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佳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会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8)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还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笔者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将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进行了归纳。
1.孤独心理
大学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大学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式等与中学时相比有一定差异。有些学生很难适应大学的生活,经常喜欢回忆往事,怀念父母和以前的同学,不愿与大学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便产生厌食、失眠、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等问题,甚至产生较强的孤独心理。
2.自卑心理
部分学生高中时成绩优秀,预期能进入本科院校学习,但是因为高考发挥不理想,只能选择高职类学校,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让他们怀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社会对高职院校的理解存在偏差,使得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在高职院校读书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这无形中又给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加重了学生的自卑情绪。
此外,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一部分来自农村,这些学生的家庭较为贫困,时常囊中羞涩,而那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花钱却大手大脚,使得自尊心强的贫困大学生误认为自己在许多方面都不如他人,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1.惰性心理
大学期间,学习、生活主要由学生自己安排,家人和教师很少督促,学生因此开始产生懒惰心理。主要表现为学习不刻苦,经常跟同学或朋友出去娱乐,甚至出现旷课、逃学等违反校纪校规的现象。而经过一年的适应期,很多学生已经对大学的生活失去了新鲜感,部分学生对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也没有兴趣,原因可能只是参加活动很麻烦,耽误休闲时间。
2.逆反心理
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在家庭的宠爱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遇事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面对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不以为然,甚至觉得与教师和家长对立,可以让自己显得更有思想、有主见。而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教师的教诲就无法起作用。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在升学考试或求职过程中都会遭遇挫折,却又没有合理的宣泄方式,这样极易产生焦虑情绪,陷入消沉和迷茫,甚至出现轻生念头。尤其是看见周围的同学都找到合适的工作后,部分学生的心理压力会逐渐增加,导致焦虑情绪越来越严重,甚至会有抑郁倾向。
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价值体系受到巨大冲击。当代大学生处于多种价值观交织的特殊时代,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时,他们容易迷惑、茫然,此时,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便乘虚而入。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对信息进行不当的宣传和包装,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网络社会的形成,一方面使得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让高职学生能够更快更全面地了解社会、获取信息;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也容易给人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虽然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其教学绝大多数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实践教学,忽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为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试,常常死记硬背考试内容,当遇到实际心理问题时却不知如何解决。有的高校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不重视社会实践、思想教育等活动。部分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学习书本知识,较少参加集体活动,逐渐变得更加封闭,遇到学习压力时,容易走向极端。除此之外,高校接受过专业心理培训的专职教师还很少,即使发现问题,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家长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容易使其产生不安情绪。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对孩子的责备埋怨,更会引发孩子极度的焦虑和自卑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从不批评教育孩子,这些孩子的眼里只有他们自己。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大学后就不再需要教育管理,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这类学生遇到问题总是自己解决,无法解决时就走极端。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很不够,总觉得有心理问题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其实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发展性的问题,只要进行简单的调节就可以解决。但是很多学生一旦发现有心理问题,就把自己关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去尝试与教师、同学沟通,宣泄心中的不快。另外,有些心理问题的形成还与学生自身的性格有关。
如上所述,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且相互影响,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图,见图1。在应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归宿,形成从防范心理健康问题低级目标到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养高级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
图1 心理健康问题应对方式网络图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净化社会环境。发挥舆论的导向性、激励性、教育性功能,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用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学生,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风气。大众传媒应让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媒体的引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大众传媒的积极导向作用,呼吁全社会积极关心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减少学生在心理上的自卑和不平衡感。
第一,高职院校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跟踪调查,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特点,为建立心理危机预防机制奠定基础,帮助学校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二,高职院校应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学校推行体验式教学法,用案例分析、话剧表演、游戏演练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取代枯燥的说教。可以采用团体辅导和咨询的方式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团体活动的形式,解决群体成员面临的适应性心理问题,引导学生疏通情感,增加集体适应能力。第三,高职院校要提高心理健康咨询和服务的水平。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这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不利影响。学校必须定期组织辅导员、班主任进行系统的心理知识培训,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家长应增加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不应一味地抱怨和责备,平等的沟通交流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家长应该时常关心孩子,帮助孩子排解心中的疑虑。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应做到奖惩分明,多采用民主的教育方式。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应该及时鼓励他们,并给予积极的引导,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还应该严于律己,做到德识统一。父母只有具备较高的素质和修养,才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首先,理智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大学生往往好强气盛,在日常生活中易因情绪难以控制而失去理智。因此,要学会控制情绪,理智地分析问题,找出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从而保持心理平衡。
其次,学会转移注意力。当心情不好时,可以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或是采用音乐疗法、阅读疗法等,换换思路,调节心情。有意识地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对于调节情绪有特殊的意义。
最后,采用合理的宣泄方式。在恰当的场合,合理地宣泄不良情绪,同样可以起到调节心理的作用。合理宣泄情绪要注意情感宣泄的对象、地点、场合、方式等,不能无端迁怒于他人或他物。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银星严.高校心理课体验式教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4):153-154.
[3]毕爱红,杨卫华,袁琳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体验式教育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65-66.
[4]俞少华,张亚林.我国大学生心理辅导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2):131-132.
[5]戴梅竞,刘新军,王蓓,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追踪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3):173-174.
[6]邱小艳,宋宏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验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