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研究,显示狗在靠近尼泊尔或蒙古国的中亚某个地方,成为人类最好的朋友。此项研究分析了来自上千只活狗的DNA,以便将其祖先和地理起源拼凑出来。这同此前认为的狗在欧洲被驯化的研究背道而驰。(徐徐,《中国科学报》2015年10月22日)
2013年,考古学家在阿拉斯加中部塔纳纳河流域一处早期美洲原住民营地的灶台下,发现了两名婴儿的骸骨。14C测定和其他证据表明这两名婴儿的尸骨是在距今1.15万年前被有意安置在一起的。近日,来自两名婴儿的古DNA表明,他们分别由两名母亲生产,而这两位母亲则来自基因并不相同的人群。这项发现为支撑一项假设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即第一批美洲人在极北地区生活了数千年,最终才在距今1.5万年左右当冰河时代缓缓拉开序幕时走进南美洲、北美洲。(冯丽妃,《中国科学报》2015年11月5日)
澳大利亚考古学家发现在早期澳洲土著人的生活中,野狗(dingo)对妇女参与狩猎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他们对对一些土著人早期生活遗址中出土的小型动物骨头进行了测年,发现这些小型动物骨头的年份恰好都在犬类抵达澳大利亚之后。这说明当狗进入澳大利亚之后,土著人开始以许多不同种类的小动物为食。不过根据人类学的观察记录,澳洲土著男人几乎不带狗出去打猎,因为狗可能会将他们要捕捉的大型猎物吓跑。相反女人可能更依赖狗来捕捉一些小型动物,比如澳洲巨蜥等。(闫勇,《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1月13日)
11月8日,著名的脱口秀栏目TED宣布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埃及考古学家莎拉 帕卡克获得了年度TED大奖。帕卡克开创性地运用卫星成像系统跟踪埃及文物劫掠者的非法挖掘地点,并先后发现了17座未知金字塔、1000多个墓穴和3000个定居点。帕卡克在接受TED采访时称:“(奖项)无关于我自己,而是关于我们的研究领域和世界各地的很多人,他们正在捍卫和保护考古遗址,尤其是在中东。过去的四年半对考古学来说是可怕的日子。和我的很多同行一样,我长时间凝视着被破坏的现场。我希望利用这个奖项促使世人寻找和保护世界各地的古代遗迹。”
(根据网络信息综合整理)
为保持传统文化的延续与文化认同,韩国历届政府均非常重视历史文物和传统文化遗迹的保护,通过立法及行政手段,在城市规划中根据不同文化遗迹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同时积极动员民间力量,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韩国《埋藏文物保护与调查法》规定,国家与地方自治体在进行开发建设时,不得破坏埋藏文物及其周边景观。任何调查、挖掘行为都要经过韩国文化财厅厅长的同意。韩国法律对考古挖掘的要求限制严格,加之国家地少人稠,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不容忽视。特别是由于战争频繁导致城市变迁,很多历史古迹原址已改建其他楼舍,贸然进行考古挖掘不但法律程序繁琐,还严重影响人们生活。对此类情况,韩国采取了以下两种变通的保护办法:一是对地面上已无遗迹或无挖掘可能,但历史考证有文化历史意义的(如粮仓、兵器库、故居名宅等),由当地政府在考古研究的基础上,对文化遗迹进行指认,在遗迹附近设立坚实厚重、严肃大方的石碑,篆刻记述该遗迹的名称、年代、当时的用途及作用,以供后人怀念,提升城市的历史延续感;二是对尚有条件进行初步挖掘,露出部分残留遗迹的(如城郭遗址、潜河码头等),由文物部门对挖掘现场原样封存,覆盖坚实的玻璃隔板加以保护,严禁入内,并在旁边立说明牌,打造直观的遗迹现场供民众参观,增加历史的真实感。(李少鹏,《中国文化报》2015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