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理”“想”并蓄

2014-11-15 03:42窦桂梅
教育 2014年29期
关键词:圆明园语文课理性

窦桂梅

我这个语文教师,一谈什么是“理想的课堂”自然爱咬文嚼字。所以,我就从“理想”这两个字谈起。

“理”字当头

先说“理”字。理字可以组词为“理念”。现在我觉得不是缺乏理念,而是缺少怎样把理念更好地转换为课堂行为的逻辑能力。因此,理念要具有“理性”。“理想的课堂”在我眼里第一条就是要有“理性”。没有了理性的课堂,盲目随着时代的风向游走,忽视了课堂本来固有的不变的东西,那就成了天上的飘絮、水上的浮萍,再怎么改革最终会成为空中的楼阁、海市的蜃楼。

那么,这种理性究竟表现在哪儿?我想谈三点:第一点,不管教什么学科,我们都要在课堂上完成。那么,你首先要知道你的课堂的学科姓什么。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是美术课还是体育课?就像弄清你的性别是男的还是女的一样。别弄成男不男、女不女。

就语文课而言,一定要充满浓浓的语文意识。如果实现不了对语言文字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积累与运用,语文教学必然是劳而无功。以我上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在“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的过程中,通过学生对于圆明园的情感的跌宕变化以及思考的深入,从而来很好地进行各种语言形式的训练,就是这堂课的特色。而且,语文意识的培养是“盐在汤中”的涵养。当圆明园留给我们的,只剩一片废墟的时候,还把整个课文进行了改造——进行篇章训练的同时升华痛心、痛恨之感……可以说,这堂课时时处处有语文,感情和思想是在语言本身魅力的基础上生成起来的。另外,教师本身也是语文。像我在教学中眉飞色舞的动作,是一种语文的表达和启发。我的语言感染,努力达到文学性和启发性,乃至上升到文化的味道。当然,还有恰当地运用课件等等。总之,让这些因素在语文课堂上锦上添花。这就像给人美容、给屋子装潢一样。所以,面对今天的改革,我们要理性地认识到:任何课堂,该改变的必将会改变,不应变的永远也不会变。

第二点我要说的是,理性的一条重要的标志,是要实实在在。无论你怎么创新、无论你怎样热闹,给孩子们的能力、情感、思考等,最终的结果是要沉甸甸的,要他们必须有真实的收获。

现在孩子学习的科目越来越多,他们的负担太重了。我们的课堂不能课内压担重重,课外负担累累。我们必须提高备课的质量,要让孩子在课堂上的单位时间内,得到应有的生命的厚重。因此,在涉及我正研究的“主题教学”时,我尽量追求大容量、大密度、高质量。而且这一切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我听到好多课,下课前老师总是留一大堆的作业。你想,学生回家还要练琴、画画、学英语,不光是完成你的作业,还要完成其他学科的,他们的夜晚是怎么度过的,你想象过吗?再比如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总是强调朗读——这没有错,但有时候我们是为了读而读——齐读、范读、傻读、呆读。读已经泛滥。语文也要随时代而发展。现在的生活太精彩了,网络时代,大家可以更加“白话”,不必像古人那样省纸、推敲。有些时候,我们不需没完没了的咏吟,因为还有那么多精彩的片段、书籍要我们去略读、去浏览、去收集、去整理——想想,这些能力我们怎么培养?该读的要书声琅琅,不该读的要静思默想,该范读的就范读,该精读的就精读,该略读的就略过,哪怕有一个字没有读准啊!所以,做教师的,就看你到底给学生多少本事,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上应该获得的东西。

我觉得理性的第三个特点,是还应该拥有遗憾。这人长得太完美你肯定无法形容,因为没有特点,你抓不着。其实这样的人也不存在。有的人不完美,但他保证能你记住——像我这样的,不是最漂亮但有特点,鼻梁很高,眼睛很水灵,再看我动作、声音,就是典型的北方的中年妇女。我有我的特点——特点不等于是缺点。在你眼里是缺点,在我眼里是特点。这就好比课堂。一个不完美的课堂,就好比一个不完美但有特点的人。人哪,不要把这个“理想课堂”疯狂到极致,这是很恐怖的。所以,教师怎么样自我认识自己的课堂太重要了。我总是在想,怎么样能把我的激情,我对教育的执着,化作我内在的一种精神。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我白发苍苍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再在你面前上课的时候,大家再感受我,可能还是激情,但已经变成一种气质。这就意味着一个教师还要成长,这就意味着一个教师有不足,有遗憾——这样,你才有向上飞升的空间。有了遗憾的课堂我们才觉得它润泽,那个完美的课堂啊,就像那太完美了的人,你觉得他不可接近,是个假人。

其实,这个“理”包含的内容很多。我想,只要我们讲的在“理儿”,我们做教师的,就会用理性的理念看自己的课堂。

“想”跟其后

说到这个“想”,要组词那可就多了,什么“想象”“想法”“思想”啊等等。就我自己的理解,我把这个“想”理解为一种思考。我觉得,不管什么样的课堂,无论如何最后要给孩子们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欲望,换句话说就是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说明他在思考,有了欲望说明他有了进一步想探究的热情,渐渐就生成了自己头脑中的智慧。

我在想,我们的课堂怎样让她既有“厚度”——语文的扩展,还要有“温度”——情感态度,更重要的还要有深度——也就是我们的思考。

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有一个误区,包括我在内,我以前上课一般停留在感情的层面上。我虽然能上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各种课,但爱激动。记得讲《葡萄沟》,要体会“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学生跟我陶醉得不得了。我当维吾尔族的阿姨,戴了个小帽,倒挺像,进行口语情境的创设,学生竟然哭了:“维吾尔族阿姨,你不要走好吗?”但是,你想想,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讲的那样,人一激动,大脑爱麻木。你想想课是很感人,孩子是挺激动。不过中午一回家就把我这“维吾尔”忘到后脑勺:“妈,咱今天吃点啥?”不怨学生,是教师没有给孩子深深的、余音缭绕的沉淀。

所以我们现在的课,有的时候是给我们语文教师说的。我们的语文课不要光停留在感情上。理想课堂的这个“想”,心在下面,就是一定要有心里的想法,这太重要了。说句老实话,我们语文老师有点毛病,总爱自我陶醉、激情演讲。所以我的课要变。小学教师不能小,不能光停留在文本和参考书那一点点最原初的东西上。我上的圆明园,最后是“走出圆明园”——我为什么要“跳出”这个台阶,就是想打破原来教学的两步曲:先是圆明园辉煌时候的那个激动,然后一下子就毁灭了,于是放电影,接着问学生:“面对圆明园,你想说什么?”学生说,我恨!“雪我国耻,振我中华”一番口号响起。在这一次次“爱国”的呐喊中,一个个愤青就这样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上培养起来了。

也许你认为这个“走出”太深,揭露当时的真相不太好。我琢磨,我们不是高中课堂,我们也不是大学课堂,但我们要种上这颗思考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种子慢慢扎根发芽……可见,我们的课堂应该想办法,在种上语言文字的种子的同时,也种上透过这语言文字、背后藏着的东西。所以,理想的课堂这个“想”字应该是让孩子有智慧、让孩子有大脑、让孩子真正的学会思考,这是最重要的东西。

那么,把这“理”字和那个“想”字加起来,可否用德国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康德说的一句话,作为迁移、作为一种比喻,来说明我们的语文课应当变成有理性、有思想的哲学意味上的课堂。那就是——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反复地品味、思索它,它们就日日增新,有增无减地让我产生敬畏和赞叹。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endprint

猜你喜欢
圆明园语文课理性
梦回圆明园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里过大年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