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娟
这是一则传奇的报恩故事。
让我们感慨的,既是贫富无常,更是情义无价。
25年前,落魄街头的小弟“阿云”接受了大哥张爱民1000元的雪中送炭,日后发达,成了欧洲华人商会副会长。
他苦苦寻找大哥,欲报当年大恩,却杳无音讯。
25年后他终于找到了张爱民,已买断工龄下岗的大哥却断然拒绝了小弟的赠房赠车……
徐州电力宾馆,张爱民和孙胜荣时隔25后终于重逢。张爱民在宾馆大厅,一眼认出了楼梯上走下来的孙胜荣,他的小兄弟还是那么瘦弱。
两人见面紧紧相拥,孙胜荣流着泪说:“我还想着大哥,终于找到了。”25年前他流落街头,饭都吃不上,是张爱民伸出援助之手。如今他事业有成,费尽周折终于再见大哥。
孙胜荣穿着衬衫、西装长裤,那天很热,他已经换了三件衬衫。他记得,从前张爱民就爱这么穿,还常教导他:“衣服再破,也要干净得体。”
理发店初识阿云
事实上,这次重逢前,张爱民一直记不清孙胜荣全名。在他25年的记忆中,只有一个叫“阿云”的小兄弟。
1987年张爱民24岁,家在徐州永安广场附近,常去新吴庄理发店,剪头8毛。冬天屋内只有一个小火炉,员工的手冻得像“癞蛤蟆”。
理发店老板来自浙江青田县,和张爱民很熟。有天老板把孙胜荣拉到跟前说:“这是我弟弟阿民,他给你洗头。”张爱民打量着14岁的阿民,矮小瘦弱,眼睛比他还小。
青田都是山,没粮食,又逢改革开放头几年,人人都想出去闯。孙胜荣家8个孩子,他是老幺,小学毕业就踏入社会。因为长得像女孩子,加上口音差异,大家习惯喊他“阿云”。
不理发,张爱民也喜欢去店里坐坐。出差有20元补助费,回来了店里洗个头,喊几个朋友饭馆撮一顿,经常带着孙胜荣。两人差10岁,却很能聊得来。在张爱民眼中,孙胜荣个性很强,有时脾气不太好,做事太过认真执着。
半年后,孙胜荣决定离开,独自去温州打工。临行前,专门找张爱民告别,只说赚不到钱,要出去闯闯。
我挣90给你1000
巧的是,一年后张爱民去温州出差,竟在步行街看到了孙胜荣。
他喊了声“阿云”,孙胜荣愣住了,在这个地方竟然有人能喊我阿云?张爱民也感慨,他们注定有缘,才会在茫茫人海中相遇。
聊天中张爱民得知,孙胜荣打工并不顺利,饥一顿饱一顿。有理发的手艺,却没本钱。张爱民心疼这个15岁的小伙子,许下承诺:“你来徐州吧,我给你投钱。”走时匆匆给他留了单位电话。
几天后孙胜荣带着几件衣物,出现在张爱民面前。
张爱民是阀门厂一名业务员,月工资90元。他当即拿出1000元,在徐州老东门附近租了间20多平米的门面房,买涂料亲自刷墙,置办理发店所需的沙发和工具。孙胜荣忙的时候连饭都吃不上,张爱民利用放工时间,从厂里食堂打包饭菜,送到店里去。
在徐州打工、开店的经历,狠狠地磨炼了孙胜荣的性格,他学会了为人处世。现在回想起来,他说:“没有在徐州这两年,就没有我在西班牙的今天。”
两年后青田县征兵,家里人安排孙胜荣入伍参军,不久两人便失去了联系。退伍后,孙胜荣起初在浙江打工,再远赴西班牙。在餐厅端过盘子,当街头小贩。最困难的时候,连孩子奶粉钱也掏不起。
慢慢进入商品经营行业,广积人脉,经过漫长的努力,孙胜荣终于有了自己的事业,成为欧洲华人商会副会长。
排除了140多个张爱民后意外相逢
孙胜荣一直惦记大哥张爱民,他曾两次来徐州找人。但因张爱民多次搬家,已无音讯。
2012年7月,孙胜荣第三次来到徐州,挨家挨户问,仍无果。万般无奈下,他求助云龙湖派出所,从户籍数据库中调出140多个50岁左右的“张爱民”。仔细辨认后终于确定了一个最相似的,没想到张爱民早已不住在这里。
孙胜荣本已决定放弃,派出所所长王腾碧,无意间在备案中发现一个酒后闹事的报警电话,报警人是张爱民。他试着拨打这个电话,无人接听。
也许就要这样错过,王腾碧第二天早晨再次拨打,终于接通。王腾碧问:“你在徐州是否资助过一个小伙子?”
“你是说阿云吗?”
“可找到你了!就是你。世界上只有一个张爱民知道‘阿云这个名字。”
2012年7月21日,两人终于相见。那时张爱民49岁,从徐州一家机械厂买断工龄下岗,此后和朋友在市区经营一个小门市部。孙胜荣提出赠两套房产时,他拒绝了。孙胜荣又提出给大哥开个酒庄,利用他在西班牙的业务通道,主营红酒和橄榄油,他负责投资,张爱民作为董事长负责经营。
“情谊上过不去,我同意了和他一起打拼。”张爱民说。
此后,孙胜荣每个月都从西班牙飞回来一两趟。春节、中秋节两家合着过,孙胜荣说:“徐州是我的第二个家。他就是我一辈子的大哥。”
“累死了。”虽然生意不错,张爱民还是费了些精力学习管理。“不指望挣钱,唯独不能辜负兄弟的信任。”
(摘自《北京青年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