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春凤 王苹 耿玉菊 孙丽 霸桂芳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作为农民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数量也在迅速扩大,据预测,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将达1亿人以上。近年来,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在我国引起广泛重视。西南大学秦启文教授主持立项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转型研究——走出‘卷入式负博弈困境”,就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排斥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通过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以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有益设想。浙江财经学院鲍海君副教授主持立项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及政策支持系统研究”,提出了政府应为失地农民提供均等化的教育服务,设立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解决失地农民培训经费问题,促进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服务真正得到落实,并在失地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模式方面进行了探索。怎样才能引导失地农民掌握一定的技能,顺利找到新的非农就业岗位,与其他市民一道同等享受城市化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成果, 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途径,有效提高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能力,这既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又是困扰各地政府的重要问题。
农民土地被征用后,就不可能再以种地为职业,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由于大多数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较低,在土地以外的其他工作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失地农民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果解决不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们安居乐业, 不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和协调性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因此,寻求有效提高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途径和对策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此外,从现有学术成果来看,学者们研究失地农民再就业影响因素的多,研究缓解失地农民就业压力宏观对策的多,而研究提升失地农民再就业能力具体落实方法的少,研究失地农民就业能力高效培训模式的少。对失业农民进行高效的网络化教育培训,可以让失地农民学得一技之长,为提高他们的再就业能力提供保障。
明确体制下失地农民的现有利益和长期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的根本原因,确认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应该从制度设计上确保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权益外,目前工作的重点应在于健全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培训机制。因此,构建多层次、多纬度的教育培训网络,改变现有单一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促进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网络化,能够有效强化培训效果。网络化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包括:
1.培训机构的网络化。建立政府培训机构、私人培训机构和非营利培训机构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培训网络,充分挖掘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和相关政府机构优越的师资、培训场所资源潜力,发挥私人培训机构培训实用性强的优势,从国家政策上给予优惠吸引、鼓励企业和非营利培训机构参与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培训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通过建立多种培训机构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培训网络,有效解决失地农民培训方面“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相互交织的问题。
2.培训模式的网络化。一是社区培训模式:可依托社区教育网络开展失地农民办学、联结、咨询和教学业务指导,并通过整合乡镇资源,在乡镇建成失地农民培训基地,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培训。二是订单培训模式:企业及时向政府提供岗位信息,政府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培训质量。委培培训机构根据企业就业岗位需求,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训合格的农民学员。三是远程培训模式:利用各级农村远教办、农广校深入基层的优势,利用全国远程教育卫星专用频道、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和各省市地区的农村远程教育网络的教学资源,组织失地农民进行个性化学习培训。
3.培训内容的网络化。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补偿性培训等构成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内容的网络化,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持续发展能力,消除失地农民“文化上的欠缺”,为他们职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奠定基础,从而保障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以便融入主流社会。
4.培训技术的网络化。失地农民的网络化培训体系可综合应用微型移动学习模式,教育虚拟社区,或将混成学习应用于失地农民培训,利用现代化培训技术实现失地农民优质教育培训资源的共享及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和学习活动的自主化,强化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效果。
构建失地农民网络化培训体系,实现培训机构的网络化、培训模式的网络化、培训内容的网络化、培训技术的网络化,将微型移动学习模式、教育虚拟社区、混成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应用于失地农民网络化培训体系,改善当前收效甚微的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发展能力,为他们的转移就业奠定基础,从而保障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失地农民综合能力的提高和转岗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的安居乐业,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和协调性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通过将研究成果以系列论文的形式进行发表,可以为政府有效解决失地农民转移就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楼培敏.中国城市化:农民、土地与城市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陈贵杨,春桃.中国农民调查[M].人民出版社,2006.
[3 ]陈传锋等著.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心理与市民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 ]鲍海君.政策供给与制度安排:征地管制变迁的田野调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5 ]鲍海君,黎默耘,俞红燕.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网络化失地农民教育培训[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 .
[6 ]李文星等.城乡统筹中失地青年农民培训及就业的困境及对策——对西部某大城市周边六个乡镇的实证研究.生产力研究,2007,(10).
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农村建设视阈下失地农民网络化培训模式与管理创新研究》,课题编号:HB12SH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