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娇
【精彩段落】
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儿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林清玄《桃花心木》
【文章导读】
林清玄是中国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文笔恬淡清新,常表现出醇厚、隽永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在《桃花心木》这篇文章里,作者写的是平平常常的种树故事,他借种桃花心木树苗人的种树之道比喻育人之理,揭示出其中蕴含的哲理,给人以无尽的启迪。
【精读感悟】
这篇文章不是很长,大概也就一千多字,短小精悍(hàn)的篇幅,言简意赅的文字,用桃花心木这种树的生长过程设喻,在叙述时层层设疑,引人遐思,形象生动地阐述了人生哲理。无论育树还是育人,要想成才,重在得法,好的方法才是成才的关键。
逐层设疑,留有悬念。作者开门见山,先写乡下老屋旁的大片空地,被人租种桃花心木树苗,树苗尚小;然后,作者抓住桃花心木的特点进行介绍:“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不免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桃花心木树苗是什么样的?这么“优美”、“高大”的树又是怎么长成的呢?于是,自然引出桃花心木树苗和种树人。一个“高大”的人种树, “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不同的是,这是旱地,不是水田。” 再写作者观察种树人种树的两个奇怪现象:一是“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没有规律,“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这句话为后文作者探明原因作了铺垫(diàn)。第二个奇怪之处:他居然有空喝茶,也不去照管树苗。读到这儿我们不仅要问: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样悠哉也能种出优美高大的树?而且他似乎能未卜先知,“桃花心木有时就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读到此,我们也会发出作者那样的疑问,“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这就使种树人的举动时时牵着读者的心。这正是作者写法的高明之处,这样才令读者读得兴味盎然。最后,写作者与种树人的谈论。才知道如果有规律地浇水,树会慢慢地长得柔弱不堪,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成活率才高,也会很强壮。作者在描写和叙述中转承自然流畅,由作者设置的层层疑问最后引出种树人的一番话,使作者受到启示,感悟到人生的道理。
借树喻人,内涵深刻。种树人的话,使作者受到感动,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道理,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文章中心突出,内容含蓄,寓意深刻。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首尾呼应,完整自然。作者感悟到“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觉知;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这“不确定”,照应上文中种树人管理树苗的不定时,也让我们明白这里的“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由事而理,水到渠成,自然顺理成章。 还有作者在结尾说道,桃花心木已经长到屋顶高了,“优雅而自在,宣告着自主的生命。”呼应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高大”“优美”,又点明这些树已学会如何生存,它们不依赖,不脆弱,已能独立自主,努力成材。【作者简介】
林清玄,著名作家,散文家。笔名秦情、林漓等。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高雄,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他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之后一发不可收,走上了文学之路,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代表作品有《清净之莲》、《桃花心木》、《生命的化妆》等。有人说:“林清玄是台湾当代重要的新生代散文家,他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显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其散文也呈现出质朴、清新、真纯的特点,悲悯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内核,悲悯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清真成为其散文重要的美学风格。”
【互动思考】
请你尝试从生活中找寻平常一物,借此感悟蕴藏其中的生活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