物馆和甬剧非遗展示基地,在常青藤社区建立我区首个非遗展示基地,在幸福苑社区建立我区首个非遗特色工作室。积极整合辖区文化资源,将在宁波文化广场建立我区公共文化培训、视觉艺术展示和艺术沙龙基地,在庆安会馆建立我区非遗传承和保护基地,在场地、资源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
3.培育特色文艺团队。注重普惠共享,基层特色文化团队快速发展。2011年,整合辖区文艺人才资源,成立江东区民星艺术团,为街道、社区文艺群体开展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提供人才支持,充分发挥文艺人才的带动作用。江东区民星艺术团定期送辅导送培训进街道和社区,鼓励和引导建立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目前,全区共有特色文化团队600余支,人数近3万人。坚持示范引领,文艺领头雁积极发挥作用。积极培育文艺领头雁队伍,将文化惠民团队建设列入区政府实事工程项目,并作为推动文化先进区创建和都市文化特色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街区资源共享、引进文艺名家等方式,全力打造区民星艺术团、银星艺术团、中小学生艺术团3支区级团队和锦文甬剧社、“东之声”合唱艺术团等7支街道团队。建立健全团队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制定江东区文化惠民团队建设实施方案、考核评分细则(试行)和团队管理办法。积极开展“文艺名家进社区”活动,定期邀请名家专业授课,引导和鼓励团队参与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提升团队文化惠民服务能力,涌现出聂艳、吕明、全碧水等一批群众文艺带头人和文艺骨干。聂艳同志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群众体育指导员和浙江省群众体育先进个人。聂艳群众文艺团队参加宁波市业余文艺团队展演,荣获优秀团队奖,并被推荐申报浙江省“十佳群众文艺示范团队”。坚持本土理念,文艺精品创作焕发活动力。把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作为繁荣文化事业的重要举措,深入挖掘江东本土人文亮点素材进行提炼,文艺创作取得明显成效,先后创作出百余部富有艺术感染力并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深化文艺精品创作成果,对优秀作品组织专家、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打磨,《小巷总理》荣获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歌曲《笑脸墙》和《小巷总理》、电视剧《背后》、动画片《当当与酷巴》等4部作品荣获2012年省、市“五个一工程”奖。以抗台“双闪行动”为题材,创作器乐作品《巅峰时刻》,荣获省第十二届音乐新作演唱(演奏)大赛创作、表演、辅导三项金奖。歌曲《幸福在这里》等作品列入市级重点文艺精品创作项目。长篇纪实文学《百年和丰》正式出版发行。
1.公共文化理念的一次创新。以民为本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要求。“快乐·365”文化惠民行动始终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群众享受文化的同时,也为人际沟通、思想交流和文明传递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同时,我们还积极做好和居民群众的沟通工作,了解他们的文化需求,积极主动地开展送文化、育文化、种文化活动。
2.文化管理模式的一次转变。区级文化部门专门成立“快乐365”文化惠民行动领导小组,并在其领导下实行“条块结合”的工作模式。条由区内宣传、文化职能相关单位组成,区委宣传部为牵头单位,区文广局为组织单位,区文化馆、图书馆、文联各协会、街道文化站是具体实施单位。块由部门、街道组成,块内单位根据各自工作特点和工作对象确定特色惠民文化活动。另外,实行“项目管理”的运作模式,具体实施单位根据全年总体计划细化工作方案,制定工作流程和时间表,分阶段推进各项工作,扎扎实实把“快乐365”各项活动落到实处。
3.文化服务方式的一次探索。江东区文化服务之前一直实行由政府牵头,区级文化部门实施,群众参与的政府全包全揽的文化服务方式,现采用政府扶持、企业赞助、社会力量参与的运作模式,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投入资金压力,同时又充分加大了企业文化服务力度,充分调动了企业和群众的文化参与积极性,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强氛围,体现了群众实际受惠的文化惠民成效。该服务方式强化了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激发了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推进江东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4.文化宣传的一个载体。通过歌舞、电影、讲座、展览等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形式,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对广大社区群众进行文明道德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发挥文化艺术普及作用,发展和培育文化宣传员队伍,将文化渗透到每个群众心中。
近年来,江东区以“快乐·365”文化惠民行动为带动,推动部门、街道(社区)和企业培育特色主题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活动已惠及辖区20万群众,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但是,从活动的品牌影响力角度考虑,江东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特色尚待凝聚提升。下一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提升品牌品位。以海商主题文化建设为引领。深化海商主题文化研究。完善海商文化课题研究,明确海商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和总体框架。深化海商文化载体建设。加强梳理研究,积极策划海商文化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海商文化建设的认同度和影响力。深化海商文化阵地建设。依托庆安会馆、宁波书城等,挖掘区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建设海商文化特色阵地。深化海商文化活动的群众参与性。积极策划和举办群众性海商文化活动,进一步营造良好氛围。
2.探索载体创新。积极鼓励扶持部门、街道、企业和社会机构举办各类文艺比赛、展演活动,探索“快乐·365”文化惠民服务新路径。通过整合利用资源,推进资源共享、团队共建、活动共办、品牌共育,引进并建设名家工作室。依托“网上文化超市”建设,努力对接和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做好文艺人才的归类建库、吸纳收编、服务扶持工作,努力打造公共文化志愿服务的核心骨干队伍。
3、加强队伍建设。积极培育群众特色文艺团队,鼓励和扶持群众性业余文艺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区文联各协会文艺家作用,形成文艺名家下基层服务常态机制,培育一批群众文艺骨干。完善公共文化机构专业人才和研究人员配备,进一步发挥区文化馆、图书馆公共文化指导服务功能。积极引进名人名家,加强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建设,促进其规范化运行和长效机制形成,进一步夯实基层文化组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