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认知无线网络路由算法

2014-11-20 08:18赵建立苑津莎韩东升
电视技术 2014年7期
关键词:能量消耗数据包路由

赵建立,苑津莎,韩东升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保定071003)

无线通信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对无线频谱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无线频谱资源的匮乏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然而,来自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一份频谱占用调查报告显示,稀缺的频谱资源平均使用率只有15%,大部分授权频段经常处于空闲状态[1-3]。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CR)技术[4-5]的提出使非授权用户(Secondary User,SU)能够感知、识别及接入当前空闲的授权用户(Primary User,PU)频段,从而大幅提高频谱利用率。

由于传统的路由算法不能直接应用到认知无线电网络中[6]。近来,将CR技术应用在移动Ad Hoc中的研究越来越多[7]。文献[5]提出一种基于贪婪地理位置、最小延迟的SEARCH路由协议。当路径中不存在前向避免区域时,SEARCH路由选择算法可以得到端到端延迟最小的最短路径。但是,文献[8]中没有考虑路由节点在业务量较大的时候,中间节点由于超负荷会造成队列延迟和频繁的频谱切换问题。文献[9]提出一种SAMER认知路由选择协议。SAMER协议在长期路由稳定和短期接入机会之间取得平衡,从而提高网络的寿命。文献[10]给出了Ad Hoc网络中CR路由选择的度量。

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联合地理位置和前向反馈的认知路由选择算法。在考虑最佳位置转发候选节点时,也考虑了节点的业务量;同时通过前向反馈,使全局路由为最佳,避免路由进入前向避免区域,给路径带来拓扑不稳定和增加延迟的影响[11]。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路由选择算法要优于文献[8]中的SEARCH路由方案,同时减小了端到端的延迟和能量消耗。

1 认知路由的挑战

多跳认知Ad Hoc网络中的路由选择,严重影响着网络的全局性能,认知路由选择的性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1 频谱切换导致的延迟

文献[9]指出,在CR网络中,路由从一个频段切换到另一个频段对SU数据传输带来极大的影响,造成频谱切换延迟。频谱切换延迟计算公式为

式中:k为常数,通常取10 ms/10 MHz;M为可用的频带数目。

1.2 队列延迟

文献[10]分析当最佳前向转发路由处于超负荷状态时,会对数据包的转发带来严重的队列延迟。队列延迟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Pn为数据包的大小;Bi为Bandi的带宽;Numi为对带宽Bandi总共的竞争用户数。

1.3 信道感知与选择延迟

在中间节点进行频谱切换,路由就要执行相应的频谱感知,选择候选信道[8]。信道感知与选择延迟满足

式中:Tsens为CR信道感知时间。

2 基于位置和前向反馈的认知路由选择算法

为了提高Ad Hoc网络中路由的稳定性,同时降低对PU的干扰,以及降低端到端的延迟,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位置和前向反馈的认知路由选择算法。

2.1 位置区分析

潜在区域(Potential Region,PR):由于Tx的发射功率有限,不能直接和Rx建立通信链路,那么Tx就必须选择潜在转发路由节点PR。潜在区域存在于图1的阴影区域,其定义为

图1 最佳转发区域

从图1可以看出,位于潜在区域中Tx的前向转发节点PR不处于PU接受功率范围之内。当PU突然出现,也不会对前向路由带来影响。

最佳转发区域(Best Forward Region,BF Region):根据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定理,以及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定理可以得到在PR中存在一个最佳转发扇形区域。该区域以Tx和Rx两点连线lTx-Rx为角平分线,夹角为2θmax的扇形区域。图1中路由节点a、b、c和d处于最佳转发区域中。

最佳转发路由(Best Forward Router,BFR):将最佳转发区域中的M个候选节点标记为candi_routei,i∈[1,M]。将Tx到candi_routei的方向矢量表示为Vi,Tx到Rx的方向矢量表示为Ui。为了减小转发路由偏离接收端的角度,最佳转发路由candi_routei应满足如下优化条件

根据式(5),在图1中路由节点c为Tx的最佳转发路由BFR。

前向避免区域(Forward Avoidance Region,FA Region):在路由路径中,当前转发路由Forward Router(FR)的BFR位于PU频段使用范围内,或者FR的最佳转发路由处于超负荷状态,或者位于最佳转发区域中的路由节点不愿意给FR转发数据包,那么此时FR位于前向避免区域,如图2所示。根据最佳转发区域定义可以知道:路由节点e,f,g处于最佳转发区域之内,同时路由f为BFR节点。各类情况分析如下。

图2 前向避免区域

FR选择f:由于路由f处于PU频带使用范围之内,也就是说,由FR到路由f的PU频段不可以用。如果FR选择f作为前向转发节点,那么在f处就必须进行频谱切换,从而造成切换延迟。为此,在最佳转发区域中,路由f不是最佳节点。SEARCH协议没有考虑频谱切换造成的频谱切换延迟,仅仅考虑了信道选择延迟,所以其选择在f处需进行信道切换。

FR选择e:若此时路由e处于超负荷状态,选择e会造成严重的数据包队列延迟。为此,在最佳转发区域中,路由e也不是最佳转发节点。

FR选择g:若此时路由g由于自身的能耗限制或者g不愿意给FR转发数据包,所以FR也不能通过g转发数据。

则FR的最佳转发区域中没有候选路由。

在这4种情况下,认为FR处于前向避免区域。这4种类型的路由定义为FA Region路由。如图2所示,FR位于前向避免区域。

2.2 前向避免区域中SEARCH路由的缺陷

如果FR位于前向避免区域,那么在FR处就必须进行优化。SEARCH路由算法没有考虑路由业务量的大小对延迟的影响。如果前向避免区域中的BFR处于超负荷状态,由于贪婪地理位置准则可以满足最短路由路径,FR依然选择BFR作为下一跳。但其忽略了队列延迟;如果前向避免区域由PU出现引起,则不选择BFR进行转发,而是绕过前向避免区域,选择下一跳路由(Next Router,NR)。如图3所示。

图3 存在前向避免区域的SEARCH路由

同时SEARCH考虑了从信道k切换到k'的切换开销δk。其选择的最佳NR满足如下优化条件

式中:m'表示切换了信道之后,从NR到Rx的路由跳数;NRk'表示NR使用信道k';Ddisse表示数据从FP到达NR的传播时间。如图3所示,链路FR→a→b→c→d,很好地绕过了前向避免区域,但是造成极大的切换开销,同时忽略了10 ms数量级的频谱切换延迟。

从图3中可以看出,SEARCH对前向避免区域采用了绕行方法对数据包进行转发,显然,由Previous-FR(Pre-FR)到a经过了FR,即:Pre-FR→FR→a,从而导致了整体路由的非最优选择。

2.3 基于位置的前向反馈算法

分析图3可以发现,出现在FR进行信道切换的问题,不是由FR造成的,而是Pre-FR下一跳节点选择的问题。如果,Pre-FR在选择下一跳时不是贪婪地选取最佳路由,就不会造成在下一跳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为此,Pre-FR在选择下一跳路由FR时,有必要确定FR有没有比较好的下一跳路由为其转发数据。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采用前向反馈的方法,对前向避免区域进行优化。具体算法策略如下:

1)Pre-FR将所有存在于最佳转发区域中非FA Region路由,按照式(5)中的arccos(·),由小到大进行排序,并将排序好的候选节点全部存放在Pre-FR的FR_node缓存中。

2)如果FR_node为空,则执行步骤5),否则执行步骤3)。

3)执行循环。对FR_node中的所有节点,依次进行下一跳路由分析。假设当前分析节点为FR_nodei。如果FR_nodei的下一跳中不存在FA Region路由,则FR_nodei可以作为Pre-FR的FR,同时将可以作为转发节点的信息反馈给Pre-FR,退出FR_node循环,执行步骤5);若FR_nodei位于前向避免区域,对FR_nodei+1进行步骤3)。

4)如果FR_node中的所有节点均位于前向避免区域,即没有可以执行下一跳的路由,那么执行步骤5)。

5)在Pre-FR处进行频谱切换。考虑转发节点的队列长度,对SEARCH路由算法做进一步优化,选择下一跳节点的优化算法如下

式中:Dbackoff为退避延迟。

3 性能评估

3.1 端到端的延迟

认知无线电通信网络中对路由算法的性能分析,需考虑其从端到端的延迟、路径中总的跳数以及链路中总的能量消耗。对路径中总的跳数可以通过式(7)进行优化。下面就端到端的延迟进行理论分析。

在分析的时候考虑5种延迟:频谱切换延迟、队列延迟、退避延迟、信道检测和选择延迟以及传播延迟。其中频谱切换延迟、队列延迟及信道检测和选择延迟如上文所述。退避延迟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c表示一个竞争节点经历碰撞的概率;W0表示最小竞争窗口大小[11]。所以,端到端的延迟Ddelay为

3.2 端到端能量消耗

无线设备发送和接收以及信号放大均需要消耗能量。文献[15]给出了无线设备能量消耗特性,见表1。

表1 无线设备能量消耗特性

为了方便,令ETx-elec=ERx-elec=Eelec。若一个功率覆盖半径为d(m)的无线设备要传输k(bit)的数据包,所需消耗的能量模型表示如下

类似地,要接收k(bit)的数据包,所需消耗的能量模型为假设Ad Hoc网络中无线设备发送功率相同,信号所能覆盖的半径相同,则端到端的能量消耗为

式中:hops为路径中总的路由跳数。

4 性能仿真和分析

4.1 仿真环境描述

仿真模型如图4所示,假设400个无线节点存在于1 000 m×1 000 m的区域内,CR收、发用户的传输覆盖半径为120 m,用黑色的小方框表示Tx和Rx,其中Tx位于(400 m,600 m)处,Rx位于(800 m,200 m)处。网络中小圆点表示无线路由,所有的路由节点均具有频谱检测功能;PU的覆盖范围为200 m,用小方框表示,PU位于(300 m,700 m)处;网络中浅色的小点表示该路由已经处于业务量饱和状态,不能再接受其他用户的转发请求;而深色的小点表示可以作为转发节点的路由。

图4 存在前向避免区域,两种路由协议性能

4.2 不同条件下两种算法的路由选择性能

图4给出了两种路由选择算法的性能比较。其中深色的路径为本文算法路由路径,另一条为SEARCH方案的路径。分析图4可以看出,SEARCH的第一跳路由为Tx的BFR。但BFR处于前向避免区域,BFR选择切换到其他信道的方法进行转发,绕过了前向避免区域,仿真与理论分析吻合。其中浅色路径为所绕路径。

与SEARCH相比,本文提出算法的路由路径要短很多。从图中可以看出,Tx的第一跳路由处于前向避免区域,通过反馈,将信息反馈给Tx,Tx从FR_node中选择次优路由进行判断;从而避免了SEARCH因贪婪的最佳路由选择,造成的路由不稳定。

此时SEARCH总共需要9跳才能将Tx的数据包转发给Rx,而本文提出的算法只需要6跳路由就可以成功递交数据包。当路径中不存在FA Region时,图5给出了此种场景下两种路由协议性能对比。在此种场景下,两种算法选择的路径重合在一起,且均是最短路径。

图5 不存在前向避免区域时两种路由协议性能

4.3 两种路由算法的数据传输延时性能分析

假设pc=0.1,Numi=5,Bi=1MHz,Tsens=50 μs。SEARCH在前向避免区域处由中心频道900 MHz切换到中心频率为915 MHz的信道上。图6给出了图4场景下端到端延迟随数据包的大小变化曲线图。

图6 端到端延迟比较

两种算法的端到端延迟均随着转发数据包的大小变化而变化,且包越长,端到端延迟越大。从图6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本文提出的算法要明显优于SEARCH方案。这表明加入反馈之后,可以很好地在前向避免区域处进行优化,减小了路由跳数,降低了传播延迟。

4.4 两种路由算法的节点能量消耗性能分析

图7给出了图4场景下,两种路由选择算法造成的端到端设备能量消耗随数据包大小的变化。从图7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当路径存在前向避免区域时,本文提出的路由算法可以降低端到端的能量消耗,随着数据包变大,效果越明显。从而节约了网络的全局能量消耗。

图7 端到端能量消耗比较

5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理位置和前向反馈的认知路由选择算法,以解决认知路由算法SEARCH在前向避免区域频繁信道切换造成的端到端延迟和路由不稳定问题。通过信息反馈,协调当前路由和下一跳路由,综合评估最佳下一跳路由;同时提出了认知网络中路由算法的评估方案。仿真表明,本文提出的路由选择算法要优于SEARCH方案,同时降低了端到端的延迟和能量消耗。

[1] FCC.Notice of proposed rule making and order(ET docketno.03-322)[EB/OL].[2013-08-15].http://en.wikipedia.org/wiki/Notice_of_proposed_rulemaking.

[2] SUN H,NALLANATHAN A,WANG C,et al.Wideband spectrum sensing for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a survey[J].IEEE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13,20(2):74-81.

[3] WANG J,CHEN J,CABRIC D.Cramer-rao bounds for joint rss/doabased primary-user localization in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J].IEEE Trans.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13,12(3):1363-1375.

[4] XUE D,EKICIE.Cross-layer scheduling for cooperativemulti-hop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J].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2013,31(3):534-543.

[5] ZHOU Y,ZHU H,SUN Y,et al.Routing-toward-primary-user attack and belief propagation-based defense in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J].IEEE Trans.Mobile Computing,2013,12(9):1750-1760.

[6] PARVIN S,FUJIIT.Radio environment aware stable routing scheme for multi-hop cognitive radio network[J].IET Networks,2012,1(4):207-216.

[7] JO M,HAN L,KIM D,etal.Selfish attacks and detection in cognitive radio Ad-Hoc networks[J].IEEE Network,2013,27(3):46-50.

[8] CHOWDHURY M.Search:a routing protocol for mobile cognitive radio ad- hoc networks[J].Computer Communications,2009,32(18):1983-1997.

[9] PEFKIANAKIS I,WONG S,LU S.Samer:spectrum awaremesh routing in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C]//Proc.IEEE Symposium on New Frontiers in Dynamic Spectrum Access Networks(DySPAN'08).Chicago:IEEE Press,2008:1-5.

[10] CALEFFIM,AKYILDIZ I,PAURA L.Opera:optimal routing metric for cognitive radio ad hoc networks[J].IEEE Trans.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12,11(8):2884-2894.

[11]程赓,李昀照,刘威,等.认知无线电网络路由及频谱分配联合策略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8,30(3):695-698.

[12] CHENG G,LIY,LIUW,et al.Joint routing and spectrum assignment in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J].Journal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8,30(3):695-698.

[13] MA X,ZHENG L,LUO Y.Spectrum aware routing formulti-hop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with a single transceiver[C]//Proc.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gnitive Radio Oriented Wireless Networks and Communications(CrownCom'08).Singapore:IEEE Press,2008:1-6.

[14] CHENG G,LIUW,LIY,et al.Joint on-demand routing and spectrum assignment in cognitive radio networks[C]//Pro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ICC'07).Glasgow:IEEE Press,2007:6499-6503.

[15] IEEE standard for wireless lan-medium access control and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S].1999.

[16] HEINZELMANW,CHANDRAKASAN A,BALAKRISHNAN H.Energyeffici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 forwirelessmicro-sensor networks[C]//Proc.33rd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S.l.]:IEEE Press,2000:1-10.

猜你喜欢
能量消耗数据包路由
太极拳连续“云手”运动强度及其能量消耗探究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二维隐蔽时间信道构建的研究*
民用飞机飞行模拟机数据包试飞任务优化结合方法研究
没别的可吃
铁路数据网路由汇聚引发的路由迭代问题研究
一种基于虚拟分扇的簇间多跳路由算法
SmartSniff
探究路由与环路的问题
基于预期延迟值的扩散转发路由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