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九
桑耶原野的两翼向着天际伸展
依偎着绵延不绝的雅鲁藏布江
像一只硕大的鹏鸟滑翔着空气
静悄悄,只有色彩,无有声息
在这色彩斑斓的大地上,拥有古老吉祥的桑耶寺,拥有神秘圣洁的青朴隐修地,还有雅江岸边无限浓荫的绿,青稞地里舞动丰收的金黄,更有飘扬在海不日神山之巅的五彩经幡。轻轻的,风的手指在它们身上抚过,在这丰收的季节,色彩的霓虹唱响原野缤纷的乐曲!
夏末初秋,西藏的雨季还没有结束,桑耶的原野除却一半葱绿,另一半却早已金黄。青稞渐渐成熟,藏家人已经准备开镰收割,很快成片的青稞会变成整齐的青稞草垛,排列在田地里,这样一个季节又要过去。农田的另一端,雅鲁藏布江流水裹挟着泥土依然奔腾有力,如一条褐色的巨龙向东而去。这块大地的调色盘,自古就是神奇的土地,河渠萦绕,水草丰美,良田肥沃,孕育了瑰丽多彩的藏民族文化,桑耶与青朴成为这抹色彩中最温暖的一笔。
海不日神山下的桑耶寺,就是在大地上建造的曼陀罗,它建于公元八世纪吐蕃王朝时期,赤松德赞的一声惊呼:“桑耶”,成为了它的名字,伴随着“西藏第一寺”的美名已流传千年。世事沧桑,几经损毁,以至于到现在修复工作任然在进行。虽然桑耶寺时时整修,但是建寺伊始之时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它的构建形式与西藏密宗修行时所要建造或者观想的“曼陀罗”坛城结构吻合,成为一种精神的镜像。白、红、黑、绿四塔以象征须弥山的乌孜大殿为中心,均匀的分布在大殿四个角上,不论其是否代表四大天王,只看其色彩,就足见创意之独特。四色塔上各绘有一双宽达三米多长的佛眼,据说是来源于印度教湿婆神的慧眼,可以洞察凡间一切,判断善恶,佛教信徒则用于警戒自己的言行。不过这一切都发自内心,就像桑耶寺的院子一样,草地绿意盎然,树木葱郁随风微摆;有牛儿在草地上闲散的吃草,更有席地而坐的朝圣者,一切都是那么随意,却又井然有序,处处显示出生命的鲜亮。
清脆嘹亮的歌声从寺院一角的房顶上传来,屋顶“打阿嘎”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歌声是她们一起劳动的号子,嘹亮悠远。“打阿嘎”是藏族传统的屋顶和屋内地面的修筑方法。男女老少分成两个队,人手一根木棒,下面用布绑紧的是中间带孔的青石,伴着歌声,时而旋转身体,时而变换队形,手脚并用,上下整齐地夯打地面。用这种古老工艺铺成的地面,据说坚实平滑不渗漏水。由于耗时耗力,如今只有像寺院这种尊贵传统的古建筑才会采用此方法。走近她们你会发现她们本身就是一道蓝色的风景,异常醒目,整个劳动的氛围也异常轻松和愉悦,这来自于人类最本质的生存——根植于大地,顺时令而活。这里并不仅仅如我们习惯仰视的那样,只有崇高的精神信仰,它同时提供给人们一种惬意的生活方式。而人,本身就构成了曼陀罗的另一极,相互依存。
寺院东面的海不日神山,五彩的经幡随风飘扬、猎猎作响,彩布上的经文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和祈祷。伴随着风声,极目远眺,可以清晰的看到桑耶寺圆形坛城的造型,一圈白墙成为寺院建筑与外部民居的分界线,墙上整齐地矗立着数不清的洁白佛塔。墙内环绕着的转经筒与金色的光芒融合在一起,迎接着转经道上的人们,她们不以太阳的转动来计算时间,只是默默的用朝圣之路的长短去丈量她们的生命。
站在海不日神山的五彩经幡之下,同时看到的还有隐修者的圣地——青朴,它与桑耶寺一样,都是这片原野上靓丽的明珠,是来桑耶必到之处。青朴三面环山,正南敞开怀抱面对着安静的海不日神山和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溪流潺潺、植被茂密,常年气候温和,深得隐修者的青睐。
来这里朝圣的人很多,现在从桑耶镇坐着班车就可以直接到达山脚下,而后徒步上山。徒步青朴,是很多人心目中非常愉快的过程。走在遍满绿色灌木丛的山道,时而需要钻过经幡阵;时而又绕过刻着六字箴言的玛尼石堆;偶尔还会有一两只山羊在幽林深处冲你眯眼微笑。山间清流淙淙,滋养着遍地的野花、小动物和生活在这里的隐修者们。从山脚开始,人们带着哈达、酥油、和青稞酒,甚至背着小孩,一步步向着山上前行。吸引大家的,是传说中的108座修行山洞和108处神泉;是历史上曾在此修行过的寂护大师、莲花生大师、藏王赤松德赞及金刚乘大师白若杂那等留下的无数圣迹。
站立山中,身边是鸟语花香、山青水秀,举目远眺辽阔悠长的雅鲁藏布江河面,还有映照在水中灵动的蓝天白云,使人豁然开朗。山道上除了朝圣的信徒,间或会遇到在山中修行的喇嘛或者觉姆。山中修行并不如大家想象般简单诗意,他们有一些接受供养,有一些家里也会资助,但更多的是背上装货架子,自己下山去采购,伴随清苦修行生活的,也许只有那一盏盏酥油灯。这些酥油灯宛如隐修者心里的明灯,即使黑幕降临,光明觉醒的力量亦可指引着他们前行。
桑耶的原野上,季节流转,色彩变换,这是一首人与自然共同演奏的和谐乐章。宗教固有的神秘色彩也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和这彩色的原野一样,都值得我们用心来感受这份绚烂的馈赠。那么,清风徐来,自心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