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盛
【摘要】目的:探讨黄葵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黄葵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各实验室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UN、SCr、TCH、TG、尿蛋白定量均优于治疗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UN、SCr、TCH、TG、尿蛋白定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葵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机体BUN、SCr、TCH、TG、尿蛋白定量等指标。
【关键词】黄葵胶囊;前列地尔;糖尿病肾病
【中图分类号】R285.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1-0040-01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在呈增长趋势[1]。糖尿病肾病是目前引起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笔者给予糖尿病肾病患者黄葵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0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为(61.69±5.82)岁;病程3~7年,平均病程(5.27±1.66)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为(62.55±5.17)岁;病程3~8年,平均病程(5.44±1.5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前列地尔治疗。常规嘱咐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控制空腹血糖在70mmol/L以下,餐后血糖在100mmol/L以下。控制血压稳定。前列地尔(国药准字H36022256,江西赣南海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μg/次+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后休息2周进行下1个疗程的治疗,治疗4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黄葵胶囊(国药准字Z19990040,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治疗,2.5g/次,每日3次。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各实验室相关指标(BUN、SCr、TCH、TG、尿蛋白定量)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BUN、SCr、TCH、TG、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UN、SCr、TCH、TG、尿蛋白定量均优于治疗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UN、SCr、TCH、TG、尿蛋白定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的发病率较高,其并发症糖尿病肾病较为严重。有研究表明[2-4],高血糖、高血压是引起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因素。当患者患有糖尿病时,其机体的血液粘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加,使得机体发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几率增加,影响患者生活质量[5]。治疗糖尿病肾病时,以控制机体血糖、改善机体微循环为主要目标,延缓肾小球硬化的速度。
黄葵胶囊的主要成分为杨梅黄素、槲皮素等,具有较好的利尿、抗炎作用,还能够降低蛋白尿,保护肾功能。前列地尔是一种血管活性药物,能够改善機体微循环。
综上所述,黄葵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机体BUN、SCr、TCH、TG、尿蛋白定量等指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波, 朱常青, 李婉媚, 等. α-硫辛酸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9): 12-14.
[2] 庄乙君, 胡学芹, 林叶. 尿毒清颗粒结合黄葵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43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报, 2014, 20(5): 62-64.
[3] 张永松. 黄葵胶囊联合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的影响[J].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4, 35(5): 423-424.
[4] 李昭永, 谢军. 黄葵胶囊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脂的影响[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 20(2): 200-201+210.
[5] 张莲莲, 陈吉田, 韩在刚. 注射用灯盏花素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观察[J]. 中国民康医学, 2014, 26(10): 75-76.
(收稿日期:201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