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乙青
摘 要: 片断训练是小学中年级作文的训练重点,加强中年级片断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导趣、导读、导看、导写等一系列指导,让学生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写段能力。
关键词: 中年级作文 从“导”入手 片断训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要体现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的原则。因此,我认为在中年级训练过程中,教师要从“导”入手,教师的“导”应该成为教学片断中的一条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学中有导,以导促学,以导促写。
一、导趣
导趣指片断训练中,教师努力诱导兴趣,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习作欲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因而,教师在片断训练中,首先要努力诱导,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诱导习作兴趣的方法很多,可以在刚上课时,精心设计生动的导语或有趣的故事,激发习作欲望;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作文教学巧妙寓于饶有趣味的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调动习作积极性。
如指导学生围绕“上课铃响后……”写一个片断,我是这样诱导的:上课铃一响,我就带着笑容走进教室,放下讲义夹开心地说:“今天老师包饺子吃,很高兴。饺子刚起锅,热腾腾、香喷喷的。我连忙夹起一个,咬了一口,啊!味道好极啦!我吞到喉头,停下来细细品味,接着,我把它吞到喉咙中,再停下来品味,最后,我才把这口饺子吞到肚子中。”说到这,全班同学都大笑起来。我忙问笑什么,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您骗人吧?饺子咬到口中停下来有可能,可吞到喉头不往下咽,会哽住的,到喉咙中停下来,就更不可能了,要是停下来就麻烦了。”同学们又一次笑起来,我顺水推舟:“对,老师确实不可能这样做,但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却是这样写的。”说着,我出示一段话:“橘子又大又红,我剥了一个,掰下一片,放到口中,一咬,味道很甜,真好吃。”我引导学生读、改、再读,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明白标点符号的重要性,要认真使用。这时,我出示作文题,请学生围绕“上课铃响后……”写一段话。同学们兴趣很浓,很快写起了刚才的一幕情景。
二、导读
导读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渗透习作方法,帮学生解决“有米难炊”的问题。课文实际是给学生借鉴的最好范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教师在片断训练过程中,要加强阅读课文内容的指导,教给习作方法。
1.品味佳句,学习写法。如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教学“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这一句,首先引导学生比较“夏天,树木长得非常茂密”与文中原句有什么不同?哪句写得好?为什么?接着指导感情朗读,使学生体会到这两句意思一样,但文中原句用“葱葱茏茏”、“密密层层”、“封得”、“挡住”、“遮住”这些生动的词语具体写出了树木的茂盛。最后练习仿说。如“花儿开得很漂亮”、“天上的星星真多”等,引导学生把句子说具体,使学生掌握这一类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2.欣赏片断,领会写法。教学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片断,使学生从中吸取精华,领会写法。如欣赏《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杨梅树的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哪些词语用得十分准确?作者用什么方法把它写具体的?使学生充分感受春天杨梅树充满生机的景象。接着,欣赏这个片断的配乐朗读,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然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练习仿说,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说一说其他树的美。结果发现不少学生说得很好,有一个学生这样形容柳树:“春姑娘悄悄地来了,柳树上长满了嫩绿的新叶,像谁的巧手剪出来似的。下小雨啦!柳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乳汁。微风吹来,柳条儿轻轻摇动,似乎在欢迎春天的到来。”这样通过分析、欣赏、朗读、仿说,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这一段内容,感受到写得好,好在哪儿,而且领会了作者如何根据这一段的主要意思,用各种不同方法把它写具体。
三、导看
这里的“导看”指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积累写作素材,解决“无米之炊”的困扰。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固然掌握了不少习作方法,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就能写好作文。片断训练中,每每布置一道作文题后,不少学生搜肠刮肚、苦思冥想,还是叹气:“写什么呢?没东西写啊!”其实小学生的生活是极丰富的,他们周围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由于他们往往不善观察生活,不善从生活中收集作文素材,一到作文就无从下手。那么如何引导中年级学生观察呢?朱自清先生很形象地说:“拆开来看,拆穿来看。”
1.“拆开来看”。就是把整体的东西进行分析,一部分一部分地“看”。例如带学生春游去“看”学校背后的猴王山,先引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山的形状、颜色、周围的花草树木等。再引导学生从山脚、山顶、山左面、山右面等不同方位观察。这样把事物“拆开来看”,有利于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学会观察方法。
2.“拆穿来看”。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看”。生活中,许多现象都不是简单的,而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记得有一次,我去上课时刚走进教室,一个学生马上向我报告:“小玉流泪了。”我看了小玉一眼,果真看见她眼圈红红的。此时,我挺高兴的,因为小玉确实流泪了,但如果不仔细观察,是不容易发现的,这说明学生已能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了。我并不急于问小玉流泪的原因,而是引导学生猜一猜小玉为什么流泪。同学们都认为她遇到了不开心的事,可事实是:上节课发数学考卷,一向成绩很差的她,这段时间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进步很大,得了83分,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她太高兴了,才流泪了。学生弄明白了小玉流泪的原因后,我借机肯定了他们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并告诉他们:事情是复杂的,如“流泪”的原因很多,伤心会流泪,激动会流泪,自豪会流泪,同学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通过这样“拆穿来看”,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人物行为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完全看清事物。
四、导写
片断练笔是中年级学生习作的重要形式。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作文材料,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后,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写作。对于小学生来说,“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无论写人、写景、写事,都必须写得清楚明白,让人读懂,既要注意词句的动用,又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既要写得有条有理,又要写得有中心。所以,教师要用心指导学生写好片断。写段指导要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方法。例如,有一习作,要求观察一个人写片断。指导学生写这一片断时,我采用如下方法:
一是扶着走。充分引导学生观察,教给学生方法,使他们掌握这一片断的写法。首先引导观察,让学生观察我,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我的长相、穿着等。接着引导学生抓住我穿着和长相的各部分特点,分别用准确的语言形容出来,把用得较好、较准确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用黑板上的词语说一段话。最后让学生把这段话写下来。这样,通过指导观察——引导准确运用词句——引导说——指导写,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写片断,既帮助学生掌握了写人的方法,又使学生懂得了怎样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二是放开手,就是让学生自由写段。学生通过老师“扶着走”,已经掌握了观察人、写人的方法,还懂得了怎样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在此基础上,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由习作。我让学生观察同班同学,围绕“我的同学”当堂独立练习写片断。当然,放开手并不是撒手不管,学生练笔时,老师要巡视指导。一方面,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通过巡视指导,可督促学生聚精会神地写作,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另一方面,学生写作时,反馈能力相对减弱,通过巡视指导,既可掌握学生写作过程,又可发现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并及时予以纠正。
总之,在中年级片断训练中,教师要以“导”为主线,弄清“导”的内容,掌握“导”的方法,把握“导”的时机,通过导趣、导读、导看、导写一系列指导,让学生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写断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崔建娟.小学中年级的片断训练[J].小学学术研究版,2009(02).
[3]蓝继华.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心得[J].黑河教育,2011(04).
[4]左维芳.三年级作文片断训练方法[J].小学教学研究,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