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贝
孩子第一次发生性行为,中国父母一般都不知道,就算父母察觉到了什么,也难以开口和孩子探讨这方面的问题。因为传统文化和习惯在那里摆着,我们真的不好讲什么。
但是讲到有关美国人的性行为,许多人都会冒出一个词:开放。嗯,美国的性行为是也做也说,而中国的性行为是只做不说。前些年,美国父母们一致反对年轻孩子在家里发生性行为,因为他们觉得这样会在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个现实。但是,最近几年,美国父母们却开始觉得,如果孩子要发生性行为,那么他们的第一次最好是发生在家里,而不是发生在宿舍、公园或者是汽车旅馆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难道是美国父母的性观念现在开放到让我们无法想象的程度了吗?
当然不是。
说实话,美国父母和中国父母一样,也极其担心孩子学坏,当然也包括在性方面学坏。对孩子的教育,他们也有许多烦恼。当孩子慢慢长大,开始聊性或者开始懂得性的时候,美国父母也会变得痛苦无比,甚至和中国家长一样感到难以启齿,甚至有些家长为避免孩子过早发生性行为,而逼迫自己的孩子禁欲。但是,现在这种现象越来越少。相对于中国保守的家长来讲,美国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坦诚地接受孩子的成长,坦诚地接受孩子的性成熟,坦诚地接受孩子的性行为,并认为这是家长们应该尽到的一种责任。所以,越来越多的美国家长,开始同意并允许他的孩子若是想要发生性行为的话,可以选择在家里。
任何一种教育或思想,总是有人赞同,有人反对。美国家长对年轻孩子发生性行为的态度逐渐走向宽松,他们同意并接受孩子发生性行为,在得知他们发生性行为后,不会有太大的反应。他们会告诉这些初有性体验的孩子,如何在不伤害自己和对方的情况下,享受这种快乐。比如,如何保护自己和对方的身体,如何避免怀孕,甚至有些家长还会给孩子讲解如何正确运用安全套等知识,让孩子在发生性行为时,就已经明白和懂得照顾自己和对方。
但是,这种宽松教育受到了一部分家长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样的宽松态度会让孩子们过早地接触到性,会让他们沉迷在性爱之中,而错失了学习和成长的时间和机会。这部分家长不赞同孩子在婚前发生性行为。因为在他们看来,婚前发生性行为或者过早发生性行为,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也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他们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在18岁之前发生性行为。
赞同者面对这类家长时是这样解释的。他们说,孩子已经长大,已经可以享受一切年轻人应该享受的东西,其中就包括性。既然任何成长都是一个过程,他们不希望孩子的“第一次”发生在公园里、汽车内或者是其他什么地方。
当被问及为什么不愿意让孩子在那样的地方发生性行为时,这些家长这样解释:因为那些地方不安全,如果孩子因为紧张或者环境陌生而产生一定的担忧,会影响他性行为的质量,甚至会影响他以后性行为的质量。因此,家长们认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不如让孩子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发生性行为,而允许和同意孩子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里发生性行为,恰恰是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比如,让孩子在家里或者在自己的卧室里发生性行为,这样既安全又舒适,且环境熟悉,不会让孩子产生压迫感和紧张感。这类家长表示,他们会尽量在孩子发生性行为前,告诉孩子他们的想法,并保证,绝对不会因为孩子把朋友带到家里发生性行为而责怪他。
美国性行为专家对此事的态度是:很高兴看到一些父母的默许和开放态度,这是真正对青春期孩子负责任的表现。
但是,仍有家长对此表示不理解。他们认为,孩子在自己的家里发生第一次性行为,或者家长允许孩子在家里发生性行为,这是在鼓励孩子犯错误,做错事。他们认为,因为孩子们不懂性事,不懂如何处理感情和责任,所以不建议孩子过早地发生性行为。如果想要得到人生体验的话,建议孩子看一些关于性健康的书籍,而不是鼓励他们真实地发生性行为。
美国性行为专家分析说,这类家长其实是不能接受一个现实,这个现实就是他们的孩子长大、成长了的事实。
反对者还表示,孩子们还处在成长过程中,不懂得使用安全套,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这样的性行为是危险的。
赞成者却表示,近年来,青少年发生性行为的年龄越来越小,对性行为,堵是不可能的。越堵,孩子对其好奇心越重,不如用正确的方式和态度来看待孩子的性行为。在孩子将要发生性行为之前,就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套,是十分必要的。这类家长也指出,据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有高达45%的青少年愿意并乐于接受来自父母的性教育,他们把父母看成是教育者,而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父母。他们乐意从父母那里得到关于性的经验,这对他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父母担当的责任,不仅仅是父母,还是教给孩子性知识的老师。孩子如此信任你,你为什么不把你所知道的性知识传递给孩子呢?
美国的父母们认为,青少年的性行为越来越活跃,这与社会的高速发展有着极大的关系。如果我们再用旧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的话,就已经落伍了。如今,我们只有用理解和坦诚的态度去面对孩子,包括孩子的性行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他们好,对他们负责,对他们关心。
现在在美国,对上述问题持赞同意见的家长越来越多,而持反对意见的家长越来越少。
【编辑:杨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