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鹏飞
钱名山(1875年-1944年)名振锃、字梦鲸、号谪星,后更名为名山,并以号行,常州阳湖人。他一生生活在清末、民国这内忧外患的动荡时代。
名山先生16岁中秀才,19岁中举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29岁时成进士。当时,正是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失败,“八国联军”进犯北京,《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他激于义奋,以“刑部主事”的冷官,上书言事,可根本不被重视。次年因“丁父忧”回乡,到宣统元年(1909年),他服阕入都,又慷慨上书都察院,批评时政,仍未被录用,于是他愤而挂冠,退隐回乡,从此课徒耕砚于寄园,开始了30余年的隐士生活。辛亥革命后,他绝意仕途,束发作道家装,以读书、教书、著书、刊书为务,造就了很多人才,常州学风也为之一振。据郑重《从寄园到壮暮堂》一书中载,名山先生自幼颖慧过人,10岁即能诗,18岁即刊印《快雪轩诗》,一生著述很勤,有著作多种,如《名山集》一至九集、《名山文约》《名山诗集》四卷、《良心书》《课徒草》《文省》等。但是,他自己重视的是诗,从气质、天赋来看,凡事敏感而易动情,他的诗句“我生多所感,长年苦心神”“百年何日可无情”中,可证明这一点,这也是诗人、书家必备的气质。除诗之外,他作词喜欢欧阳修、苏轼的风格,清新豪放,不事雕琢,反对屈意就律。于文章,他反对绮靡绣合,雕章缛采的《昭明文选》,又排斥曾国藩的阴阳刚柔四象之说,最欣赏“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观点,认为“好文章在天地之间,无所谓派别”。在学术上,能包容不同观点,纳吸百川。因而,他的文章既不是桐城,也不是阳湖,有他自己的风格,他的两句诗“直须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说明了他的治学方针。
对于诗,名山先生有独到的见解,他给其学生、著名画家郑曼青的信中写道:“诗要有理有意有味,如作长句,并要有声有色。理之一字,近于迂腐,然性理情理文理,同为一理,一诗一句,莫不有理,不得以为迂腐也。诗忌苟作,无理无意无味,切勿下笔。待其不得已而为之,其诗始高。凡我胸中有不得已,见天下事情不能已于言者,皆好诗料也,切勿错过。”他写诗虽然宗李白、杜甫,而他能吸收其长处,避其短处,认为“论意义,当然是杜胜于李,论风格,李有并剪哀梨之快”;“少陵少见天籁,太白不善人工,长处在此,短处亦在此”。可见他对诗的独特见解。
名山先生的五言古诗多为感思之作。每与现实相联,叙事感怀,抒发心中之郁怀。如他的《狂泉》诗:
狂泉泛孔道,行止自彷徨。
每感造物意,长唏视彼苍。
腐儒无所能,把卷是其常。
唯道积经藉,遍地居山庄。
但可供诵读,何厌岁时长。
君看瓦间雀,尚有过冬粮。
由狂泉而引出诗人的感叹,言短意长,寓意深刻,体现出他的忧国忧民之心。
名山先生的七言古诗,也很多特色。尤其是他的早年之作《烟禁急》最为生动:
雅烟祸国几百年,中兴天子首禁烟。
月复月,年复年。官吏怠,烟禁宽。
九洲四海烟漫漫,家家户户保平安。
年复年,月复月,号全新,烟禁急。
上司行文雪片来,县官半狂星驰出。
万家闭户斗横天,衔枚疾走马不鞭。
远郊灯户出不意,缚来只当猪羊牵。
振民风,去民害,罪当惩,法无贷。
来何必神去时快,如此官,考当最。
五夜回衙叹苦辛,小姬榻上高袋待。
诗中将朝廷下达禁烟令后,官吏们禁烟的情形描绘着生动有趣,尤其是半夜查禁烟行动结束后,县官回衙,又躺在榻上抽烟了,可谓是名山先生针砭时弊的代表作。
在名山先生的诗集中,最多的是他的七言绝句和律诗,关注民生,能在平淡中见深沉,如他写的两绝句:
淫雨连年苦下民,归家一事亦伤神。
一官贫废无长策,愁对湖乡乞食人!
再如他在日寇侵华后,他发出了书生无奈的哀叹:
万古神州运告终,长城战血满山红。
庸人已分庸人死,落暮溪头放水虫。
除了许多感怀时事之作,名山先生亦有许多可爱清新之作,如他的《纪事》:
偶发仁心一放生,满船螺蚌白波倾。
斜阳短柳塘河岸,渔竖牵衣亦有情。
如他的《清明杂句》,是一首思念之作:
春寒二月转凄凄,红杏花诗付雪泥。
早起开门见新燕,夜来把卷又鸣鸡。
席间问字常怜女,梦里迁家尚有妻。
犹拟西行攀太华,何堪扶杖上天梯。
在名山先生的诗文中,有许多是论诗、论文之作,表达了他的文学观,发人深省。如《论文》:
谢家池塘春草生,李白芙蓉出水清。
惟有山阴知此意,文章原本是天成。
再如他的《读楚辞》:
远游精义抵黄庭,中夜存神道可成。
至竟汩罗江上死,三闾应悔学长生。
可以说,名山先生的诗也奠定了他作为江南大儒的地位。
近人王国维说:“大家之作也,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实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是者,所知者深也。”所以,名山先生的诗,正合王国维所言。而他的书法,亦与其诗一脉相通。
名山先生的书法启蒙,是受科举制度的影响,初学欧阳询,能写一手工整的小楷,继学颜真卿、苏轼,得雄深雅健之貌,又喜爱王羲之《兰亭序》,取其神韵而弃其形貌,复取倪元璐的奇崛之势,他早年的书法是以帖学为基础的,这也是当时人士必走的路子。清代后期,由于阮元的倡导,包世臣《艺舟双楫》的鼓吹,到康有为《广艺舟双揖》的大声疾呼,将社会变革和艺术创作一体观,推崇“变法变体”,尊碑卑帖,潜孕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气势。随着清政府在光绪末年废除了科举制度后,书法不再成为士人进化的“敲门砖”,这就大大解脱了书法的桎梏。这政治变革和书法变革的洪流,无不影响着名山先生这位忧国忧民之士,于是他致力于汉隶和北碑。尤其是他隐退后,遍学汉晋北魏石刻名迹,博采兼宗,自出己意,书风亦一大变,遂成一家之面目。
细读名山先生的书法作品,他最具特色的是用笔似铁画银钩,有干钧之力,顿挫分明,奋捷快进。他称自己的书法是“快抢击玻璃,洞穿而玻璃不破”,从他的用笔特点来看,比喻非常确切,其行笔的动势、点画的扫刷,给人以崛强痛快的感觉。他的结体脱胎于颜、苏和倪元璐,有着宽绰、古雅的体态,而其中更多的是北魏碑中古朴苍茂的风神。平中寓奇,雅中含朴——这是他立足于帖,而致力于碑,辛勤耕耘的结果!因而他的书法是既有传统的帖学意味,又有新兴的碑学气息,以及兼容的气度。
名山先生书法的独特风貌,亦与他执笔、用笔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不喜欢用长锋羊亳,认为这种笔大抵单薄细长、濡墨便似污烂棉条,软滞拖沓,难使转纵横,力透纸背,而喜用短锋粗实之亳,这是他的偏见,也是他的特点。他执笔掌腕着纸,不悬不驻,腕随笔驶,书写时击桌蹲足,使之全身之力贯注于亳端,自谓“钱家法”。他反对陧慢吞吞地做作写字,据他的学生虞逸夫先生引录他的话说:“每见俗士作书,既怕笔痛,复恐纸癢,轻弱慢移,如捉虫蚁,如玩杂技,以此术共奇巧,无非自欺。此等书迹,亦不偃卧纸上,画如土梗,字如伏尸,生机都尽,遑论气韵,龙跳虎脱之势,何自而出。似此只是做字,非作书也”。由此可见他用笔没有忸怩作态,不故弄玄虚,喜欢痛快淋漓,风墙阵马,使人看了他的书法,觉得是堂堂之阵,赫赫之旗。可见他的书法能吸收碑与帖的长处,而避其短处,不像康有为那样全面地否定帖,也不像汪洵那样虽学碑,而被帖法所囿。在钱名山的笔下,有着碑的朴拙天趣,而无粗俗刻画习气;有着帖的舒卷痛快,而无迂腐恬美之态,纯粹是我抒我情,我行我素。康有为对其书大加赞叹,并说:“除我之外,当世更无与此公匹敌”。据郑逸梅先生介绍:于右任与名山老人的二女婿程沧波谈艺,谓“名山老先生书法比我好”;朱屺赡自述“其画艺之成,曾受名山先生之启发”;张大干喜仿他的字,从大干的书法中可看出痕迹;徐悲鸿曾致书钱名山的大女婿谢玉岑,托彼搜集名山的写体,“但求精品,不嫌其多”。从这些事例中可看出同道对其书艺的推崇。名山先生与李瑞清同为癸巳举人,与曾熙同为癸卯进士,又与他们同庚,其书法亦足以与他们比肩的。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受着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很明显而深刻的。从书写的内容、书写行为的发生,到书法艺术效果的肯定,无不渗透着浓郁的传统文化芳香。名山先生的书法,处处散发着这种气息。读他的书法,有着动人的书卷气,有着诗人的激奋之情。他使碑意这个金石气为主要内含的书风中散发出浓郁的书卷气,这都得力于他的学问修养而进行的艺术创造。他“这种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蕴深厚的书艺创作,具有高层次的审美价值,若非书艺修养炉火纯青,难以达到如此境地”——这是何应辉在《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对其书法的评论。
名山先生书法的高深,还体现在他的文字内容上,有些是诗评、有些格言、有些是直抒胸臆的诗作、有些是游记、有些是纪事、十分丰富。笔者见到一立轴,内容是:
太白游洞庭诗云:“剗却君山路,平铺湘水流”,
又云:“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写出是君山”,
幸未剗却。
看了让人捧腹。有一书法对联云:
白日惯忙五斗饭,黄昏犹答九州书。
这是他艰苦生活的写照。
名山先生的书法在江南一带是极负盛名,不论农村,还是城市,只要一提起他,有口皆碑,影响至今不衰。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虽毕生清贫,却乐于助人,充满着仁爱之心,突出地表现在他多次赈灾的行动上。据谢钿的《仁者的爱人,诗人的情怀》一文介绍,他为赈灾,写字义卖筹款,在公园内从早到晚不停地写,竟使腕底渗出血来,学生朱铉急忙买胶布给贴上,一日之中竟磨破胶布三张。每次赈灾,都尽心尽力尽财,以至家无长物,由此深受百姓的爱戴。然而,他还警戒自己“路旁冻死犹留骨,莫上高楼对酒樽”,高士情怀可见一斑。
名山先生回乡归隐后,杜门谢客,辛植杏坛,既不与亡清遗老周旋,亦不共时贵通音问,而喜与田夫野老披径共往还,相忘于草泽之中,亲狎无间。溥仪在东北成立伪满洲国时,曾给他来信,要他出山上任,但他不予理睬。汪精卫一度想网罗这位耆宿,两度派人访谒,都遭毅然拒绝,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民族节气。1938年,他的寄园书塾被战火焚毁,于颠沛流离中被在上海任教的长子钱小山接至沪上桃源村居住,直到1944年病逝。在上海即别署“海上羞客”,所作诗文日“羞语”,所写书法为“羞书”,以不能奋身杀敌报国,而避居夷场为可羞可耻,体现了他一介书生之心。
名山先生已逝世70周年了,他的诗文、他的书法、他的品格以及他的爱国忧民的精神一直为后人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