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玲,谢颖川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9)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是培养满足房屋建筑生产一线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高技能型人才。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专业生存与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多年来,本专业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思路,经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初步形成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手段,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顶岗实习为途径的“4+0.5+0.5+1”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了对建筑工程、装饰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造价进行预决算的技能型人才。
专业要生存发展必须与生产一线的企业联合,才能培养出就业竞争力很强的优秀人才;企业的发展需要专业提供人力资源与技术支持。因而,在专业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坚持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建立以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公司、工程造价咨询公司、造价软件开发公司的技术骨干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通过多次社会调研和专业指导委员会讨论,确定工程造价专业的职业岗位为房屋建筑、装饰、设备安装工程造价员,从事工程造价专业工作5年后的发展岗位为造价工程师。
按照造价员职业岗位对应的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其职业能力及所需掌握的知识,进而确定所开设的课程。并以突出实践、突出能力、突出应用为原则,构建与课程理论相对应的实践教学项目,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提供完整的职业能力训练体系。
把基本学制的三年分解为“4+0.5+0.5+1”6个学期4个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与形成阶段来组织教学,见图1示。
“4”:第一阶段的学习,指前二学年的4个学期,学习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并经过配套的单项技能实训,具有识读一般民用及工业房屋的建筑、结构、水电及卫生设备工程图;分析建筑及结构构造;掌握建筑、装饰、设备施工工序和施工方法与措施、人工、材料、机械、进度组织方法;应用和计价定额编制土建、装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图预算等专业单项技能。
图1 “4+0.5+0.5+1”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第1个“0.5”:第二个学习阶段,指第3学年的上半学期的前半学期。是综合知识学习阶段,即在前面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单项技能的基础上,学习应用计价规范编制土建、装饰、安装工程的投标报价方法;学习应用计价软件进行投标报价方法;学习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阶段的造价控制方法以及工程招投标方法与要求、施工合同的内容与管理等综合知识。
第2个“0.5”:第三阶段的学习,指第3学年的上半学期的后半学期。以实际工程案例为背景,采用集中实训的方式,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法,指导学生应用清单计价的模式和计价软件模拟完成工程项目的建筑、装饰、安装工程的投标报价,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完整对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1”是第三阶段的学习,指第3学年的下半学期,学生到校外企业的对应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到真正生产实践中,在企业生产中学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中,将知识与能力在实际工作具体应用中得以训练,形成职业能力。
4个学习阶段的知识由基本到综合递进,学习方法由理论到模拟与实操改变;角色由被动学习的学生到主导性渐强的学员与职场中的员工转变;学习环境与场地由课堂到模拟实训场地和真实工作现场岗位的转移,使能力由单项到综合至职能的提升,形成知识和技能的递增曲线。
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坚持“请进来,送出去,传帮带”的方针,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将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健全管理机制,致力于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
“请进来”,指把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请入校园。第一,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第二聘请为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承担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和企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指导任务,从而推进专业和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送出去”,指将专业的青年骨干教师送到企业一线或参与学术交流会或培训。参与生产一线的工程实际工作,增加工程实践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和积累实践经验,实现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教学研讨会或行业新技术、新软件的学习培训,使他们了解行业及外界对专业的改革信息,及时获得教学改革经验与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提高教研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
“传帮带”,指星火相传、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先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并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导师,指导中青年教师,定期对中青年教师指导学习、听课、辅导、准备与指导学生实验、参加课题研究、实验室建设、学生职业资格培训或技能大赛等工作,进行实习、实训、课程建设、学术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根据企业生产需求与实际开发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钢结构等多个实际工程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按照完成项目的识图、施工、施工图预算、投标书的编制等工作任务来组织各门课程的教学。把学习内容按工作过程的程序安排以工作任务的方式设计,符合学生学习与工作实际,采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练习的方法,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工作的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实现工学结合,使学生在完成多个项目、多个任务的过程中重复工作过程,掌握知识的应用要领和方法,提高技能。另外,在多个不同项目、不同任务的横向比较学习中,掌握多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复杂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训练场所。首先,我们遵循“生产性”的原则,在校内建立建筑施工生产、工程造价软件应用等仿真模拟实训室,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的“学”与“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尽可能和生产实际相一致,模拟完成实训项目。其次,我们依托行业并利用所在区域的优势,与国家部属、省级和市级及地方私营的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公司和造价咨询公司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最后一学期在实践教学基地的真实工作场景中完成岗位技能的训练,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职业操守的规范,从而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的有机结合。
“4+0.5+0.5+1”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学习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展现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的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了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产学研结合的高职办学之路。
该模式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应用已渐成熟,我们所培养的造价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在每年的造价员执业资格考试中过关率达85%以上,居全省首位,多次参加省和全国的图形算量及计价软件应用大赛并荣获第一名,毕业的学生深受企业的肯定和赞誉,学生一次就业率达96.6%,专业招生人生逐年上升,且出现校内争向该专业转的涌堵现象。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项目导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校企合作办学,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根本举措,同时又是整合社会资源,改善办学条件的有效方式,有利于专业共建、课程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建、技术研究、开发、推广、服务等方面的建设,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真正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形成“招生、培养、就业”三者的良性循环与互动,专业才可得以持续快速发展。
[1]李清奇.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2(17).
[2]张宜松.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职业技术教育,2010(5).
[3]刘志彤,孙咏梅.工程造价专业创新型技能实训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2).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s].
[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