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

2014-11-20 15:35刘芳张佩沈丹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10期
关键词:助产士专业人才助产

刘芳+张佩+沈丹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助产专业的人才社会需求也在逐渐递增,这对助产人员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充分剖析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理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岗位需求能力,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使助产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助产专业 人才培养 现状研究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的进步,助产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增多,助产专业人才已成为国内紧缺型技能型人才之一。尽管助产专业是一门古老的传统专业,但是尚未受到医学界足够的重视,按照现行卫生类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目录分类,助产专业属于护理类,其培养的目标应定位为产科护士。根据该专业职业岗位(群)能力和素质要求,助产专业毕业生不仅要具有普通护士的基本条件(宽基础),还要具备助产特色的专长(活模块)。

目前,我国的助产专业教育比国际助产士联盟提倡的独立管理助产专业体系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而必须充分剖析助产专业的现状,对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素质、岗位能力进行分析,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完善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一、完善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政策导向

卫生部颁发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指出:要“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正式提出助产专业区别于护理专业,突出了助产专业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地位。《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护理服务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服务领域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护理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重点加强专科护士的培养。WHO于2005年启动并于2009年推出了《专业护士及助产士起点教育全球标准》,以指导193个成员国按照统一标准有计划地规范专业护士及助产士起点教育。

2.专业人才缺乏

随着人们对母婴保健需求的日益提高,社会对助产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使助产专业人才成为紧缺型专科技能型人才之一。我国现有助产士与产妇比例为1∶4000,而国外助产士与产妇的比例达到1∶1000,助产士与产科病床之比为1∶8-1∶10。按照这个数据,全球缺70万助产士,我国缺乏33万4千,远远低于国际卫生组织的规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预计到 2015年,我国助产士的需求量将达35万。

3.国内教育落后

在我国,助产教育一直附属于护理专业教育,既非独立科学,也无专业体系,从事助产工作必须首先通过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很多高校的培养方案也沿用普通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是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一门专业课《产科学》,导致专业特色不明显。对其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层次与规格、课程体系建设、岗位能力分析等尚无规范的标准,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远远不能满足的社会需求。

二、国内外助产人才培养的现状

1.国内助产人才培养现状

国内助产专业没有完善的助产士教育、培训和注册系统。助产人力资源现状匮乏,尤其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从上世纪70年代,中专层次的助产教育一直是人才培养的主流。进入21世纪后,国内高级护理教育迅速发展,带动一小部分高校和升级的中专学校在原有中专助产专业办学的基础上,开始尝试高级助产士的培养。高级助产专业三年制大专、高职助产专业五年制(3+2)专科的教育开始起步。虽然全国大专层次的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已初具规模,但是人才培养方案还不健全,人才培养规模总体上尚不能满足社会要求。

2.国外助产人才培养的现状

国际助产士联盟(ICM)于1919年成立,将助产士定位为:妇女及其家庭在围生期中护理的关键工作者。目前,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助产专业领域已经实施独立的注册制度,并且有相对独立的国际管理组织和机构,助产士注册后可享有基本的检查权和处方权,常规的孕期检查和正常自然分娩整个过程,由助产士全程管理。

国际助产专业教育已发展为独立的高等专业教育,在一些发达国家,助产士必须具备本科及以上的专业教育背景才能从事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在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基础和专科护理师(含助产护师)已成为护理教育的主流,在70年代硕士学位的护理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拥有助产学百年发展历史的新西兰,其怀卡托理工学院现已拥有助产士学科博士。英国、芬兰、瑞典、德国、新西兰等国家的助产士大部分具有大学或硕士学历,还有一部分已达到博士水平。国外以及香港地区助产专业教育多数是在学习护理普通学科(学制3年)后,再学习1年的助产专业课程。如瑞典的助产学专业教育是由瑞典大学或其他大学学院提供的一项高等专科教育,学生必需完成3年制护理本科教育,并成为注册护士,然后再申请和完成1.5年的助产专业教育。

三、我国助产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1.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用人单位反映助产专业学生年龄太小,职业能力不够突出,职业特色不明显。大多数无法认识到工作中的问题,从而难以胜任高风险的助产工作。根据目前社会不同医疗机构用人单位的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的助产服务理念和成功的助产服务模式,分层次培养助产专业人才,提高助产专业学历层次,明确不同层次助产专业人员的从业要求,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促进低学历助产专业人员的晋升,培养独立的助产专业人才。

2.合理优化课程体系

实现培养目标,需要对助产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合理优化。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建立独特的课程体系,培养高层次、高学历的助产人才。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助产专业是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与护理专业相似,但专业实践要求差异很大,应结合专业需求设计适合助产专业的见习、实习,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4.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助产专业是关系到两条生命的特殊职业,妊娠和分娩是妇女一生中特殊时期的生活事件,因而需要助产士能在各种不同情景下为其提供有效地、全方位的护理。由于助产专业人才培养学历层次的差异,年龄差异,对事物的认识、分析、处理能力相对不足,不能更好的关爱他人,服务他人。教师应结合助产专业的特点,将人文关怀的培养贯穿到教学之中,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不断地提升。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发展和社会需求,结合国内外助产专业发展的现状,逐步健全完善助产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定位准确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助产专业人才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程瑞峰,孙利,吴国平.高职助人才产专业规格和培养模式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6,(4):5-7.

[2]张明娥.高职助产专业现状与人才培养的思考[J].成功,2012,(03):82-83.

[3]杨怡,吴岚艳,章艳珍.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3,(12):103-104.

[4]谭丽,李耀军.助产专业的现况与助产教育的发展趋势[J].中国健康月刊,2010,(06):126-128.endprint

猜你喜欢
助产士专业人才助产
宫底按压助产法在产房助产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助产士主导镇痛分娩管理模式在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联用气囊仿生助产技术与分娩球为产妇助产的效果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我国助产士专业体系现状分析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助产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和预防措施
助产士队伍亟待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