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义山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成都 610068)
中国,作为诗的国度,诗、词、曲三大传统诗体,分别在唐、宋、元三朝达到各自的顶峰,国人一向以唐诗、宋词、元曲的辉煌成就而感到无比自豪。明清以降,骚人墨客,挥毫染翰,凡弄笔诗词者,不是摹唐,便是仿宋;而醉心曲之一体,亦罕有不以元曲为圭臬者。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对于传统文学体式的过度冲击,虽然传统诗体一时退出了诗坛霸主的地位,但是,这种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血液之中的诗歌体式,是绝不可能消亡的。一旦气候适宜,她们便会继续萌发,而且出人意外地抽出绿叶新枝。近些年来,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不仅传统的诗词创作一派生机勃郁,而且,曲的创作亦呈现出复兴气象。传统诗词的创作,其繁盛之势大家有目共睹,而曲体之复兴,领风气之先者,如山西、陕西、湖南、广西、安徽、贵州等省区,都相继成立了自己的创作和研究组织,因而,诗、词、曲三大诗体遂在上述省区中成联袂共兴之势。在传统诗体复兴的大背景下,一批年过花甲的老人在艺术的海洋中扬帆远航,不知疲倦地追逐着诗艺之美,其虔诚与执着,令当今的年青人感动。在这批艺海逐梦而值得称道的银发群体中,山西一批巾帼作家的成就,更成为一道绚烂的风景。解贞玲女士的诗词曲创作,便是这绚丽风景中的一朵奇葩。解贞玲,笔名皖文,别称清风斋主人,太原市人,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文化艺术家协会、中国当代文学学会、中国散曲研究会、山西省作家协会、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等10余个全国及地方性文学与学术团体的会员或理事,“是一位擅长书法,而又善文能诗,被人誉为多才多艺的才女”[1](卷首P19)。曾创作诗词曲赋千余首、散文百余篇,在国家和省市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诗文及书法作品五百余篇(幅),曾多次荣获全国诗、书大赛金奖、银奖,出版有《解贞玲诗书选粹》、《清风斋咏怀》等集。她的诗词曲创作,富于情,巧于思,工于句,与她美妙的书法艺术一起,装点着自己艺术的人生,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因而,借解贞玲女士的创作个案,探讨当下传统诗词创作的得失,应该是有意义的。
“诗缘情而绮靡”,作为抒情性最强的诗歌艺术,对于一般的诗人而言,情感的丰富,几乎是一种本能。但对于皖文女士而言,却非同一般而具有耐人寻味的奇妙之处。其奇在何处呢?只要一了解其学历和工作背景便知。皖文女士早年并非由学习中文出身,而是毕业于山西财经学院,其后工作任职,为高级会计师,但是,这位与数字打交道的女士,却出人意外地在诗词创作中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修养,这恐怕要使不少由中文科班出身的人为之汗颜的呢。
一打开皖文女士的《清风斋咏怀》集,其丰富的情感是可以令读者为之动容的。比如,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所表现出的深挚的母女亲情:
庭前静对落花声,思母尤多凄恻情。
昨夜慈颜亲度梦,晓来泪向枕边倾。
(《悼慈母》)
失去慈母的悲痛,古今同然,作者用一首简短的绝句,生动真切地表现了这种无可告语的丧亲之痛。又如小令[正宫·塞鸿秋]《清明祭母》:
坟头望断慈祥貌,儿时总是偎怀抱。曾无烦怨欢颜笑,心中脉脉情形俏。念中问上天,泪向何方掉?青青草语声声落。
如果说前首绝句由现实到梦境,再由梦境到现实,而后一首小令则由眼前追忆往昔,再由往昔折回眼前,二者皆有婉转腾挪、往复回环之妙。
领略过皖文女士所抒发的母女亲情,我们再看其夫妻真情与深爱。如《赠夫君》:
难忘鹊桥欢度时,姻缘铸就两相痴。
一生为伴形神醉,永世祥和奋力驰。
深情而近乎“痴”情,以至于形神俱“醉”,这该是一种怎样的相互爱怜、相互体贴、相互欣赏和相互倾心!还有《蝶恋花·情缘》:
四十年间旋一瞬,灶后厅前,并立同窗影。夕夕温馨心贴紧,无言总是情驰骋。 儿女飞来驱寂静,乐享天伦,余韵思犹永。鹤发依依相共镜,永生愿醉同舟咏。
“四十年”相濡以沫的夫妻深情,不知有多少恩爱可写,有多少情怀可述,作者只选取了“灶后厅前”、“并立同窗”、“鹤发共镜”等几幅剪影,并以“儿女飞来”、“乐享天伦”映衬,老两口情深意长、其乐融融的夫妻深情便溢于言表了。另如[中吕·山坡羊]《一世情缘》:
携手儿与夫同路,并窗儿与书相慕,好端端惹那群芳妒。共寒庐,入画图。临池泼墨真情赋。抹去了芸芸人世苦。诗,新又古;书,龙凤舞。
如果说前面一诗一词仅仅抒写了两情相悦的夫妻深情,较为普泛,那么,此首令曲便对夫妻深情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诠释,那便是丈夫对自己艺术人生的欣赏与支持,以及自己将夫妻情融入了诗书艺术,或者说将诗书艺术融进了自己的夫妻生活,二者相得益彰,于是,使夫妻生活被陶冶得高雅脱俗,使诗书艺术被滋润得温情脉脉。在诗书艺术的追求与享受中,在夫妻深情的滋润下,人世间“芸芸众生”之苦的生活艰辛,以及无端“惹那群芳妒”的世俗冷眼,都自然被“抹去”和淡忘了。
在《清风斋咏怀》中,除了令人动心移情的慈母情、夫妻情,更多的便是挚友情、诗友谊。皖文女士因才华卓荦,不仅诗、文、词、曲兼善,而且擅长书法与评论,再加上自己的虚心好学,乐于交流,于是在文坛、艺苑中结交了一批诗朋曲友,在诗书往还中,便情不自禁地表现出对师友才华的深情仰慕和倾心礼赞,字里行间,往往洋溢着真挚的情谊。如[正宫·塞鸿秋]《敬赠常箴吾老师》:
印章书法含诗意,频敲檀板流真谛。曲开百卉担纲系,呕心沥血谋传递。拈须易字灵,指点其中味。心怀曲苑情怀醉。
在新时代散曲复兴的大业中,山西的曲友们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如李旦初、常箴吾、折电川、郭翔臣等先生倾全力创办《当代散曲》,贡献实为卓著。皖文女士在给常箴吾先生的赠曲中,便赞美了常先生的艺术才华和对散曲事业的贡献,并在毫不经意中流露出自己真挚的敬仰情怀。另如《寄吴玉莲吟友》:
高山流水遇知音,诗海相逢携手吟。
莫叹夕阳沉远树,心存壮志探云嶔。
短短四句中,既有诗海“知音”携手同吟的快意,也有不悲桑榆而志存云霄的相互勉励,诗友情,知音意,都是真挚而感人的。
在《清风斋咏怀》中,除了前述深挚感人的亲情友情之外,其余如《长征颂》、《喜迎奥运》、《改革开放三十年颂》、[中吕·山坡羊]《贺神七凯旋》等抒发爱国之情,如《遥祭屈原》、《咏诗仙李白》、《咏傅山》、《谒岳王墓》、《画堂春·谒中山陵》等表达对先贤的敬仰之意,如《竹韵》、《兰花吟》、[仙吕·游四门]《枫》、[仙吕·寄生草]《咏荷》等咏物寄怀。凡此等等,皆融汇了作者的一怀深情。读着皖文女士的《清风斋咏怀》,你会觉得她的笔不是蘸着墨水,而是蘸着情感,不管她写的是什么,咏的是什么,也无论其艺术上相当成功,抑或略有瑕疵,但却都富于真情实感,都蕴涵着作者的一怀真情,一怀感动,读着这些作品,我们会与作者发生情感的共鸣,能够与作者一起同忧乐,共欢笑。我们很难想象,这位跟数字、表格,跟预算、决算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皖文女士,竟然有着如此丰富的情感世界,林从龙先生称道其“豪情满怀,境界高远”[1](卷首P5)我们以为,这便是《清风斋咏怀》最值得称道之处。
《清风斋咏怀》的不少篇章,不仅有着深挚的情感,而且还有着巧妙的构思。如绝句《竹韵》:
凌云即展参天势,筛影常梳铺地荫。
高节虚怀神韵逸,世间名利不羁心。
此诗前二句先写竹之形,着墨在竹的挺拔之势和枝叶婆娑之状。后二句则写其神,从竹之有节和竹竿中空,联想到有德君子的高节虚怀,于是赋予竹以君子德操,从而使竹的意象更具审美蕴涵。由此,竹品与人品交相融汇,既咏竹之高节,又赞君子德风,二者相得益彰,因而使德化之竹,便形神俱美了。
又如《一剪梅·赠诗人张梅琴先生》:
飞雪迎春分外娇,不羡浮云,何慕夭桃。经寒唯尔展妖娆,无尚荣光,激荡诗豪。 艺苑峥嵘张占鳌,梅领风骚,琴咏情操。清新淡雅喜眉梢,业建功劳,品上高标。
此词赠人,妙在紧密联系所赠对象的名字“梅琴”二字展开联想,借梅的高格和琴的雅致寓意诗歌创作的高雅脱俗,既自然贴切,又极有韵致。梅与琴交相辉映,梅姿琴韵与诗品人品相交相融,打成一片,特别耐人寻味。
如果说前述《竹韵》、《一剪梅·赠诗人张梅琴先生》等作品之构思妙在寓意双关,那么,皖文女士的另一类作品如《秋吟》、[仙吕·游四门]《枫》等,则妙在虚实兼用。先看《秋吟》:
秋风寰宇喜丰收,一任辛劳果自酬。
但愿宏图多灿烂,金光异彩满神州。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本为自然规律,但是,千百年来,春夏秋冬的时序更替,总是撞击着诗人敏感的心扉,尤其伤春悲秋,又是最容易引发的情感。然而,秋天却又是丰收的季节,也会带给人无限的惊喜,作者也正是由此着笔,开篇即高吟秋日丰收的喜悦,接着回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赞美辛勤劳作的意义与价值。在前两句中,“喜丰收”与“果自酬”,看似实写,是粮农抑或果农、菜农,皆可包括;然而,似乎又不仅仅局限于体力劳作的层面,而一切有辛勤付出的人们在收获他们应当获取的硕果之时,又何尝不是“一任辛劳果自酬”呢?因此,这便由实而虚,亦虚亦实,虚实相济,使内涵变得十分丰富。所以三四两句,便开拓出更为宏阔之境:“但愿宏图多灿烂,金光异彩满神州。”李旦初先生评此诗“由眼前景拓宽境界,令人胸襟开阔”[1](P22),是很中肯的。
接着,我们再看小令[仙吕·游四门]《枫》:
夕阳斜送晚霞中,秋色染芳容,漫山都是人生梦。一片映山红。红,谁道二月浓?
这首小令开篇二句由实景着笔,借眼前“夕阳”、“晚霞”,渲染“秋色”、“芳容”的绚烂,第三句“漫山都是人生梦”,则由实景而虚写,诗人腾飞想象的彩翼,将满山夕阳、满天彩霞想象为人生美梦,其难以言传语达的欣喜之情,便立即溢于言表。紧接着,作者将满山枫叶的一派通红,与阳春二三月间的映山红又巧妙地联系起来,于是,虚实相生,秋意之浓与春光之美相互映衬,相互媲美,究竟是枫叶更红更美?还是映山红更红更艳?是秋意更为浓艳?还是春光更加迷人?作者似乎更偏向于欣赏秋之华美,但又没有说破,留无穷意味于不言之中,于是便更耐人寻味了。对于这首小令,当代著名诗人、“自由曲”倡导者丁芒先生亦十分欣赏,他说:“写枫,专写其红;写红,为了象征人生的梦想。至于直指什么:是政治理想?是生活福祉?是书画技艺?都是?都不是?你去想吧。”[1](卷首P2)实际上,这也就从另一角度道出了该曲虚实相兼的妙处。
在皖文女士的《清风斋咏怀》集中,像前述或寓意双关,或虚实兼用的巧妙构思,往往别开生面而取得出人意外效果的作品还有不少,如散曲小令[正宫·白鹤子]《葡萄苑抒情》:“提笔蘸云烟,小曲儿溢满仙人砚”;[仙吕·游四门]《悬空寺》:“几柱可擎天。悬,惊梦坠云烟”;[双调·沉醉东风]《学曲》:“快速涂鸦快习书,翻曲谱梨花漫舞”;[中吕·酔高歌带喜春来]《贺蔡公金婚》:“半生村落共农耕,老花镜,日夜亮晶晶”等等,皆因其构思巧妙而令人玩味无穷。
皖文女士之作,不仅富于情,巧于思,而且还工于句。其句之工,首先体现在无论其诗、词、曲,大多合符律谱,平仄声韵,也都较为讲究。其次,则无论律绝,抑或词曲,无论对句、散句,也大多匀称端庄,且流利朗畅,无滞涩之弊,少斧斲之痕。在《清风斋咏怀》集中,其端庄谨严者,有如:
山川有意情能逸,岁月无痕兴未休(《清风斋咏怀》)
遍苑黄花香广舍,满林红叶染陵丘(《秋韵》)
文笔方家颂,才华艺苑歌(《赠作家刘小云先生》)
一片丹心辉日月,万双巧手绣乾坤(《巾帼颂》)
风雪每从岩下过,禅心久托梦中圆(《浣溪沙·五台山黛螺顶》)
马乳团团如玉润,龙须串串若珠圆(《浣溪沙·清徐葡萄节》)
以上各句,情深意挚,对仗精工,既谨严雅致,又匀称端庄,可见作者用心锤炼的艺术匠心。
在《清风斋咏怀》集中,其流利朗畅者,有如:
不辞羸弱躬耕苦,难得园边夕照闲(《牛》)
龙城卉展观花日,何故长途看洛阳(《赏永祚寺牡丹》)
笃志诗词经有年,读书常过四更天(《赠诗人常箴吾老师》)
诗书画印一名流,字里行间壮志酬(《赠朱生和吟长》)
阴霾狂扫长空碧,亦有柔柔抚月情(《咏风》)
何忌人云无稽语,丝缠锦簇醉霄穹(《咏云》)
白头偕老随心愿,正好休闲,共乐陶然,对酒同欢手自牵
(《采桑子·相濡以沫夫妻情》)
伏案倾浇心里血,临窗又见霜花结(《蝶恋花·编〈唐明诗苑〉》)
肩担日月手牵风,天下为公(《画堂春·谒中山陵》)
数前缘儿女是前缘,说齐肩风雨也齐肩,道经年不记是何年,新诗篇续写旧诗篇([中吕·十二月带过尧民歌]《情》)
以上诸句,不仅有深情,有韵致,有境界,而且如一气呵成,既流利自如,又朗畅通达,看似不经意而为,实则其锤炼之功,已浑化无迹而归返于朴实淳厚了。
皖文女士之诗词曲创作,不仅佳篇众多,富于深情远韵,得到众多名家的评赞,如丁芒、林从龙、阎凤梧、李旦初等先生都有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或赏其情韵,或赞其文采,或评其章法,或论其气度,大多实事求是之论,极少溢美虚浮之词。论述皖文女士诗词曲创作的成绩,既可以引导读者的鉴赏,也可以坚定作者的信心;如能实事求是地指出其某些不足,不仅对于作者未来的创作更有帮助,而对于当下传统诗词写作的某些时弊,或不无针砭之效。因此,笔者仅就管见所及,略述一二。
首先,就题材内容而言,总体上看,《清风斋咏怀》涉题相当广泛,大而国家形势,重大事件,民族历史,小而岁时令节,亲友往来,家庭生活,作者差不多皆有题咏。然而,如仔细审视,则应时应景者较多,向纵深开拓者较少;应酬赠答者较多,生活感悟者较少;浮光掠影、泛泛而咏者较多,而具有深邃观察提炼和情感升华者较少。不过,这或许并非皖文女士个人的不足,以拙眼观之,这或许是当下传统诗词曲赋创作的通病,姑且叫做时弊吧。是与否?惟作者与读者诸君审之。
其次,就皖文女士传统诗词创作之艺术技巧与风格而言,如以高标准要求,则其部分诗词曲作,尚未锤炼精纯,故觉其部分诗篇,如《红梅赞》、《八路军颂》等,直白有余而蕴藉不足;一些词作,如《如梦令·同仇敌忾》、《如梦令·抗震救灾》等,畅达有余而内敛不足;某些令曲,如[正宫·甘草子]《菊》、[正宫·鹦鹉曲]《赏雪》等,端谨有余而曲趣不足。凡此,可能与皖文女士写得较多较快有关吧。
再次,就诗词曲各体之格律而论,也有值得注意之处,比如律诗,中间两联的对仗要十分讲究,如对仗出彩,则更见律之工巧。皖文女士之部分近体律绝,在对仗之工巧上,或有再锤炼之余地。又比如词曲之牌调,亦各有特殊谱式,谱式不同,则趣味不一,须特别注意。以[正宫·醉太平]曲牌为例,该曲最紧要之处,在第五、第六、第七三句,这三句是一个完整的组句,必须用鼎足对一气贯注,方才有[醉太平]一曲的特殊趣味。元人用此调,皆遵循这一格式,极少例外。如张可久[正宫·醉太平]《怀古》:
凤凰台上青山旧,秋千墙里垂杨瘦,琵琶亭畔野花秋。
刘庭信[正宫·醉太平]《忆旧》:
景阑珊绣帘风软杨花散,泪阑干绿窗雨洒梨花绽,锦斓斑香闺春老杏花残。
汪元亨[正宫·醉太平]《警世》:
叹乌衣一旦非王谢,怕青山两岸分吴越,厌红尘万丈混龙蛇。
无名氏[正宫·醉太平]《讥时》: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
以上各例,第五、第六、第七三句皆用鼎足对,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元和组句,因而显得精警出奇,也便从句格上显示出[醉太平]一曲的特有韵趣。但如皖文女士《清风斋咏怀》中[正宫·醉太平]《秦皇岛》等曲,将第五、第六两句构成一个组句,而将第七句割裂出来与第八句构成一个组句,是欠妥的。实则[正宫·醉太平]第八句,即结尾一句,大多是对前三句或对全篇作一画龙点睛式的总结,是单独成句的。
皖文女士《清风斋咏怀》一集所存在的某些不足,绝非其个人的瑕疵,而或许是当下传统诗词创作的一些通病,包括笔者亦未能全然避免,值得我们一起重视。在《清风斋咏怀》一集中,成功之处实多,耐人玩味之作不少,故瑕不掩瑜,值得鉴赏评论。如果就其总体成就而论,窃以为其曲的成就,要高于诗词,不知读者诸君以为如何?
皖文女士不仅在诗词曲的创作中成绩突出,而且还有不少评论文字,文笔优美,极富文彩;尤其擅长书法,韵致潇洒,才气纵横。观其收入《清风斋咏怀》中的数帧条幅,有文雅气,有书卷味,往往流畅自如,开阖有致,大多在秀丽端庄中又透出一种灵动与潇洒,尺幅之中,妙趣横生,这或许也得益于其诗歌艺术的滋养吧。在如今的诗坛词苑,各有偏长独至者不少,如皖文女士能文能诗,能词能曲,兼善各体,且又能书者,实不多见。这不仅与山西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氛围有关,而且也与皖文女士平生的爱好、执著的追求、勤苦的探寻和不计名利的心态有关。作者自述其情怀心志的《清风斋咏怀》一诗如此写道:
人生何必觅封侯,艺术年华凝远眸。
笃志吟怀酣翰墨,潜心理韵结朋俦。
山川有意情能逸,岁月无痕兴未休。
入道痴迷神顿悟,诗词曲赋竞风流。
李旦初先生曾评价说:“此篇为作者人生观、价值观的诗意化写照。淡泊名利,执著追求,读书、写诗、练字,以文学艺术之美充实生活,陶冶情操,赢得人生的最高价值。”[1](P3)诗道莫测,艺海无涯,愿皖文女士和她的吟朋诗友们,继续高扬艺术的风帆,向着明天的太阳,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追逐最高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解贞玲.清风斋咏怀[M].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