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塑料行业经济升级需突破八大瓶颈

2014-11-17 02:50文/于
资源再生 2014年1期
关键词:废旧塑料废塑料企业

文/于 泽 董 英

打造中国废塑料经济升级版是国家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趋势,针对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提出的重要经济方略是当前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将要采取的必要手段。但经过三十余年的努力,目前打造中国废塑料行业经济升级版主要面临八大瓶颈。

一是公众审视角度瓶颈

一个错误的称谓可能会迷失中国资源战略选择的方向。

目前国内各部委对所谓的“洋垃圾”使用的名词不同,环保部门称之为“固体废物”,住建部门称之为“垃圾”,发改委在循环经济相关文件中使用“废弃物”一词,海关则是按具体货物名称,没有统称。

在循环经济学家眼中,“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进口再生资源的加工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资源短缺的矛盾,既节约了自然资源和能源,也大大减少了使用矿石冶炼金属所产生的环境污染。业内专家将其概括为“两个保护,三个效应”:保护社会资源,保护社会环境;经济效应、环境效应、循环效应。该产业已经被联合国列为21世纪的绿色产业之一。

长期以来,人们对废物回收利用始终存在着认知上的误区,乃至将“洋资源”看作“洋垃圾”。造成这种认知误区的主要原因还是出自行业本身。

我国一些废料回收企业的战略是搞“游击队”,使原本应该正常进行的物资回收渠道变成“洋垃圾”走私的暗道。资源再生往往和“地下加工”等扰乱经济秩序的现象相关联。同时由于政策滞后,废旧资源再生产业缺少必要的立法规范,特别是对因此产生的污染缺少相应的规范和强制性措施,也缺乏废物回收系统和废物无害化处置系统。在国内部分沿海地区,一些企业将废物丢弃在自然界里,或者通过焚烧分解回收有用物质。废物回收利用的无序化既造成资源的浪费,又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更有一些企业和个人借进口再生资源之机,进行夹带走私活动。部分企业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进口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污染废物。

目前,我国整个社会的垃圾分类意识很薄弱,对废塑料行业的整体认识单纯地停留在“捡破烂”和“收垃圾”的层面,没有认识到其对国家的巨大贡献。

改变公众视角,突破审视瓶颈,是废塑料行业经济升级的必由之路。

二是管控与实际结合的瓶颈

时至今日,政府管控与市场边界仍不够明确,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仍旧很严重。

越位是指政府在重要资源要素配置中的话语权过大,各级政府往往利用对资源的掌控力和影响力,在以GDP为核心的考核机制的驱动下,违背经济规律和现实需求,其实形成对行业前行与发展制约和障碍。

缺位是指在个性行业与特定领域,政府本该发挥积极作用,但却因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明显的消极影响。如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直接影响了企业或行业专业人士的长期规划思考,抑制了行业水平的提高,加剧了投资转移和政策的依赖。

错位是指在某些行业或领域,政府直接参与技术或标准的制定,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导致政策有失专业性和现实性。以固体废料进口条例为例,政府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审核者,政府权力过于集中,且缺乏必要的监督与制衡,往往导致盲目决策和权力寻租等现象。

以固体废弃物(以下简称“固废”)与流动商贩为例,据抽样调研数据显示,今年80%固废厂家经历过或正在经历严查整顿,60%以上三四线城市流动摊贩面临洗牌,而50%~70%被调查人群反映目前整顿模式粗暴,一刀切现象普遍,存在就业、群体事件等社会问题隐患。仍以慈溪市场为例,据了解,近期市场整顿风头正起,特警、巡逻车举目可见,严查废塑料进出与场内加工;拆机器断电基本处于常态;厂家关停设备观望心态显著。

除对企业整顿外,对废塑料进口批文的审核也日趋严格,全国仅有1400~1700家,即不足10%的厂家具有进口资质的现状,进口门槛显著提高;此外,因海关严查滞港现象常见,滞箱费等通关费用增长的同时,验货掏箱带来的货物损失也是惊人,加之货物进港之后牵扯倒箱损失更是令业者不堪重负,部分甚至产生弃货行为,其损失可想而知。

政府部门严查严打污染环境企业是应该的,但是直接“清零”,却有些不太现实。废塑料厂家涉及的是几万人的就业和生计问题,政府在实施管控时,是否应合理考虑人们的生存问题?不仅如此,在市场整顿弱化供货的同时,令本地诸多借再生料发家的下游企业采购受阻:因外出采购成本过高,令本就稀薄的利润空间再次压缩是当地下游厂家所不愿见到的,而制品销路不畅,采购成本高企的现状,令诸多下游厂家对后市甚是担忧,停产或按单间歇式开工成为诸多下游厂家的选择。

废塑料行业转型的长路漫漫,国家管控确实没错,但必须要与实际接轨,引导企业该如何发展,而不是直接“灭掉”。

政策导向宜“疏”忌“堵”,将政府管控与行业实际相结合,是废塑料行业经济升级的政策基础。

三是行业自律有序的瓶颈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由于进入的门槛极低,当地废塑料经营户的数量可用“多如牛毛”来形容,废塑料加工业规模庞大、数量众多,年度交易额曾一度高达上百亿元。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管理和政策引导不到位,当地废塑料再利用产业虽然规模越做越大,从业人数越来越多,但整体水平却没有随之等比上升,对一些企业来说,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的面貌一直没能改变,而且因废料造粒以及焚烧废缸脚料而造成的大气污染、随意排放加工废水及噪声扰民等诸多问题,一年比一年突出。

废塑料再生回收产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是基于当地旺盛的市场需求,这个行业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因此行业整治的目的并非的是打击这个产业,而是规范产业的发展,使产业在整治中得到提升。

企业利润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是三位一体的,不能独立地、片面地看待,企业效益是建立在确保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就我国废塑料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来看,无疑大多数规范、有序的企业更欢迎借“绿篱”行动,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达到规范行业、企业行为、净化行业运作环境和改善行业社会形象的目的。

公平的行业竞争环境需要每个企业都必须遵守“游戏规则”,有人打破“规则”,就要受到惩戒,由此才能维护行业的利益。行业的自律有序是废塑料行业经济升级的基本保障。

四是准入模式和标准的瓶颈

中国废塑料行业准入与退出机制的建立一直是个悬念,多年来,主管部委多次提出颁布《行业准入机制标准》行业协会和行业企业也在不断呼吁。就目前而言,行业产品标准既不细化,分类也不完善,准入和退出只靠固废管理条例某款规定是否违规来确定。这样,行业职业培训,职业教育都没有可靠的依据,行业技术的继续教育更无从谈起。所以,行业组织很难发挥其作用,企业制定发展规划更是茫然。

五是产业链分割的瓶颈

产业链包含了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思考,这四个维度需在相互对接中形成平衡,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中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2012年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及商务部联合制定《废塑料加工利用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规定要求,进口废塑料加工利用企业应当符合《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以及环境保护部关于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和废塑料环境保护管理的相关规定:禁止进口未经清洗的使用过的废塑料。禁止将进口的废塑料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进口许可证载明的加工利用企业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包括将进口废塑料委托给其他企业代为清洗。进口废塑料分拣或加工利用过程所产生的残余废塑料应当进行无害化利用或者处置;禁止将上述残余废塑料未经清洗处理直接出售。

相关规定表明,废塑料的分拣、破碎、造粒和改性等流程,必须要由一个具体的企业负责,其中任一环节的“倒卖”或者“转让”,均属于禁止行为。强行禁止“倒卖”或“转让”的目的,是防止某些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对废塑料进行加工从而污染环境,但这种一概而论的“禁止”,让部分企业蛟龙困滩,有种怀才不遇的感慨。

正所谓“闻道先后,术业专攻”。产业链是个整体,其中被分割成许多独立的个体,如果单由某个企业来完成整个产业链的工作,是否有些强人所难?利用市场的“无形之手”、辅以国家的政策法规来调控废塑料的产业链,可引导整个行业健康有序而无过多束缚的发展。产业链的有序分割,为废塑料行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六是行业组织正确与正常发挥作用的瓶颈

行业组织是行业基于共同的利益基础而建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行业组织的身份是成为行业成员利益的代言人和维护者,是行业成员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者和协调者。行业成员可以通过行业组织来实现其与政府之间博弈的组织化和理性化,从而有效地克服了行业成员因个人博弈所带来的弱势化和非理性的缺点。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政府机关改革的日益深入,行业协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行业协会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求。行业组织是政府和行业成员的“桥梁”,作为行业组织,本应在行业内担负起重要的作用,但实际上,行业组织存在着一系列发展的问题。

首先,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

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度与进程,特别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决定行业组织发育程度的重要参数。但是政府职能转变需要过程,职能转变往往涉及部门利益,导致行业组织应有的管理职能大部分仍被行政管理部门牢牢抓在手中,企业办事只能去找政府,使得行业组织作为一种民间中介组织而被架空,势力弱化,行业管控和行业组织出现严重的脱轨现象。

其次,是行业组织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资金、人才匮乏和能力不足。行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资金和人才”的瓶颈制约。没有足够的资金,行业协会既难以提供企业所需的各种服务、难以开展集体性的协调活动,也无法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其中,因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在人才方面,行业协会的专职人员较少,业内人员的专业素质性需要提升。

妨碍行业组织正常与正确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有:缺乏人才、缺乏资金和缺乏国家政策支持等。各方面因素导致行业组织没有正常和正确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包括职业技术培训、行业企业审定和行业发展报告失真等。

行业组织是枢纽,只有突破行业组织正确与正常发挥作用的瓶颈,才能保障行业和政府的正常对接。

中国废塑料协会在核心成员在拥有多年行业经验的基础上,异军突起给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期盼。

七是装备与技术创新的瓶颈

目前,我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塑料消费国,巨大的市场需求造成塑料原材料的巨大缺口。进一步加强废塑料回收,加工生产再生料,不仅可以填补国内大约25%塑料原料的缺口,而且能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以及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而对于废塑行业的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就是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废旧塑料再生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和资源浪费),无论是处理技术还是制造技术,只有掌握高科技技术的企业,才能具有足够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

近年来,中国废旧塑料机械设备市场已日益受到国外企业的关注,一方面,许多大型国际企业与中国废旧塑料机械企业不断加大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采用在中国设立办事处的方式来占据中国市场。国外企业纷纷登陆,虽然对中国废旧塑料机械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将会威胁和缩小国产废旧塑料机械市场的空间,这对国内废旧塑料机械生产企业和中国废旧塑料机械行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目前来说,中国废旧塑料机械同欧美发达国家的废旧塑料相比而言,技术水平仍是制约中国废旧塑料机械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废旧塑料企业,需要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不断地将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加工工作中,降低企业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增加企业效益,最终才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残酷的行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我国废塑料回收再利用经过近三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资源型环保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我国废塑料回收利用企业有两万多家,其中大中型企业不多,有几十个废塑料专业市场遍布在全国各地。2012年,我国废塑料产生量约3413万吨,再生利用量达到2487.8多万吨,占我国塑料消费量的30%左右,相当于节约原油4000多万吨,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生力军。

但是由于行业发展的速度过快,使我国废塑料行业规模小、设备简陋和技术落后的面貌一直没能改变,行业内的资源浪费问题严重,分类不细、技术过低和利用率低等问题层出不穷。由于中国技术机械企业缺少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许多机械只是将其他企业的内核套在自己企业的外包装上,缺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废塑行业加工企业和机械企业走进中国,国内的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多,因此,整个行业要积极应对挑战。再生废塑料行业走到今天,不难看到自身发展的艰难与需求。

装备与技术创新,是废塑料行业经济升级的物质基础。

八是更新理念与服从国家意志的瓶颈

理念的确立与坚守是企业成功的第一要着。是否拥有鲜明、正确、完整和独特的企业文化理念是判断企业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前,中国企业之所以负面事件不断、危机频发,以及金融寒冬中冷暖不一、命运迥异,其内在根源就是企业文化的缺失和扭曲。

就废塑料行业而言,目前,国内塑料再生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废塑料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部分是中小型个体企业,存在技术水平落后、回收渠道散乱和环保措施不完善等问题。有些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忽视环保,以廉价设备和廉价劳动力对废塑料进行简单的初级处理,因此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渣。虽然回收了资源,但是却污染了环境。

这与国家大力倡导的环保、民生等问题背道而驰,因此,更新理念和服从国家意志是废塑料行业经济升级的精神基础。

猜你喜欢
废旧塑料废塑料企业
Neste公司正研究在Porvoo炼油厂扩大液化废塑料的加工规模
企业
企业
企业
废塑料在钢铁行业的应用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废旧塑料利用率算法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专利名称:一种废旧塑料回收利用装置
名称:一种废旧塑料管材回收刨切设备
《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