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资助”与“育人”的思考

2014-11-20 00:37刘泓泉
文教资料 2014年21期
关键词:助学贫困生资助

刘泓泉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19)

对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资助”与“育人”的思考

刘泓泉

(南通大学,江苏 南通 226019)

高校“90后”贫困生由于经济等原因,某种程度上较易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进而在日常言行举止中不自觉地展现出一些需要我们引以关注的情况。为改进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资助与育人工作,我们应在思想教育上给予他们帮助与引导、心理上给予辅导与关怀、政策制度与社会助学上进行资助、日常管理上进行助学等。

贫困生 高校学生工作 资助 育人

在我国当下高校的人才培养群体中,“90后”正成为现在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群体。在这一群体中,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在校生活与学习应该是“衣食无忧”的。但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家庭经济相对贫困的大学生,以笔者所在省及所在高校而论,他们大概占到学生总数的15%。这一比例足以说明贫困大学生仍是当前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中一个特殊而不可忽视的群体,进一步做好对他们的资助与育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90后”助学对象所呈现出的现状

作为资助与育人的重点对象,“90后”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等原因,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某种程度上,较易产生一定心理问题,进而在日常言行举止中不自觉展现出一些需要我们引以关注的情况。

1.因自叹不如而自卑

“90后”贫困生受其原有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或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等,入学后很快便发觉自己在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存在一定差距,便开始有自惭形秽之感,对自我的评价也偏低。一些贫困生因家庭条件较差,经济拮据,难以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挥洒大方”,而较寒酸的外表也常常使其自惭形秽,进而产生别人看不起自己等错误的认知;个别贫困生甚至由于之前或曾有过一些因贫困而遭外人耻笑的经历而导致心理挫折,误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表现出较强的自卑心理与行为举止。

2.因害怕在现实中受伤而封闭自我

由于害怕正视现实,一部分“90后”贫困生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了较明显的自我封闭,主要表现在:一是因经济条件不太好,可能会让人看不起,不能得到他人的平等对待与尊重,故而对于同学中自愿组织的集体消费活动等采取逃避的方式以免自尊心受伤害;二是在与他人交往中,由于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异常敏感和多疑,会担心别人不能正确理解和接纳自己,从而对自己造成伤害,把自己封闭起来,离群索居,独来独往;三是有的贫困生思想上常认为,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特别是大中城市来的学生多油腔滑调、华而不实、较虚伪而不可靠,因而不愿与他们交往。贫困生这种自我封闭意识与他们内心较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往往会形成二律背反:一方面极想了解他人、与他人交流思想和沟通感情,另一方面因害怕受伤害而将自己封闭起来。这种矛盾在一定层面上加剧了他们人际交往的受挫感,增加了内心的苦痛。

3.因自认不公而怨天尤人

有些“90后”贫困生因感到自己经济条件不如人,便觉得生不逢时或认为社会对自己不公平而抱怨社会,甚而怨恨自己的父母。有些贫困生自认本该有美好的前程,但在较贫穷的现实面前,常担心美好前程会被卑微的出身毁灭,于是在认识上便开始出现偏颇,进而抱怨起父母及家庭的贫穷。在自我意识方面较消极,自怨自艾、怨声载道不说,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也较敏感,甚至看谁都不顺眼。有的还动辄向身边的同学莫名发火,破坏了已有的人际关系;冷静下来后又后悔不已,心中常处于沮丧而压抑的状态。

4.因差强人意而极力掩饰自己

个别“90后”贫困生因不能客观、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贫穷,或担心由于贫困让人瞧不起,便采取一些手法伪装与掩饰自己。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与他们的真实情况不相符的态度和行为,甚至完全相反。如有的贫困生平时里省吃俭用却非要买一套像样的西服以撑门面,同学聚会时即使囊中羞涩也要借钱充老大,有的还故作高傲状,瞧不起其他同学等。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态与行为。这些较反常的举止,恰好暴露出他们心理上的脆弱。他们害怕自己失败、受伤,便以此掩饰自身的弱点,努力为自己不如别人的一面找到一个较合理的解脱与释放。等事后平静下来时,往往会为自己这种“自欺欺人”式的行为而懊恼,心理压力和苦痛又会上升。

5.因行为转向而较易受挫

初入大学时,“90后”贫困生与其他同学并无多大差异。随着学校开展活动的增加,贫困生在个人技能、知识上明显感觉自己跟不上形势与需要,有可能在一些活动中自动出局。但好胜、自尊的心理使他们想办法用其他方式加以弥补。较常见的表现便是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拼命学习。当然,其中也不排除有的是为了回报父母供其上学的艰难而感恩报德。然而一旦受挫,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有的贫困生便会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荒废学业。

二、改进高校学生工作中资助与育人工作的思考

虽然高校“90后”贫困生中出现上述情况并不占多数,但不占多数并不等于可以忽视或忽略不计。相反,无论是出于社会、家庭、校园还是其自身因素的影响,只要上述一些现象有一种或数种情况发生,都说明高校学生资助与育人的工作必须认真做好、做实。

1.思想教育上的帮助与引导

市场经济背景,一些人的心目中逐渐形成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消极文化,人际交往中更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家庭状况方面,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造成大学生所在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对一些学生家庭而言,一旦出现家庭变故、自然灾害等,就会造成这些大学生家庭经济出现较大困难,进而影响其在校期间的基本生活;校园生活方面,由于“90后”大学生中不时泛起各种各样的、不一定合理的甚至是有点攀比性的消费热点,无形中也影响“90后”贫困生的心理及日常生活。应通过思想教育帮助和引导“90后”贫困生正确认识到,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及校园环境中,出现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不但不可逃避,还必须振作精神,正确面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已进入小康,所以应通过思想教育帮助和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贫困不是过错,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人类社会贫富的不均匀性及先后性。贫困生不必为此自卑或掩饰,应坦然面对和接受这个现实。有时候,贫穷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古人云:“千金难买幼时艰。”贫穷虽然给贫困生造成了生活上的暂时困难,但绝不能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贫困生在贫困面前不能失去志向,相反,越是贫穷越要学会自强不息,面对不合理消费等时要予以坚决抵制。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发奋努力,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状况。

2.心理上的辅导与关怀

总体而言,“90后”贫困生是相对贫困的多,绝对贫困的少。随着社会转型期到来,各类社会矛盾往往会影响和波及贫困生群体,从而在一定层面使贫困生心理问题呈现凸显状态。对此,高校应加强对“90后”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引导其学会自我接纳。既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又要接纳自己的短处。人无完人。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比别人弱的地方,但也有比别人强的方面。贫困生不能以己之弱比别人之强,也不必把与别人的价值观作为衡量自己的一个尺度。不要埋怨、自责,而要以积极的心态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高校学生工作应努力营造团结互助的校园氛围,从心理上给予贫困生以更多的人文关怀。针对“90后”贫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辅导员、班主任等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注重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使他们早日“心理脱贫”。要教会他们掌握一些自我接纳和排解、自我调适的方法与技巧,学会克服与战胜困难,做生活和学习的自强者。个别有必要的还应及时进行心理方面的危机干预。

3.政策制度上的资助与育人

解决“90后”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问题是资助与育人工作的重点,也是解决他们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之一。在此方面,国家通过多年探索形成的有关高校贫困生的“奖、贷、助、补、减”等一套资助政策与制度需要我们及时、认真地贯彻落实。

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定与发放,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评定的基础上,应继续加大向品学兼优贫困生倾斜的力度。助学贷款的办理上,相关办理部门应继续完善并尽量简化国家助学贷款及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办理流程。高校应加大与各银行的联系,利用银校合作关系为贫困生争取较大额度的助学贷款。困难补助是对大病住院的学生、贫困生及其家庭发生重大意外所造成的临时生活困难给予的适当补助,应继续发挥“绿色通道”之类困难补助的“及时雨”作用。此外,对贫困生中少数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还应适当减免学费。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应不断完善“奖、贷、助、补、减”等资助政策与制度,并作为一项长期工程坚持下去。

4.日常管理与助学

各高校在日常管理中,应积极开辟校内助教、助研和助管等阳光勤工助学岗位与渠道,凡是贫困生能做的就不再另聘临时工。在助学过程中强化过程管理,发挥解困为主、育人为本的功能和作用,努力通过助学活动提高“90后”贫困生学习、创新、实践和社会适应等能力。

可通过开展阳光家教、计算机及家电维修与维护、手工艺与数码影像设计应用、语言与专业培训、社交能力与生涯规划等培训,提高贫困生相关技能水平。通过创建阳光书苑、休闲吧、书报亭等实体,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校内助学平台。另外,还可以通过院系党政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和教工党员干部等为主体的帮困队伍定期开展不拘形式的帮扶活动,使“90后”贫困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

5.社会资助与育人

各高校应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努力拓展资助的渠道,邀请社会团体与个人加入到社会捐资助学的行列中。在充分尊重资助单位或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广泛争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无偿援助,由资助方和高校共同商定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助学金,并通过对“90后”贫困生现状和典型事迹的报道,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贫困生资助,进而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式贫困生社会资助体系,使资助贫困生的社会资源得到更充分的整合与利用。各高校还应以所得的社会资助较好地促进育人工作的开展,并以育人的良好佳绩赢得更多更广泛的社会资助,进而使资助与育人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1]张晓琴,陈松.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150-152.

[2]刘瑞,姚书志.高校贫困生助学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经营与管理,2008,(1)78-79.

[3]陈京.高校贫困生助学体系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4):138-139.

猜你喜欢
助学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爱·帮扶·助学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