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又嘉
摘 要:在道教及其生态思想的很多经书中,对于“道”的阐释都是直接吸收道家哲学思想而来,在面对宇宙生态这一类问题时,道教认为天地之道,据精神自然而行,虚无空廓、清静无为的状态是宇宙的本原,是最为自然不过的生态境界。
关键词:道教;生态思想;清静无为;自然生存状态
道教及其思想以《道德经》为圣典,坚信一切修道养寿、出凡入圣的思想与方法,都蕴涵在其中。将哲学思想与人的心性结合在一起,与修持结合在一起。以哲理指导修持、指引修持,也就是推崇智慧升玄。信道者从而能从圣典中得到指导,进而深悟“清静无为”的思想观点。在道教及其思想那些纷繁复杂的醮祭仪式的背后,是对得道更深层面的理解:体道合道,悟玄而升玄,则既不必幻求肉体飞升,也不必苦炼丹砂;既不必去寻觅灵芝仙药,也不必去海上求仙。认为真一妙术,发自内心;寻求仙经,不必外求,内修心性,遣欲澄心。心安无为,神即无扰,常清常静、与真道会,是指出得道。这是求精神超脱,悟玄证道者的信念。
1 道家生态哲学和道教生态思想的渊源
《太上老君内观经》认为:“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推崇心也。因此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认为心为一身之主,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若净除心垢,开释神本,则与道冥合矣。《坐忘论》认为:“不劳无为,则心自安,恬简日就,尘累日薄。迹弥远俗,心弥近道,至神至圣,孰不由此乎?”虔诚相信修道以《道德经》为圭桌,体道修性,可以悟玄证道的道教门信徒,属于知识分子的比较多。道教经典《老君清净心经》体现此派信仰最为显着,如认为:“湛然常寂,寂无其寂,俱了无矣,欲安能生?欲既不生,心自静矣。心既自静,神即无扰。神既无扰,常清静矣。既常清静,及会其道。与真道会,名为得道。”可见,这里也就是认为,实现这样的生态境界也就是得道,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在道教的日常修持中,看到很多清虚守一、坐忘主静修行方法的原因。
而道教及其生态的“道”是从道家生态的“道”中一脉相承而来的。在道教及其生态思想中,作为教理枢要、最为高信仰的道,是无名无形,无为而无不为,为造化天地万物的本始、本根,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最为终依据。在《太平经》中称道为“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老子想尔注》则认为:“万物含道精”,而唐初道士成玄英在《老子义疏》中写道:
夫道者何也? 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渺无端,杳冥无对。至幽扉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今古不移,此之指出道者也。从这些叙述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道家生态哲学和道教及其生态思想的渊源。
2 道家道教生态思想的起源
“道”这个概念是由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提出的,它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人们民族对宇宙本源这个问题所给出的答案。
在很久以前,当人们仰望苍穹,俯视大地的时候,人们对于他们身旁的这个世界生成无数的疑问,人们经过蒙昧时期的成长,在逐渐清醒起来的视野中,开始用理性对自然、社会、人类进行重新审视和沉思。在东方,也有一个古老的民族正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思考着同样的问题。
当时,中国长江流域楚文化圈内的哲人老子正沉浸在玄微的冥想中,思索出了一种超越感觉、超越经验、超越具体事物的东西,用它来解释整個宇宙、社会、人类的起源与本质。老子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凭借自己天才的直觉,感到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原,但这个本原是什么?这个东西是“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因此,宇宙的起源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而在老子之后的庄子,认为“先天地生者”的不是具体的物,而是抽象的“道”: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由此,也不难看出,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同时,庄子进一步融合北方的阴阳学认为和道生万物的宇宙起源图式,明确告诉人们,阴阳是普遍存在于宇宙间的,而“阴阳相照相盖相治”,便有了万物,人类也是这样儿衍生出来的。这种思想虽然缺乏科学的论据及符合逻辑的推理,不过它和自然界的草木枯荣、四季更替的现象以及男女结合繁衍子孙的情况是吻合的,因此,这种宇宙起源的图式就显得很圆满,征服了当时的多数人。《太上老君认为常清静经》认为:“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可以认为是道教在道家生态生态影响下相应地生成的对于宇宙观点论的概括。
那么老庄提出的这个“道”在他认为应该用混沌认为来解释的。老庄在对宇宙观点的论述中,一致指出,“宇宙在观点之前,以及观点与发展过程中,都是处于一个混沌的状态。”在《老子》二十五章中写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这句话的后面,他把这种物命名为“道”,“道”和混沌的关系显而易见,道在混沌中观点,道就是对混沌的反映和概括,混沌是道的物质形态。道的物质运动主要表现为两种:“道生万物”,“有生于无”。老子在论述“道生万物”时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万物从混沌的气(或一)中分化而来,道或一与生即化是统一的,即道在混沌状态之时,是变与不变的统一。
老庄尤其是老子的混沌认为,其实都是为了认为明以道为核心,以有没有构成的宇宙,其形象是恍惚、朦胧与混沌的,其意境是深奥、幽邃与精妙的,观点这混沌中的宇宙和观点道是一致的。由于这个客体处于“玄之又玄”的境界,因此主张主观世界必须达到客体那样的意境,这样才有可能踏入“众妙之门”。对于人们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认为就是要使自己的心绪回归到那种原始的状态,在这个时候,自然界处于混沌的状态,人也处于混沌的状态,相处得十分和谐,“是时,万物顺应于混沌的自然,阴阳畅和而宁静,四时调和的运行,万物应运而生长,群生幸福的生活,无有为,只有无为‘而常自然,由‘无为而无不为,达于完满的纯一的崇高境界。”因此,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推崇的“道法自然”是为了认为明道的本性,就是自由自在的存在与发展,是无为,而不是有为的强求。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没有为。没有为而没有不为。取天下常以没有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以无为之道治事,将会是无不为的,由于有为之学、有为之举是日益远离道的,没有为之学、无为之举是符合道的。基于此,老子认为,理想的治者,不但要使自己与道同体,且化归天下人心,使天下人都回复到婴孩那样的浑朴、纯真,即可得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老子“复归于朴”的生态。老子在其二十八章中,一连用了三个“复归”:“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没有极”,“复归于朴”,这些复归都是要回到自然本初的面貌,回复到混沌形态,回复到道,即复归“道”所显示的那种虚无空廓、默默无言、清净恬和的最高境界,才能保持永恒。
3 道家道教自然生存状态的现代解读
道教生态思想以道家生态思想为它的哲理内核,吸收了道家思想这一套“道生万物”的思想。因此,人们要保持自然、社会、人的永恒和稳定,就要向“道”即清静无为,自然恬淡状态归复,主张人们在生活上、心理上、生理上都向著虚明澄静、无欲无念的境界归复,即推崇的“归真返根”。它不是把立足点放在宇宙论上面,而是在讲生态哲学,关心的是在这个巨大的自然、社会、人类中的人怎样将自己的精神、生活、肉体小心翼翼的保护和封存,又怎样在这种封闭的状态下怡然自得,不与其它方面发生冲突。这才是最为好的心理境界,生态境界。因此,后来的道教及其思想著作把这种思想和佛教思想糅合起来,写下了这样的话头:
“安寂六根,净照八识,空其五蕴,证妙三元,……杳杳冥冥,内外无事,昏昏默默,正达无为。”
“以神为体,以空为宅,神我遍空,如波涵月,道合无力,求问其宅。”
也就是认为,在道教思想的生态境界方面,生成了恬淡自然、清心少欲的心境和朴素大方、进退有节的行为方式,自然就会获得格调高雅的生活情趣;在道教思想的神仙谱系当中,有了餐风饮露、不食五谷的仙人形象;引申到医学健身思想,则出了少私寡欲的生态之术。“这样,古代中国的自然、社会与人的系统思想,老、庄一派有关‘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哲理和养气全神的健身思想便统一起来了,哲理为医学提供了宇宙观、生态观的思想基础,医学知识为生态哲学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法,而恰好民间的鬼神信仰与传认为又为这些思想与实践提供了不食五谷、其息深深的神仙事例,使它们有了神秘的色彩,于是,这种包孕着科学、哲理与迷信的养形之术便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这里所指出的的“养形之术”也就是道教及其思想的生态术。
人们抛去道教及其思想那些复杂的宗教仪式,其实它更重要的是在向人们传递一种生态态度:道教及其思想告诉人们,不管是自然、社会而且还是人都必须向着“道”——虚无混沌,默默无言、自然澹泊的境界靠拢,生态的自然状态就应该是清静无为、虚无空廓的,在这样的一种境界里,人的心境是空灵清澈的,因而能坦然面对由于各种欲望而引起的烦恼与痛苦,使心中得到安宁,实现不管是精神而且还是肉体的超越与解脱。
参考文献
[1]《老子》四十章
[2]《老子》二十五章
[3]《老子》四十二章
[4]《庄子·大宗师》
[5]魏宗禹《道家混沌说简析》,转引自李裕民主编《道教文化研究 第一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出版
[6]魏宗禹《道家混沌说简析》,转引自李裕民主编《道教文化研究 第一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出版
[7]《老子》四十八章
[8]《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9]《玉清元始元黄九光真经》(《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10]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第11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