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文化艺术画廊 外星人符号与震惊世界的“软黄金”

2014-11-20 02:34解鹏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23期
关键词:阿拉善贺兰山岩画

图 解鹏

(左右页图)图为贺兰山岩画。贺兰山岩画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内容:石嘴山一带以森林草原动物为主,如北山羊、岩羊、狼等动物;中部地区以形形色色的类人像为题材;青铜峡、中卫、中宁一带的岩画则以放牧为主。

纵观整个中国西北地区的古民俗文化,贺兰山文化应该是最为神秘的。人们已无法想象当年这里发生过怎样血腥的战争,只知道战争结束后,众多部落,乃至西夏这样曾经长时间活跃于史书上的帝国便转瞬即逝了,甚至在典籍中都没留下痕迹。元朝史学家修著《宋史》、《辽史》和《金史》,单单不为西夏编修历史。中国古代史书的大成者《二十四史》也独避开西夏史不谈,本就所剩不多的原始资料在20世纪初被俄罗斯人和英国人带往海外。

现今,这些把祖先灵魂封印在贺兰山腹地的苍凉游牧部落,只有从他们留给后人的众多遗迹、风俗以及未解之谜中,感受他们曾经的辉煌灿烂:中国最为传奇的骆驼驯养术、令人捉摸不透的岩画和天体符号、流芳百年的滩羊皮制衣术……

古代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 神秘的UFO符号

贺兰山腹地最具有神秘气息的艺术杰作,非贺兰山岩画莫属。这些岩画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形象怪诞,内容有个体画像,描绘游牧、狩猎、械斗、舞蹈、杂技等场景的画面,以及大量不明意义的天体符号。

关于这些艺术品的作者是谁,一直都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有人说是古代隐居在贺兰山的贤人所画,也有人说是古代部落的统治者为了彰显功绩所绘,还有人说这是某个神秘宗教用来祭祀的……经专家研究后发现,贺兰山的岩画,都是古代在这一地区活动的游牧民族所绘制,而且还是不同时期分别刻上去的,从春秋战国一直到元朝,时间跨度长达1500多年。

如前文所述,贺兰山地区曾是月氏、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铁勒、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由于文化不发达,没有书籍传世,于是只好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以此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些岩画多半采用凿刻和磨制的方法创作,线条较粗深,凹槽光洁,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

在众多岩画中,最具特色的是人面像岩画,约占岩画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人面像岩画,有的人头上长着犄角,插着羽毛,还有的戴着尖形或者圆顶的帽子;古代游牧民族妇女的图像很多,她们戴着头饰,挽着发髻,显得风姿绰约;最离奇的一幅,画中人大耳高鼻,满脸生毛,嘴里还叼着骨头,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气息。

(本页图)图为阿拉善地区的骆驼及草原上的滩羊。阿拉善骆驼的体质大致可分为粗糙紧凑型、细致紧凑型和结实型3种,是具有多种经济性状和生产性的畜种,在古丝绸之路、青藏公路修建、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建设、北方千里边防线、中国盐业运输历史上,阿拉善双峰驼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岩画真实再现了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堪称是珍贵的“古代游牧民族艺术画廊”。在看过贺兰山人面像岩画后,国际岩画委员会执委、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兆复曾这样评价:“这种人面像岩画虽然在中国北方、南方都有,可是没有像贺兰山那么集中,这一特点在世界岩画界也是很突出的。”

贺兰山岩画的另一个神奇之处,就是里面夹杂的各种神秘符号。其中除了各种类似天体的符号之外,甚至出现了戴着圆头盔,穿着宇航服的外星人,画面中,他们从旋转的飞碟中飘然而下,地面上的动物和人群惊恐逃散——这让人联想到许多国家的古籍中关于UFO的记载,一个推论也就此在学界产生:是否在几千年前,已经有外星人降临到贺兰山,并和那里生活的人进行了“第三类接触”?(人类与外星人直接接触,看清UFO及其中的高级生命体)。

长期关注并研究贺兰山岩画的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福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贺兰山岩画中发现的神秘符号,很可能蕴含了古代游牧民族对天文的记载,以及对宇宙的理解,那些奇形怪状、形态不同的符号究竟暗含哪些古老而神秘的信息,是一个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

千年驯驼术 中国的“白雪公主”

贺兰山腹地的西部,有一片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区域——阿拉善盟,这里终年干旱少雨,独特的气候孕育出众多适应荒漠草原的生物,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骆驼。

阿拉善骆驼的驯养历史悠久,可追溯到5000年前。水草丰富的草原湖泊,把这里的骆驼养得体质结实、肌肉发达、四肢细长、关节强大,成为当地人乘、挽、驮的最好役畜。有人做过测算,阿拉善骆驼挽载重可达1吨,单人骑乘可日行53公里,世界罕见。

家里三代都养骆驼的斯琴格日乐大娘,每天的工作就是照料家里的骆驼,她说骆驼通人性,你给它挤奶,照顾它们,它们就把你当成自己的羔子。斯琴格日乐的二丫头娜什比利格14岁那年,去外面放羊迷了路,又碰上晚上起沙尘暴,斯琴格日乐担心得要死,是家里的骆驼执拗地拉着娜什比利格,把她送回了家。斯琴格日乐说:“我一辈子不会离开这些骆驼,就算现在有了摩托车、汽车,这些骆驼,无论如何也要养着。”

除了骑乘驮运之外,阿拉善骆驼还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它的驼绒是上佳的纺织原料,可以制作高级精纺呢绒面料,早在13世纪中期,就已经有西亚商人认识到了阿拉善驼毛的经济价值,他们声称这是他们看到过的世界上最好的驼毛,用这种驼毛制作的呢绒,比大马士革布还要好,所以他们不远万里,将其运到中亚乃至西亚销售。

西亚商人的商业头脑,在20世纪初期得到了西方人的肯定。民国时,欧洲商人们特意在黄河边的磴口、临河、石嘴山一带设立了洋行,专门收购阿拉善驼毛。这些收购来的驼毛,由马队穿越贺兰山送到洋行,然后转水运到包头,取道陆路运到天津,最后送上远洋商船运往欧洲。用它制成的毛线、毛呢大受欢迎,尤其是白骆驼毛,被欧洲人称为“白雪公主”,价格高出一般羊毛十多倍,制作出来的产品价格也翻了几番。

除了经济价值,阿拉善骆驼还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纯天然草场的放牧,以及风沙的磨砺,让阿拉善骆驼的肉质口感极佳,烧烤吃起来外酥里嫩,肥而不腻。尤其是驼峰,一度被大厨视为是草原酒宴中的“八珍之一”,1942年,蒋经国奉命到西北考察,在吃过烤驼峰之后,大赞阿拉善骆驼是“西北之皮毛,西北之精华”。

价值千金的“软黄金” 十年不结毡的二毛皮裘

贺兰山的林草资源为许多动物提供了食物来源,不仅成就了山西侧的“中国骆驼之乡”,也成就了山东麓银川平原上的“中国滩羊之乡”。

滩羊本来是蒙古羊的一个分支,当草原上的部落将滩羊带到贺兰山地区之后,这种羊便如鱼得水般的被大范围的养殖,很快发展成为贺兰山地区最为重要的畜牧类动物。据《银川小志》记载,清乾隆时期,宁夏地区下辖的各州都盛产滩羊皮,并和稻、盐、枸杞并列为宁夏当时最出名的四大物产。

在宁夏众多养殖滩羊的地方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黄河东岸的盐池县,这里有最适合滩羊生长的自然条件——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冬季较温暖。这里的土壤以灰钙土、淡灰钙土为主,长出来的草蛋白质含量较多,水源中的碳酸盐、硫酸盐、硫磷钙等矿物质含量丰富,当地人都说盐池县的滩羊是“吃着甘草、喝着矿泉水”长大的优良品种。

滩羊最大的用处是以其皮毛来制裘。勤劳的贺兰山人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发现将1个月左右大小的滩羊羔皮拿来制裘最好,这种裘皮质地坚韧、保暖性极好,提起来能看到洁白的毛穗顺次下垂,犹如梨花纷纷飘落,养护得当,穿上十年都不会结毡,被称为“二毛皮裘”和“软黄金”。

今年56岁的丁永俊,16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二毛皮裘的制作技艺,现在已经是这一项传统技艺的继承人,经验丰富的他,能够一眼分辨出最顶尖的二毛皮“九道弯”——这种皮上的毛,从根部到末梢都弯曲呈花形。在丁永俊的作坊里,永远摆满了各种正在制作,以及已经制作好的大衣、围巾、坎肩等物品,每年2-7月熟皮子的季节,作坊内的毛皮堆成山,他根本就忙不过来。

滩羊除了毛皮能制裘,肉质也风味独特,细嫩、无膻腥味,脂肪分布均匀,是做“手抓羊肉”和“涮羊肉”的上佳食材,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除了在国内市场畅销外,还对阿拉伯国家出口,在国际上信誉很高。

养了一辈子滩羊的朱玉合,如今在盐池县经营着一个滩羊养殖园,采用统一饲喂、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每年要出栏12万多只滩羊。朱玉合每天的任务就是接各种订单,然后组织将滩羊运送到屠宰场宰杀。屠宰场的业务繁忙,最多时每天要宰杀掉差不多2000只滩羊,朱玉合不得不经常排队,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屠宰完毕,盖上检疫的印章后,他急急忙忙送到下订单的买家那里,回来的时候多半已是晚上。朱玉合说:“越到年底腊月的时候,生意越好,现在是一天也没有半刻消停……”

贺兰山保护区内水源丰富,牧草营养丰富,非常适合羊类生存。每天的清晨和黄昏,或形单影只、或三五成群的羊像一片片流动的云,在晨光熹微和暮霭沉沉中腾挪跳跃。

猜你喜欢
阿拉善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沿山地区强对流潜势预报方法研究
观岩画
印象贺兰山
阿拉善SEE 7任会长的故事
《满江红》中的“贺兰山”在哪儿
阴山岩画
环保志愿者在阿拉善种梭梭固沙
大美阿拉善
岩画系列
阿拉善(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