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著作翻译热的思考

2014-11-20 00:35:54张琪孙倩
出版广角 2014年20期
关键词:出版著作翻译

张琪 孙倩

[摘要] 西方史学著作因具有受人关注的题材,又属于专题史、“问题史学”的产物,在我国掀起了西方史学翻译出版的热潮,从而引发了出版业有关史学图书出版的思考。我们既要把社会需求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多元化地致力于我国社会文化的整体构建,又要担负起对外来文化的选择、鉴别、消化的责任,致力于我国社会大众文化对史学著作的需求。

[关键词]西方史学;著作;翻译;出版

[作者单位]张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孙倩,北京大学出版社。

近年来,一些在西方国家畅销的史学著作在我国先后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如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2000年)、贾雷德·戴蒙德的《第三种黑猩猩》(2012年)、《枪炮、病菌与钢铁》(2000年)和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1990年)。随着西方热门史学著作翻译出版刊物的大量发行,逐渐引发我国20世纪以来第三次关于史学图书出版的热潮,在社会与广大读者间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西方史学著作题材注重现实性

西方史学著作的题材与现实关联紧密,深受读者关注,这是大量西方史学著作被翻译的主要原因。

在《国富国穷》一书中,戴维·S·兰德斯充分将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科技、传统文化、国际政治等多种因素相融合,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了近五六百年来人类社会财富的创造、国家的兴衰更替交错的原因,创造性地走出“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新道路。作者提出的多种影响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得到我国经济学者的认同,甚至还推荐给大学生进行阅读。该书也因有别于基础性史学著作的写作手法,受到了更多读者的青睐。

贾雷德·戴蒙德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生理学教授,也是当代少数几位探究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思想家之一。他所著的《第三种黑猩猩》《枪炮、病菌与钢铁》《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被誉为“人类三大历史交响曲”。《第三种黑猩猩》是他第一本为大众所写的科普书,该书的知识性让他获得了英国科普图书奖。戴蒙德在创作过程中,通过跨学科的相关理论对人类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诸如种族冲突、婚外情的逻辑等读者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如今我国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

可以看出,如今翻译比较热门的西方史学著作多从现实出发,对历史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并从历史的角度对现代人所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这些著作既拥有高水平的科学性,又忠实于历史原貌。同时,这些著作对历史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深度与现代性,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二、西方史学著作中的历史视角独特

众多热门的西方史学翻译著作,都是专题史及“问题史学”的产物,并注重在崭新的历史视角下进行阐述。这是西方史学著作被大量翻译的另一特点。

西方专题史类著作早已存在。早在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教授奥波尔德·冯·兰克的《教皇史》就曾被施子愉翻译成中文。二战后,专题史的作者们逐渐将新的历史观与历史研究方法加以融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视角下提出新的论点,使之成为新时代、新时期更受关注的焦点。如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创作《朗格多克的农民》时,就是在全新历史的视角下进行专题史创作的。至20世纪末以来,西方史学优秀著作不断地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如王希翻译的埃里克·方纳的《美国自由的故事》,就是一个从全新视角来解读美国自由的历程——“向美国自由的巨大洪流投降吧”。作者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对美国的自由从诞生之日就充满了“浪漫的使命感”和强大的扩张性,“自由”思想也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一种思想。作者恰恰是站在“自由”的历史角度,客观地分析了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以及外交等。而在米歇尔·维诺克的《自由之声》一书中,讲述的也是自由,但与方纳著作不同的是,它从19世纪法国公共知识分子的角度去阐述对自由的看法。上述著作不论选题还是写作,都是在跨学科的、崭新的历史视角之下,通过新的历史研究方法将知识传递给读者。作者这种创新性的写作思想,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受到读者的欢迎。

随着西方史学翻译著作的大量出版发行,国内的众多学术名家纷纷走出书斋,开始以全新历史研究视角与方法对我国的历史进行大量的整理加工。尤其是在“百家讲坛”开播之后,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论语〉感悟》、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等大量史学图书也得到迅速出版发行。这些雅俗共赏的史学作品出版之后,再一次唤醒社会公众去了解中国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

三、西方史学著作翻译热潮给我国出版业带来的思考

我国传统史学作品大多专注学术研究,无法吸引更多普通读者的注意。同时,史学作品的作者也不善于将学术文化与大众文化相融合,从而导致看似繁荣的史学图书市场,不能真正引起大众读者们的高度关注。戴维·S·兰德斯的《国富国穷》,贾雷德·戴蒙德的《第三种黑猩猩》、《枪炮、病菌与钢铁》以及《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敗兴亡》,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埃里克·方纳的《美国自由的故事》,米歇尔·维诺克的《自由之声》等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西方史学翻译著作出版之后,不仅吸引了很多读者的眼球,还给中国传统史学作者的创作带来启示。于是,易中天、王立群、于丹、阎崇年、二月河等人的系列史学作品逐步通过“百家讲坛”等成为公众阅读的热点。与此同时,还直接带动了传统、严谨的学术“正学”的史学图书大量出版发行。

那么,作为肩负着厚德载物、繁荣文化学术重任的出版工作者,应如何去解决史学著作出版困难,作者无法普及读物知识的问题?如何进一步促进学术文化与大众文化更好地融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以大众文化的需求为出发点。文化产品既是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又是潜移默化影响国民素质的重要因素。从当前大量的通俗读物内容来看,其主题多停留在王朝兴衰、帝王后宫逸事、战争与政治权谋等内容范畴,并没有对史学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精髓进行很好地吸收。因此,出版业界应多出版发行一些吸取史学思想精粹,对现代社会风尚、生活有所启示的历史著作。

第二,兼顾多层次的出版原则。人民大众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因此,图书出版也必须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实际需求。如易中天、于丹等人的史学书籍之所以深受读者欢迎,究其原因在于他们的史学内容与人民大众之间构建了一座学术文化和大众文化融合的桥梁,这座桥梁上既承载了民众所需求的史学知识,又满足了民众读者的需求。

第三,增强史学图书的可读性。在考虑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史学图书的出版需要关注史学界最新的前沿学术成果与发展动态。史学图书在侧重学术的科学性、严谨性的同时,还必须文笔流畅、内容易懂,给读者一种心情愉悦、受益匪浅之感,这样的图书才能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

在西方史学著作翻译热潮的出版环境下,我们既要把社会需求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多元化地致力于我国社会文化的整体构建,又要担负起对外来文化选择、鉴别、消化的责任,致力于满足我国社会大众文化对史学著作的需求,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做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加丰.试析当代汉译西方热门史学著作的特点[J]. 史学月刊,2011(3).

[2]莫金莲. 浅谈学术文化与大众文化融合视野下史学图书的出版[J]. 出版科学,2008(5).

[3]罗执延.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民国出版机制[J]. 文艺争鸣,2012(11).

猜你喜欢
出版著作翻译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众筹出版是一种出版创新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18:33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36:47
民国时期老课本出版略探
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 01:19:05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 01:12:16
从西方青年学者与翻译家看中国出版“走出去”
出版广角(2016年4期)2016-04-20 0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