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中的分离不安初探

2014-11-17 05:23
中国韵文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李清照丈夫

金 鲜

(韩国高丽大学 国际语学院,韩国 首尔)

一 李清照词中的分离不安

精神科医生Morgan Scott Peck说道:“比起患者所说的内容,我们更应该关注他沉黙不谈的部分。假如患者毫无忌讳地谈现在与未来, 但却只字不提过去, 那么该患者肯定面临着过去未解决的问题。”[1](P249)李清照作品中提到祖父与父亲, “嫠家父祖生齐魯,位下名高人比数 。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上枢密韩公诗》)[2](P111)并以他们为荣, 但却只字未提与母亲相关回忆。李清照的母亲到底是谁? 她是幼年丧母了吗? 她的母亲是什么时候去世的?对于这些问题众说纷纭,人云亦云。如陈祖美在《对李清照身世及其亲属关系的再厘定》中说道:“对于李清照的生母是何许人,迄今未发现直接记载。”[3](P48)徐培均说道: “清照生于元丰七年,前数年格非即娶王珪长女,至元丰八年已早卒,其早卒之时应在清照出生之后,王珪逝世之前,可见清照生未久即失恃,而鞠于后母, 即王拱振孙女也。”[4](P399)俞士玲说道:“李清照可能生于元丰三年(1080)。……李清照父先后有二位王夫人,目前的材料尚不能遽定孰为李清照生母,但李清照必鞠育于后王夫人之手。”[5](P136-137)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李清照诗词中有关母亲记忆的缺失,证明母女之间的依恋(attachment)关系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当她与亲密的人分离时,表现得格外敏感,感到强烈不安。婴儿出生以后通过对母亲的依恋来认知自己的存在,形成对外部世界的价值观。据Heibrunn观察, 母亲一离开房间,婴儿就开始哭泣,其原因是,与母亲分离使他感觉到遗弃的恐惧。[6](P121)当母亲突然不见的时候, 婴儿的心里会极其不安,但母亲一回来,婴儿的紧张情绪立即消除,恢复心理平静,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婴儿自然地学习与重要他人分离是极其可怕的。[6(P126)李清照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写道:“生怕离怀别苦”[2](P20), 告白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离别, 离别即意味着与亲密关系人的分离,因此分离常常引起被人抛弃的不安。不安是分离的恐惧所引发的心理反应,且与重要他人分离的时候容易发生。[6](P129-130)本质上, 不安可以认知对自我的威胁, 有些内部或外部状况,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可以视为是一种威胁,因其具有过去与未来因素,这种认知刺激过去受威胁的记忆,预料其将对自我的痛苦。人们为了回避这些危险状况, 故意否定或者歪曲当时状况。[6](P120)据Morgan Scott Peck分析,婴儿出生六个月后,便开始认知自己是不同于父母的独立个体,知道自己是无力的,因此对遗弃感到不安与恐惧。婴儿为了维持生存, 必须依赖父母。对婴儿来说, 被父母抛弃是跟死亡一样痛苦的,可以说,婴儿本能地对遗弃的恐惧显现的格外敏感。童年缺乏父母的爱情或者经历过被父母抛弃的孩子长大成以后,往往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自己无法受到保护, 因此坚信这个世界是危险的。[7](P33-35)

二 李清照词中的互相依存(codependency)

所谓“互相依存”(codependency), 是指为了填满内心的空虚, 执着于他人的状态。这一类人往往失去自我,是机能不全家庭(dysfunctional family)的产物。换句话说, 它显现为自我感觉的混乱与危机状态。患有互相依存的人对他人病态地依赖, 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经常支配或控制他人, 若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就蔑视对方或者爱憎交织。丧失的自我被无意识的防御机制下产生的虚假自我所替代,隐藏真正的自我。[8](P59-60)其症状包括以下几种: 恐惧、愤怒、内疚、羞愧、怨恨、担心、以自我为中心等等,其中恐惧是互相依存的主要症状, 引起惊慌、焦虑和痛苦。[8](P61)据Morgan Scott Peck了解,假如有人认为对他人依赖是爱情的话, 该人遇到被配偶拒绝或分离的情况时,容易陷入忧郁或感到无助。所谓依赖他人,是指当一个人确信对方没有认真照顾自己的话,该人无法维系生活或者感觉自己是不完整的。每个人都期望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关心自己,像婴儿一般被他人照顾。依赖他人的人,渴望填满心灵上的饥渴,因而执着于与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的人难以认识到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行为动机在于别人的反应。[7](P143-144)

李清照在《减字木兰花》中写道:“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2](P71)Morgan Scott Peck说道: “爱的感受伴随着依恋,通过依恋关系,某人会成为对我们重要的人。若与某人形成依恋关系,并称该人为爱的对象,那么这个人会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将一切精力专注于这个人身上”。[7](P170)从人与事物的互动关系来看,此词从花与女人以及丈夫与妻子两个层面进行了描绘。李清照将买来的花朵斜插在云鬓上,她表面上说与花比美,事实上是意想用插花来给自己增添艳美,将新春花枝的美丽献给丈夫,使他想起自己青春时期的妩媚,力求讨丈夫欢心。她认为自己的青春和美丽紧紧依赖于丈夫,假如对方不在,自己也失去存在的意义。李清照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写道:“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2](P20)陈祖美在《李清照评传》中说:“宣和三年春夏,明诚单独离开青州赴莱州任。是时,清照独居青州之 “秦楼”。为明诚送行时作《凤凰台上忆吹箫》。”[9](P293)李清照心里纵有千万歌曲,也无法诉苦,将内心的痛苦深深埋藏在无意识的洞穴里。与丈夫分离不但摧毁了她的日常生活节奏,而且变得无心梳妆打扮,她的身体渐形消瘦,而丈夫远在天涯,自己似乎被关在狭小闺房,而两者空间上的分离使她越发陷入绝望与自暴自弃中。李清照在《点绛唇》中写道:“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 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2](P70-71)在李清照心目中春天与丈夫有相似之处,她不仅无法挽留春天的归去,也无法催促丈夫的归来,因此感到万般无奈。丈夫长久滞留在遥远的天涯, 她怀疑丈夫心中是否有自己的存在,时常感到不安与焦虑,可见其对丈夫过于执着。重要他人的不在即意味着失去亲密关系,因长期与丈夫分离, 她流露出内心的孤独寂寞,盼望男人早日回到自己的身边。李清照在《临江仙》中写道:“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2](P32-33)Coyne认为抑郁症如同渴望爱情成瘾一样,因过于渴望得到别人的喜爱和认可而产生。患有抑郁感的人认为自己缺乏来自他人的爱情和照顾,因此为了恢复被毁灭的自尊感,期待获得别人的安慰,并不断依赖于他人。[10](P71)李清照怀念过去与丈夫共度的美满婚姻生活,现今已经丧失红颜年迈老去,因此感到人生乏味。由于空间上与丈夫分离,她感到自己被遗弃,因而患上了抑郁症,觉得周围无人关心自己。她失去了生命的意志,停止了一切外部活动,越发感觉被孤立。李清照在《小重山》中写道: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2](P31)患有互相依存的人渴望重要他人的认可与爱情, 会为了维持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而奋斗,认为若得不到他人的认可,自己则不会幸福,因此非常希望得到重要他人的爱情。[10](P102)在时间层面上,李清照对与丈夫的分离十分敏感, 随着时间一年又一年地流逝,分离不安的痛苦在她心底滋生,但也只能孤单地等待着丈夫的归来。由于丈夫的不在身边,李清照的生活变得枯燥单调,等待的时间也变得极其漫长, 她盼望与丈夫早日相聚,一起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李清照在《蝶恋花》中说道:“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2](P29)阳春美景的好时光,吟诗、饮酒最适宜,本应与丈夫一起享受春天的浪漫,但因在空间上与丈夫分离而不能实现旧时好梦,只孤零零一个人沉溺在孤独与绝望中,既纤细又敏感的李清照对周围的美好事物都不愿去理睬,深夜不眠,陷入忧愁。患有互相依存的人时常说:“有时候我很幸福,有时候我很忧郁。因为我的心情依赖于你。”[8](P60-61)这样的人有如下特点:强迫性地依赖于别人、以爱憎分明的态度对待他人、过分专注于不能改变的事情而感到沮丧、认为自己的幸福关乎他人怎么看待自己等等,这些念头均来自扭曲的负面思考。该人过于苛求自己要具有责任感,在家庭里承担英雄角色,但心存自卑感, 内心积压着愤怒,因此时常抑郁,情绪起伏极大。[8](P61)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写道:“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2](P23)书信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即使与丈夫分隔两地,也可以通过书信表达对亲密对象的爱恋与关怀。但此词描写丈夫的信函稀少,李清照无法与丈夫沟通, 似乎与丈夫断绝了关系, 因此她心中感到孤独不安,颇有怨言。当雁归时仍然没有情人的消息,自己恰似调谢的花朵一样虚度光阴。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2](P34-35)此词描写适逢重阳佳节, 李清照却将自己关在闺房经受寒气, 重阳节之际人人都寻找菊花, 对于她却无人理睬, 她为自己不如菊花而发愁。此词流露出顾影自怜的神态,饮酒当花可当喜乐的,李清照这时却倍受凄凉,无法融入于佳节欢乐氛围。李清照在《念奴娇》中写道:“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2](P49)李清照将自己封锁在闺房中,所居的室内寝室或室外庭院全都冷漠无生气,当外界展现着宠柳娇花的春天美景时,她纵写成险韵诗、喝尽扶头酒,仍然无法解消孤独,连书信也无法寄给丈夫, 只好将痛苦藏在心里,心里涌上了绝望感,这都源于两人之间缺乏沟通。李清照在《行香子》中写道: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2](P40-41)Beck认为依赖于别人的人,在人际关系方面经历负面事件以后,可能会患上抑郁症。[10](P104)李清照抒写因与丈夫分离,两人在空间上两地分隔,而难以相逢,内心感到无比痛苦。 诸葛忆兵说道:“第二次进入仕途,官渐渐做大了,俸禄也渐渐丰厚了,李清照又不在身旁,赵明诚此时蓄养几位侍妾,在宋代那种社会里不算是过分。”[11](P81)李清照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来比喻夫妻离别,自认为两人的悲剧甚至比牛郎织女更令人痛心,夫妻分离以后,彼此之间的距离始终无法缩短,凄凉的秋天女人感到孤单与疏离感。她似千变万化的天气表述情绪的跌宕起伏,心绪缭乱。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道: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P64-65)Fromm-Reichmann对一个人的心里所想的重要他人提出了一个很有见地的观点,他说道∶“预料爱情与认可的丧失、与人分离、社会上被隔离、因关系破坏所引起的不安与病理上的孤独一脉相通。我相信精神科医生所说的不安情緖状态,实际上是一种对孤独的恐惧”。[6](P128-129)此词的开头部分描述女人不断寻觅的行为,冷清的触觉以及极度的悲哀,寻觅是一种行为, 象征着李清照对过去失去的一切过于执着, 然而寻觅却总归落空。她将心緖的寂寞、悲惨、哀感吐露出来。李清照将自己所感受的真实情感坦白地表达了出来,不再将其隐藏在无意识的洞穴里。由于天气变化无常, 她的情绪起伏也极大, 难以保持平静。秋天晩上吹来的寒风,除了表述自然环境外,还象征着她一生所遭受的苦难与逆境。幼年时,与母亲没有形成亲密感,成年后又长期与丈夫分离,又因不孕的痛苦而备受折磨,心存着被丈夫遗弃的恐惧。 诸葛忆兵说道:“赵明诚不但与李清照没有生育子女,而且与其他侍妾也没有生育子女。根据情理推断,‘不育’的责任应该落在赵明诚的头上。但是封建夫权社会里,男性家长不是这样来认识问题的,而是轻易地将责任推卸到女方头上。赵明诚因此与李清照产生隔阂,夫妻矛盾加深,将部分情感转移向其他女子。”[11](P81)李清照抱着伤心面对一切苦难,她自以为如重阳节的菊花一般, 无人赏识, 以凋谢被丢弃的花朵自况。她患有身体上的疾病,逐渐失去红颜,难以用语言表达绝对孤独,这种孤独是被人隔离所引起的。

三 李清照词中的哀悼(grief)与忧郁

死别是一种被剥夺或丧失的状态,哀悼则是因被剥夺而产生的情绪上的痛苦反应,哀悼(grief)的核心情感被不安所压倒,它是由外部因素引发的,其行动反应与不安有密切关系。[6](P18-19)Alexander Bain将哀悼的起源比作他人的丧失,或与他人分离,认为哀悼与依恋相似。[6](P30)Borgquist将绝望的主观状态、失去生命意志、无法得到幇助、完全没有任何希望、被人遗弃的情感等与心理上的反应联系起来。他通过观察发现,重要他人的死亡与自己的死亡感受有密切关系,或者在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因无法对付而感到恐惧,这也与亲密对象的离去相关。[6](P30)陈祖美在《李清照评传》中说道:“四十六岁(1129 年建炎三年)二月,明诚罢知江宁府。三月,夫妇备办舟船上芜湖,入姑孰,将择居赣水上。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安家于池阳,清照留此,明诚独赴召。清照乘船相送,直送到六月十三日,明诚改走陆路的那一天。是日,明诚坐岸上,戟手向舟中的清照告别,并叮嘱她,在紧急时,自负抱宗庙礼乐之器,“与身俱存亡”。说罢,驰马冒大暑,往建康朝见高宗,途中感疾。七月末,清照得到明诚卧病的消息,遂解舟,一日夜行三百里,赶赴建康探视。八月,明诚病危时,阳翟张飞卿携玉壶(实珉),视明诚,便携去。八月十八日,明诚卒于建康。葬毕,清照大病,仅存喘息。时势日迫,遣人将行李送往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的明诚妹婿处。十一月,金人破洪州,清照寄洪之文物尽委弃。”[9](P294)Thomas Eliot对哀悼的定义如下:“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死别是遭受外伤性挫折的主要类型,受挫冲动或习惯是所有的悲伤的根源。死别要否认失去所爱的对象以后出现的反应,虽然自己所爱的对象去世,但遗属心中仍然复杂地保留与他相关的记忆,习惯与欲望等等。[6](P32)情绪上重要他人的死亡暗示着对自我的威胁与不安。”[6](P130)Anderson将不安视为是对自我存在的不安信号,认为有价值的对象的逝去与不安或哀悼相同。[6](P132)Klein将不安等同于哀悼,自己所爱的人的死亡,不但使人感觉现在受到了威胁, 而且使人重新经历过去的分离,哀悼、不安与分离的恐惧是类似的经历。[6](P133)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道:“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2](P61)精神分析理论将抑郁症视作为无意识中把愤怒转向自己的具体表现。当你失去了一个心爱的对象时, 除了丧失对象的悲伤外, 还会对抛弃自己的对象感到愤怒。不过,这些愤怒情绪因道德上的压制而埋藏于无意识的深洞中。由于愤怒的对象已消失, 随即将愤怒转向自己。心中的怒火渐渐转为对自己的责备,因而产生内疚感。因此,自我价值感减弱,自我机能也会导致抑郁症。[10](P50)李清照与丈夫死别后对所有事情失去了热情,感到忧郁悲伤。因忧郁情绪的持续,凡是她都觉得乏味,生活陷入低谷。虽然春天美景依然如故, 但丈夫却离自己而去,感觉一切都结束了,由孤独陷入绝望,情绪已达到无可挽回的地步,此词吐露出对重要对象的丧失与对自我丧失的惧怕,悲愁垂涕。李清照在《南歌子》中写道:“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2](P3)悲伤是抑郁症的核心情绪,是当丧失自己重要的一部分的时候感受到的情绪。若患上抑郁症,由于悲伤与丧失感, 萎靡不振的情绪挥之不去,整日流泪哭泣。内心空虚无助,对暗淡的未来感到绝望,因与重要他人的分离,而感到孤独寂寞。[10](P29)由于夫妻空间上的永远分离, 李清照不但不想换上新衣服,而且没有心情打扮自己的外貌,独守空房而彻夜不眠,在寒冷的寝床上因睡眠障碍而折腾受苦,不觉时间之流逝,意识模糊不清,几乎失去了生命意志。虽自然景物与天气依旧,但内心却孤单困苦,摆脱不了愁绪。李清照在《孤雁儿》中写道:“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2](P42)我们在日常生活上经历了许多负面事件,但每个人给予不幸事件的解释是不同的,结果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也不同。根据认知理论所说,那些以消极悲观的态度来看待生活上的负面事件,并加以夸张歪曲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感。这一类的人有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即对自己与未来以及周围的环境,以负面的视角进行评价。这样的人对自己持有负面思考,比如,“我是劣等的”、“我是无能的”、“我是没有价值的”、“我是不能被爱的”、“我是被人遗弃的”等等。[10](P85)坚持歪曲信念的人,每当遇到不幸事件的时候,在解释这些事件的过程中,容易犯许多认知上的错误。李清照与丈夫死别之后,心中产生了负面想法与歪曲信念而感到痛苦,心怀优愁。焚香虽能暂得安慰, 但因借酒消愁而难以入睡,她常为深夜不眠所困扰,此必然影响到身体不适,表情凝重憔悴,难以维持日常生活。李清照通过 “千行泪”来表露出如死亡一样的完全分离,现今她因连寄托情绪对象也消失了, 而心中感到不堪忍受的痛苦。由于李清照时空上与丈夫永远分离,不仅感到被人遗弃,还感到对未来的不安、对死亡的惧怕等,因而哽咽地表达出彻底绝望与自暴自弃的心情。

结 语

Striker阐明引发抑郁感的根本原因在于,幼年时现实上或想像中丧失对婴儿尤为重要的母亲,而感到无助的外伤经验(traumatic experience)。[10](P64)李清照的作品中,几乎找不到对母亲的记忆与描述。也许她幼年时没有形成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如同丧失了母亲一般,因此似乎过分地执着于亲密对象。李清照渴求获得所爱的人的认可, 盼望丈夫与她在一起,但她与丈夫长时间分离,刺激了她的过去所经历的分离不安,因此被遗弃的感觉所折磨。李清照由于丈夫的死亡,时空上经历着与丈夫永远的分离,晩年生活在孤独与忧郁中。据Bowlby的理论,幼儿与母亲的分离和情绪上重要的人的死亡相似,亲密的人不在与死亡是相同的精神经历。[6](P133)李清照一生经历了不少分离,早年是她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难以形成,结婚后又长期间与丈夫分离, 中年又因丈夫的死亡而永远分离。这些经验有共同点, 即都是她与亲密而重要关系的人分离,使她感觉到痛苦和分离不安,心底里留下了被遗弃的伤痕。

参考文献:

[1] Morgan Scott Peck.Further Along the Road Less Traveled: The Unending Journey Toward Spiritual Growth[M].首尔:Yeul EumSa出版社, 2005.

[2] 王仲闻校注.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3] 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编.词学新视野——李清照辛弃疾暨词学国际学术硏讨会论文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 李清照著.徐培均笺注.李清照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5] 俞士玲.李清照生平新论[J].古典文献硏究,2012(13).

[6] David K. Switzer.The Dynamics Of Grief[M].首尔:hakjisa.出版社, 2011.

[7] Morgan Scott Peck.The Road Less Traveled[M].首尔:Yeul EumSa出版社, 2005.

[8] Dr.N.Bruce Litchfield & Petranella J.Litchfield.Let's Stand Up Straight [M].首尔:YWAM出版社,1999.

[9] 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0] Seok-Man Kwon.抑郁症——沉滞与绝望的沼泽[M].首尔:hakjisa出版社, 2000.

[11] 诸葛忆兵.李清照前期行踪与词作评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3).

猜你喜欢
李清照丈夫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点绛唇
如梦令
小两口的幸福生活
性格刚烈
傍晚
安慰
安慰
发自内心的称赞
怎样保护丈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