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上午,当沈开运、韩书力、余友心、丹巴绕旦等自治区文化名人共同推动滚筒,为“佛化万相——西藏佛像美术展”(下简称“佛化万相”展)拓印出一张精美绝伦的《释迦诞生图》,时间开始了。
这场汇聚了西藏艺术各领域顶尖作品的展览从开幕前就紧抓眼球:包括安多强巴遗作《四臂观音》在内,10余件作品均是首次对公众展出,人们蜂拥而至,令展览成为国庆期间拉萨最火爆的活动之一。
更重要的是,展览首次尝试对西藏现当代艺术史中佛像符号的变迁进行系统梳理,并唤起对佛教艺术的思考——我们应当如何用手中笔墨表现心中的佛?
梳理线索
《释迦诞生图》原是一幅古格时期托林寺壁画。策展团队请人将其制成雕版,在大昭寺开光加持后,刷朱砂以拓印,帮助观展者寻回壁画与木刻版画中的神韵。
从这块雕版开始,展览分为5个部分,雕版所属的第一部分“雕·刻·绘”是整场展览的铺垫,展示三种西藏古老的造像手段:壁画、玛尼石刻和德格木刻。如今的西藏艺术家仍频频回到这些传统中汲取养分。
第二部分“法度、传承”以三幅顶级大师的唐卡起始。安多强巴的《四臂观音》(2001)、丹巴绕旦的《胜乐金刚》(1982)以及嘎玛德勒的《米拉日巴》(2013)均系首次面对公众展出。
已故著名艺术家安多强巴是第一任自治区美协主席,其融入写实风格的唐卡绘画技法代表着西藏美术史在上个世纪步入现代性的转变;丹巴绕旦与嘎玛德勒分别是勉唐、嘎玛嘎赤画派的领军人物。三位大师的作品无可争议地代表着西藏现当代唐卡艺术的最高水平。
夏鲁旺堆、边巴、勉拉顿珠、米玛次仁、赤增绕旦、卡朵丹平等顶尖中青年画师的作品紧随其后,完善了第二部分的逻辑:新一代唐卡画师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成长,坚守传统的同时,正不断思考,并追求题材和技巧的创新。其中,夏鲁旺堆、赤增绕旦等的参展作品都曾在重要赛事中获得过金奖。
第三部分题为“交融、和谐”,关注来自汉地的艺术家给西藏艺术带来的新变化。自治区美协主席韩书力为本次展览提供了6幅他今年最新创作的作品,融汇了他独特的水墨风格和一系列西藏元素,美轮美奂。
著名艺术家余友心则以《妙音》(1996)、《虚空》(2006)两幅作品表达他对佛理的思考。韩、余二老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早来到西藏的艺术家,在走遍高原每个角落后,最终选择坚守,将汉、藏传统融会贯通,形成独有的艺术风格。自治区美协副主席巴玛扎西亦有《奇遇》(2012)一作参展。
上世纪90年代崛起的一批艺术家构成了展览的第四部分“锐意、开拓”。他们深受韩、余等人影响,又不断吸收国际化的潮流、语汇,构成独特的表达方式。
根敦群培当代艺术画廊创始人之一的嘎德以《冰佛》(2006)一作参展:他用拉萨河水铸成冰佛,再将冰佛置入拉萨河中,冰佛历经六小时在河水中融于无形,阐释了轮回的妙谛。
展览最后一部分仅由一面镜子构成。观展者可以选取各种角度,与镜子映射出佛像作品合影。策展团队介绍说,这是希望提示观展者:佛性自在人心。
新的尝试
从展品选择到逻辑梳理,再到现场呈现,“佛化万相”大展进行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尝试。事实上,展览主办方之一的醍醐艺术本身就是一次新的尝试。
2013年末,三位年轻人创立了醍醐艺术平台——其中来自上海的两位曾是资深媒体人,另一位来自体制内,对藏文化有深入研究。和许多人一样,他们最初只是西藏的过客,为这儿的高天厚土、烈日雪山深深着迷,但随着了解的深入,他们日渐意识到藏文化体系的博大精深以及潜在的巨大空间。
团队成员认为,西藏艺术虽然持续繁荣发展,但仍有一定瓶颈:一方面,内地城市人群尚未真正认识到西藏传统艺术的价值,人们怀抱兴趣,却因地理、人文原因缺乏了解渠道,醍醐着力的网络和展览无疑是消除上述壁垒的最佳办法。
另一方面,西藏艺术尚未进入主流艺术圈。当青海唐卡大师进入国家博物馆办展时,西藏唐卡大师的作品却在上海的地下室会所展出,亟需引入现代艺术圈的操作模式,重新确认西藏艺术家的价值。而这一点,恰巧又是媒体出身的创始人们所擅长的。
“充满创造力的艺术家与满怀兴趣的市场间,需要一个媒介,教育受众、避免市场向庸俗化方向发展;引导和服务艺术家,促进他们专心创作,营造一整套良性的生态”,盛立宇介绍说,醍醐艺术还试图对接艺术家与工艺品市场,打造高端艺术衍生品、工艺品,聚合一线城市中对西藏抱有好感的人群,树立品牌,走出文化艺术产业化的新路。
怀抱这些理想,三个年轻人脚踏实地,开始逐步推进自己的计划。在他们最初的设想中,醍醐艺术将包括线上与线下两部分。线上方面,醍醐艺术网站是第一个全面展示、介绍西藏艺术的专业网站,其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辐射发达城市大量受众,聚合众多对西藏文化抱有好感的城市人群。
线下部分,醍醐艺术在拉萨设立艺术空间,以拉萨为阵地向全国发散,计划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逐步设立落地机构,推广西藏艺术。
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这套设想已实现了一半:经过数月测试后,醍醐艺术网站正式上线,由专业摄影团队拍摄的西藏顶尖艺术作品的高清图片同步呈现,人们第一次以如此高的精度在线上观赏西藏艺术;与此同时,出现仅3个月的醍醐艺术社交媒体迅速聚拢了近十万粉丝,其微信平台也成为第一个专业报道西藏艺术动态的社交媒体账号,受到广泛欢迎。
相比明年春天将于拉萨河畔开幕的第一座醍醐空间,团队成员们在线下方面更重视展览这一渠道,这也是他们从夏天开始筹备“佛化万相”大展的原因。
“拉萨的展览不少,但很少有打通传统、当代艺术形式,寻找脉络、逻辑的;其实,展览是艺术家向人们展示思考的最佳方式,关键是要有专业的策展提供配合”,与盛立宇共同创立平台的张俊彦这样解释办展的初衷,“我们希望将一线城市最先进的策展理念引入拉萨,用最好的方式呈现西藏艺术。”
梳理线索
与此同时,团队成员们也发现了最让他们有表达冲动的策展主题。
“研究西藏艺术史的时候,我们发现,对佛像的塑造、对佛的理解自古以来都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艺术家凭借各自理解,不断刷新佛像的表达方式。”盛立宇说,同伴们决定通过一场展览来探讨佛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可能性。
他们最终这样阐述策展主题:“佛法说,佛本无相,亦说佛有四万八千相。所谓“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千百年来,众生眼中,佛万相不同,但相相归一。在源远流长的佛教美术史中,塑造佛像是修佛者寻求证悟的途径,也成就佛教艺术的辉煌……醍醐艺术意图通过呈现多元的西藏佛像艺术,一窥 “四万八千佛相”的冰山一角,彰显西藏艺术家们的灵性智慧,探讨“佛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可能性。同时,也向外界展示西藏艺术近年来的发展、繁荣的实相。”
受邀参与策展的嘎德最初对这一主题有所保留,他担心,木刻版画、唐卡、水墨、当代艺术放在一块,容易变成一锅“杂烩”,坏了各自味道,可是随着展品的梳理,他逐渐打消了顾虑,等到布展完成时,他彻底认同了这一思路。
“真正呈现后,我们发现,其中有深刻联系”,在策展方组织的一场讲座中,嘎德表示,“所有艺术的内核都凝结在民族血液中,否则,所谓的西藏艺术将仅是西方当代艺术的翻版。”
有了明确思路,展览的执行更多在于一系列细节的落实——策展理念本身受到了众多艺术家的欢迎,大家都期待,一场引入先进策展理念的展览为西藏艺术带来变化。
在主办方自治区文联的指导下,策展方顺利邀请到了丹巴绕旦、嘎玛德勒、韩书力、余友心、嘎德、贡嘎嘉措等一众名家,代表西藏艺术各个领域的最高水准。位于琉璃桥、新装修完成的赤与墨美术馆也为展览提供了场地方面的有力保证。
为了帮助观展者了解艺术家的思索,展览还特别设置了互动环节:每幅参展作品的展签上均有编号,只需在微信公众号上发送编号,观展者就会收到一段艺术家本人的语音,阐释作品、帮助理解。
“我们希望借此更好地传播西藏艺术,这样一来,即使千里之外的人也能通过网站和语音来了解、欣赏作品。这和我们打造醍醐艺术这个平台的初衷是一样的。”盛立宇告诉记者,醍醐艺术将一直致力于用最新、最能为国内外高端人群所接受的方式推广西藏艺术。
在这样的努力下,展览获得了各方面的高度评价。西藏自治区美协主席、著名艺术家韩书力评价说,策展堪称国际水准,在拉萨少见,令人耳目一新。
这样一场与众不同的展览自开幕后受到热烈追捧。据不完全统计,累计观展近2万人次。观展者中,既包括游客,也有大量政界、商界、文化界人士。
为配合展览,主办方共设置了3场讲座交流活动,余友心、赤增绕旦、嘎德三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均吸引了数以百计的听众,成为国庆期间拉萨文化热点。
展览在社交媒体传播上作了大量投入,通过新浪微博、微信、豆瓣、陌陌等社交媒体,累计影响受众近1000万人次,多项内容获广泛传播。
展览还获得了各级媒体的大量报道:人民网、新华社等中央媒体、西藏电视台、拉萨电视台、《西藏商报》、《拉萨晚报》、西藏文化网等本地媒体以及《外滩画报》、凤凰网、和讯网、东方网等区外媒体均对展览予以重点关注,报道总量近100篇。
更重要的是,筹备过程对团队而言不啻是一个深入学习的过程。在拜访著名艺术家余友心时,前辈的一席话最令整个团队豁然开朗:“对佛的理解才是佛教艺术的灵魂。”
据悉,策展团队收到了上海、北京、台北、首尔、纽约等地的邀请,正考虑将展览进一步推广到国内外其他城市。
“我们一方面希望将展览带到一线城市,各藏区现在都在猛烈推广藏文化,作为藏文化的发源地和集大成者,西藏当仁不让,理应成为藏文化的首要代表,我们感觉,自己有责任做好这方面工作。在此之外,我们下一步也打算邀请一些从事汉传佛教艺术的内地艺术家参展,让展览成为一个交流的平台,为民族和谐做出贡献”,盛立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