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艳 马晓莉 任增智 宋喜鸣
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41
心肺脑复苏是指在患者出现心脏呼吸骤停时,所采取的紧急抢救措施,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帮助患者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功能。针对实际情况,通常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恢复患者呼吸和自主心脏博动;应用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采用脱水降温恢复大脑功能[1]。在临床工作中,采用心肺复苏器与徒手心肺复苏两种方法进行心脏复苏,为比较临床效果,选取该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间52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特对两种方法的心脏复苏效果进行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择在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抢救的52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组标准[2]:①患者在入院前便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症状;②急救120已经实施必要的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措施;③均为超长心肺复苏患者;④治疗前取得患者家属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中男38例,女14例。年龄7~79岁,平均(44.31±37.25)岁。患者发病原因中心脏病骤发18例,急性呼吸衰竭13例,脑血管意外11例,急性中毒8例,一氧化碳中毒1例,电击伤1例。患者的发病先兆为:晕厥15例,胸闷13例,昏迷12例,呼吸困难12例;有42例患者具有原始疾病,高血压11例,心肌梗塞18例,恶性肿瘤13例。将2012年4月—2013年1月底期间采用徒手心肺复苏患者23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45.1±37.3)岁,将2013年2月—2014年4月间采用心肺复苏器进行复苏的患者29例作为观察组,平均年龄(44.3±36.5)岁,两组患者心脏除颤以及药物应用等基本相同,患者在性别(χ2=0.735,P=0.497)、年龄(t=1.008,P=0.428)、发病前兆及原始疾病(χ2=0.034,P=0.548)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两组患者入院后即行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对照组采用徒手心肺复苏,患者在急诊入院后,开始进行标准胸外按压,按压深度控制在4~6 cm,由两个医护人员轮流操作,5 min/次。观察组采用心肺复苏器进行复苏,复苏机型号为美国密歇根公司生产的1007型Thumper心肺呼吸机,在心肺呼吸器安装好后,完全使用机器进行心肺复苏。复苏机的安装方法:背板置于患者的胸背部,插入复苏机的主机底板,软垫紧贴胸骨柄中下段1/3的皮肤处,氧气接口接入氧气插孔,通过按压按钮调节按压深度,具体的按压深度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两组患者同时给予高频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氧气浓度为100%,呼吸频率为20次/min,呼吸潮气量为每千克体重7 mL,同时给予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常规药物,适当进行电除颤,心肺复苏5 min后,给予5%碳酸氢钠125 mL。
表1 患者一般基本资料比较
记录观察两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有效率以及存活率,记录在实施心肺复苏10 min、30 min后,患者血气分析变化。
①存活:抢救后,患者能够恢复自主心律,恢复自主呼吸,大动脉可以触及波动,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均能够恢复患者之前水平,并且无生命危险指征。②成功:患者能够恢复自主心律和自主呼吸,大动脉可触及波动,在生命支持下,存活时间能够超过24 h。③有效:患者能够恢复自主心律和自主呼吸,大动脉可触及波动,收缩压达到 80~100 mmHg,在生命支持下,能存活30 min以上。④无效:在实施心肺复苏1 h以后,患者仍然不能恢复自主心律与呼吸[3]。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取 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采用t检验。
两组患者经过心肺复苏急救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见表2,其中在治疗 10 min后,两组患者在 PaO2(kPa)(t=3.275,P=0.028)、Pa-CO2(kPa)(t=-2.449,P=0.036)、SaO2(%)(t=4.661,P=0.006),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抢救 30 min 后,PaO2(kPa)(t=4.389,P=0.007)、PaCO2(kPa)(t=-3.468,P=0.030)、SaO2(%)(t=5.943,P=0.0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在心肺复苏后不同时段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在心肺复苏后不同时段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P PaO2(kPa)8.8±1.45.7±1.13.2750.028 PaCO2(kPa)7.1±2.18.2±1.3-2.4490.036 SaO2(%)72.3±5.768.6±7.14.6610.006 PaO2(kPa)14.5±0.88.5±1.14.3890.007 PaCO2(kPa) SaO2(%)3.2±0.16.5±0.5-3.4680.03098.6±1.486.5±2.65.9430.00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有效率比较见表3,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成功率和存活率方面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患者无效率方面比较,(χ2=10.529,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结果比较[n(%)]
临床上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时,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通过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帮助患者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功能。传统的徒手CPR到目前为止已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复苏时到达心脏和脑的血流非常少,所以大多数心脏骤停患者最终多数仍是死亡。有研究资料报道,徒手CPR仅能提供相当于正常生理情况下10%~20%的血流给心脏,20%~30%的血流给脑[4]。心肺复苏器,是采用心肺复苏机械设备进行CPR,使用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心脏和脑的灌注血流量,避免心脏和脑进入不可逆转的死亡状态,并逐步修复心脏和脑脏器官工作机能,并为后续的除颤、静脉用药、血管重建等起到桥梁承接作用。
袁伟安[5]对68例心肺复苏成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采用徒手心肺复苏成功成功率可以达到30.9%,在该研究中,采用心肺复苏器总有效率(有效率+成功率+存活率)可以高达82.8%,要高于徒手复苏。在该研究中,观察组使用心肺复苏器在行心肺复苏10 min、30 min后,在动脉血气分析及总体治疗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看出在使用心肺复苏器进行心肺复苏,有效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及患者存活率,尤其在超长心肺复苏患者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动脉血气分析是评价患者心肺功能的重要指标[6],能够有效评价机体组织的氧供与耗氧情况。PaO2能够反映组织的供氧情况,其压力高低,能够反映机体心肺功能和缺氧程度。同时PaCO2是机体产生的CO2在血液中溶解后所产生的压力,其程度随着肺泡通气量的变化而反向变化,能够反映肺泡的通气效果。SaO2能够反映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水平高低,能够反应机体是否缺氧。采用心肺复苏器进行复苏,由于按压节奏规律,有效提高了血液中PaO2和SaO2水平,降低了PaCO2水平,同时从研究结果(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复苏时间延长,观察组改善动脉血气效果越明显。
心肺复苏器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以下优点:①最大限度节省人力[7],提高急救的速度和效果,为超长时间心肺复苏提供了有利条件;②保证效果,能够严格保证每次按压的有效性,降低了脑缺氧损害程度,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和患者存活率;③按压深度连续可调,可以根据患者身材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优于徒手心脏按压,有效保证了收缩压[8];④互不干扰,不影响其他设备的工作,可以自动达到通气与按压的最佳配合。从表2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心肺复苏器总有效率(有效率+成功率+存活率)可以高达 82.8%,患者总有效率方面比较,(χ2=10.529,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采用心肺复苏器效果要远远优于徒手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器在行胸外按压时,采用“胸泵”原理[9],相对于徒手心脏按压能够实现有节律、连续有效的心脏按压,是心脏恢复自主心跳,改善脑缺氧状态的关键,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有效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以及存活率。同时医务人员还可以避免进行超长时间持续胸外按压的体力消耗,在人手不足且时间宝贵的前提下,能够行心电监测、心电图、气管插管以及电除颤等抢救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抢救效率。
综上所述,应用心肺复苏器实施心肺复苏,能够提高心输出量,增加心肺脑供血,提高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1]冯传杰,宋根红.自动机械心肺复苏系统与徒手心肺复苏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8):63-64.
[2]黄强.急诊心肺复苏时间窗与复苏成功率和心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1):62-63.
[3]李鹏.心肺复苏机用于超长心肺复苏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4):155.
[4]胡晓璐,王占科,陈自力,等.THUMPER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对血气分析的影响比较[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2(1):75-76,80.
[5]袁伟安.68例心肺复苏成败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8):125-126.
[6]丁劲,赫为,邬兆国.不同通气方式在早期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西部医学,2014,26(3):345-346,349.
[7]刘礼杉,魏蔚.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机在呼吸心跳骤停患者CPR救治中的疗效比较[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3,34(12):84-86.
[8]杨进兴,赵国江,欧阳其适.心肺复苏患者80例的抢救体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69-70.
[9]崔建,尚瑞雯,范立平,等.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临床疗效的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09,1(5):29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