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中的三种“活化石”

2014-11-15 13:12冯骥才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10期
关键词:活化石木版拓印

冯骥才

近千年来,在我国广阔的山川大地上,一直绽放着一种美丽的人文和艺术之花——年画。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间创造,年画的影响力曾波及东南亚,并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就成为欧美及日本人文学者关注与研究的对象。自2002 年起,我开始将年画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地调查,并深刻地认识到它所拥有的非凡价值。

在我看来,这种古老的艺术品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拥有3 种堪称“活化石”的技艺。

一是雕版印刷。这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品是出土于敦煌的唐代咸通年间的《金刚经》,不单文字精美,插图的线条也流畅而纯熟,这表明至少1200 年前中国人就用雕版来印制图书了,后来的年画就是从中诞生的。

一千多年来,中国人一直雕版印制图书,可是到了近代,由西方传入了便利的石印术、铅印术,后来是彩色胶印技术,渐渐地,雕版印刷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唯有木版年画至今依然保留着全套传统的手工雕版印刷的工具与技艺,这也是我们称中国木版年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如果我们现在想看看原汁原味的雕版印刷,唯有去到年画传人的作坊里。

二是拓印。其实早在中国人发明雕版印刷之前,还有一种更为古老的印刷术,那就是拓印。古代重要的记载刻勒于石,东汉灵帝曾将《论语》、《春秋》、《周易》等7 种经典的标准文本,刻在46 通石碑上,并将其立在洛阳太学门外,这致使天天有上千人去抄写,把太学堵得水泄不通。于是,有人便发明用纸和墨去拓印碑文,供给人看,不用再抄。印刷的发明,就是为了满足文字与图画大量复制和广泛传播的需求。从我国的印刷史看,拓印先于雕版,待到轻便省力和易于操作的雕版印刷一出现,拓印更多的则是为书法与考古服务,不再有印刷的含意了。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这种古老的拓印在年画中仍在使用。比如在我国西南重要的年画产地四川绵竹,一直有一种拓印的年画。这种拓印年画与一般年画不同——从刻版到印制与材料都不相同。一般年画的雕版是阳刻,文字是反字,而拓印的版是阴刻,文字是正字;一般年画印制是先在版上刷墨,然后印在纸上,但拓印年画的版不刷墨,而是先敷上纸,喷少量水,用干净的毛刷将纸敷实(俗称掌纸),然后用拓包蘸墨,一点点将画面拓印出来;一般年画通常是五颜六色,拓印只是单色,就像碑帖拓片,多数为黑色。其墨色透亮,线条清朗,古雅迷人。因此绵竹人称这种年画为“黑货”。如今,绵竹年画还保留着多种古老的版式和画样,堪称中国木版年画中一朵风格独特的奇花,这里的艺人更是以其独擅其长的拓印技艺而自豪。

三是扑灰。中国木版年画大都用版印,唯有山东高密还在使用一种特殊的技艺——扑灰。扑灰源自古代画工使用的方法。在古代,画工们代代相传的最珍贵的东西是粉本。粉本就是单线白描的稿样,常用于壁画和别的绘画。唐代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卷》和宋代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都是冠绝古今的用于绘制寺观壁画的粉本小样。

粉本最初画在兽皮上,后改用绢或纸。使用粉本的手法多种:有的在粉本的线条上扎许多距离相等的针孔,作画时在粉本上洒上颜色鲜明的色粉,让色粉从针孔漏下来,使画样清晰地显现在画纸上,便可据稿作画;也有的在粉本的线条上,用靛蓝粉复勾一遍,然后铺在画纸上,用手扑一遍,将复勾的色粉留在纸上,再去依样描绘。高密的扑灰就是这种古艺,使用的复勾粉本的材料是木炭条。木炭条被古代画工叫做“朽子”。朽子易涂易改——我们常用的成语“九朽一罢”就出自这里,由此可见高密扑灰画艺的久远。如今无论画壁画还是其他画,几乎都不再使用粉本和扑灰了,然而,这种古老而智慧的技艺,依旧为高密年画艺人所使用,并代代相传。

看似并不复杂的年画,其实包含了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技艺。这种中国年所专有的图画,体现了中国人的人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天地与心灵向往。endprint

猜你喜欢
活化石木版拓印
春天的风拓印着
魅力拓印,拓印美丽
木版年画色彩的象征与应用研究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海底活化石
蓝血的活化石
绛州木版年画:追忆民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