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贤愚经》看《汉语大词典》的若干阙失(二)

2014-11-15 15:34施晓风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

[摘要] 《贤愚经》是北魏时期的一部汉译佛经,其中保存了大量南北朝时期的口语词,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宝贵资料。《汉语大词典》是中国权威的大型语文辞书,但其对《贤愚经》部分词语的收录情况存在漏收词目、义项缺失、释义不确以及书证迟后等问题,文章分别择取若干词条对其进行考辨说明,以补《汉语大词典》的部分疏误。

[关键词] 《贤愚经》;《汉语大词典》;阙失

[中图分类号]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5-0085-05

《贤愚经》是汉文佛典本缘部的一部经典,为北魏僧人慧觉等译撰,现存13卷,共69品,也就是收录了69个故事,其中既有佛本生故事,又有佛弟子及信徒们前后生各种各样的因缘故事。该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流畅,口语性较强,全书约15万字,词汇量大,能较准确地反映中古时期的词汇面貌。[1]然而《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2]对于《贤愚经》中所用许多词语的收录情况存在疏误,包括词目漏收、义项缺失、释义不确和书证迟后等主要问题,笔者前期对此进行专门研究,部分成果已发表①,本文将从上述四个方面进一步作分析举例。

一、《汉语大词典》漏收词目

1.株杌

《说文·木部》:“株,木根也。”《大词典》:“株,露在地面上的树根、树干或树桩。”如《韩非子·五蠹》:“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大词典》:“杌,(3)树木斫伐后剩下的桩子。”引例为《五灯会元·道吾智禅师法嗣·石霜庆诸禅师》:“师居石霜山二十年间,学众有长坐不卧,屹若株杌,天下谓之枯木众也。”例中即有“株杌”一词。《汉语大字典》:“杌,砍树剩余的桩子。”《集韵·迄韵》:“杌,刊余木。”“株杌”在《贤愚经》中共13个用例,如《降六师品第十四》:“夫人月满,亦生一男,面貌极丑,形如株杌,父母见之,情不欢喜,因共号之为多罗睺施,晋言株杌,勅令养育。”可见,“株杌”是同义并列的双音节词,表“树桩”之义。如《唐文粹》卷六十二:“夫将欲伐株杌于情田,雨甘露于法种者,固必有勇智宏辨与?”《大词典》失收当补。②

2.庄校

《汉语大字典》:“庄,盛饰。”《大词典》:“庄:(4)装饰。”如《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靓庄刻饰。”李善注引晋郭璞曰:“靓庄,粉白黛黑也。”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靓庄藻野,袨服缛川。”宋叶适《黄子耕墓志铭》:“天子郊,见上公貂蝉久远暗淡。大礼事务惶恐,以咎子耕……子耕笑曰:‘大臣庄其首,所以敬天也。若专知陪备,岂胜任耶!”另有“庄饰”、“庄严”等同义连用形式。《大词典》:“校(jiào):(17)装饰。”如“校饰”、“校具”等。《贤愚经》共有“庄校”7例,如《贤愚经·长者无耳目舌品第二十四》:“估客闻之,欣悦还家,严一大象,众宝庄校,著大宝衣,乘象入市。”另《说郛》卷六十六上:“离城三四里作四轮像车,高三丈馀,状如行殿,七宝庄校,悬缯幡盖,像立车中,二菩萨侍。”《法苑珠林·说听部》:“身未证法而在高座,身自不知而教人者,法堕地狱,又当来比丘好读外经,当说法时庄校文辞令众欢乐。”[3]由于“庄”字是佛教常用语,故“庄校”一词多与佛教相关,是同义并列复合词,表“装饰”,《大词典》当收。

3.弘广

《尔雅·释诂第一》:“弘,大也。”《诗·大雅·民劳》:“戎虽小子,而式弘大。”郑笺:“弘,犹广也。”《书·顾命》:“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孔颖达疏:“弘训大也。”如《后汉书·杜乔传论》:“夫称仁人者,其道弘矣。”刘知几《史通·惑经》:“圣人设教,其理含弘。”《汉语大字典》:“广,大,盛大。”《大词典》收了“弘大”,却失收“弘广”。《贤愚经》共有“弘广”5例,如《贤愚经·恒伽达品第六》:“父母告曰:‘吾今富贵,产业弘广,唯汝一子,当嗣门户。遣吾存活,终不相听。”另《资治通鉴》卷六十四:“青州天性峭急,迷於曲直。仁君度数弘广,绰然有余,当以大包小,以优容劣,先除曹操以卒先公之恨,事定之后,乃议曲直之计,不亦善乎!”[4]《群书治要》卷二十六:“故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夫天德之于万物,可谓弘广矣。盖尧之为教,先亲后疏,自近及远。”[5]《法苑珠林》和《弘明集》等佛典中也有不少用例,《大词典》失收当补,“弘广”同义并列,意为“大”。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0月

第30卷第5期施晓风:从《贤愚经》看《汉语大词典》的若干阙失(二)

4.都集、臻集

《广雅·释诂三》:“都,聚也。”《尔雅·释言》:“集,会也。”也是“聚集、会合”的意思,这是“集”的常用义。《大词典》:“都dū:(10)泛指汇聚。”引明徐渭《歌风台》诗之一:“丰沛中,群酒徒,噱季鼻大糟所都,谁唤隆准而公乎?”《贤愚经》中收“都集”共5例,如《梵天请法六事品第一》:“王及夫人,群臣婇女,闻是语已,不能自宁,咸悉都集,诣太子宫,谏喻太子。”《降六师品第十四》:“波斯匿王,寻勅臣吏,平治场地,多积香花,敷设床座,竖诸幢幡,严办已讫,大众都集。”《快目王眼施品第二十七》:“王闻其语,即然可之。告下诸国选择兵众,克日都集,往彼波罗陀跋弥王国。”另《册府元龟》卷一百十三:“考使选人,咸令都集东都。宫殿须理,量加补葺,不得烦人。”“都集”皆表“聚集”义。

《大词典》:“臻:聚集。”如桓宽《盐铁论·力耕》:“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臻,万物之所殖者。”《贤愚经·顶生王品第五十七》:“王德至重,万善臻集,天雨七宝,遍诸国界。”

《宋高僧传》卷十二:“自马冠抵泉州富阳山,所至之所檀施臻集,徒侣解钵禅坊立就。”

《云笈七籖》卷九十:“若身常居善,则内无忧虑,外无畏惧。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衾。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固人伦。德被幽明,庆祥臻集。”[6]“臻集”亦为“聚集”义。

“都集”和“臻集”都是同义连用的并列复合词,意思都表“聚集、汇集”,《大词典》失收二词,当补。

5.若当

《大词典》:“当:(34)连词。相当于‘傥、‘倘若。表示假设。”《经传释词》:“《墨子·法仪》篇曰:‘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当皆法其父母奚若?《兼爱》篇曰:‘当使若二士者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又《尚贤》篇曰:‘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赏、‘当、‘尚,并与‘倘同。”[7]在“当使”一词中,“当”和“使”同义并列表假设。《贤愚经》“若当”有15个用例,如《快目王眼施品第二十七》:“譬如耕夫,春日多种,秋夏收入所得必广。复遭春时,若当懒惰,来秋于谷何望?”“波罗陀跋弥王曰:‘卿不闻乎?前劳陀达逃突至彼快目王边,因相发起,令快目王悉发八万四千诸国兵众欲来攻我,若当来者便灭我国。”“八万四千诸王臣民以身投地,腹拍王前,啼泪交流而白王言:‘我之等类阎浮提人蒙赖大王以为荫覆,若当剜眼施婆罗门,一切人民当何恃怙?唯愿回意,莫与其眼”等。《五礼通考》卷一百零八:“使大夫之后有庶子为诸侯者,当上祭四代;四代之前不得复祭。若当夺尊,则大夫太祖为废其祀。”“若当”即“倘若、假如”之义。

“当”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组合里有不同的含义。如在“临当”一词中“当”表副词,相当于“将”、“将要”,如《仪礼·特牲馈食礼》:“佐食当事,则户外南面。” 郑玄注:“当事,将有事而未至。”而在“必当”中,“当”也表副词,但意思是“必”、“必定”,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以为肥而蓄精,身体不得摇,骨肉不相任,故喘,不当医治。”在“若当”一词中,“当”意为“假如、假若”,与“若”同义。“若当”为同义并列复合词,表假如、假设义,《大词典》失收当补。

二、《汉语大词典》义项缺失

1.惨悼

《大词典》“惨悼”有两个义项:(1)丧事。南朝宋鲍照《请假启》之二:“加以凶衰,婴遘惨悼,终鲜兄弟,仲由所哀,臣实百罹,孤苦风雨。”(2)凄惨悲痛。清皞皞子《〈广东火劫记〉跋》:“情形惨悼,有甚于此。”

《大词典》:“惨,(2)忧愁;悲惨。”如《诗·陈风·月出》:“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陆德明释文:“惨,七感反,忧也。”《楚辞·九章·哀郢》:“惨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杜甫《后出塞》诗之二:“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悼”表伤感、哀伤也是常用义,如《诗·卫风·氓》:“静言思之,躬是悼矣!”《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其执丧,哀戚甚悼。”韩愈《荐士》诗:“况承归与张,二公迭嗟悼。”《贤愚经·月光王头施品第三十》:“尔时阿阇世王及国豪贤檀越、四辈闻均提语,皆怀惨悼,异口同音而说是言:‘尊者舍利弗法之大将,众生之类之所亲仰,今般涅盘,一何疾哉!”此处“惨悼”并无“凄惨”可言,而仅表“悲伤”。故“惨悼”构成同义复词,表忧伤,此义项《大词典》失收,当补。

2.腾说

《大词典》“腾说”收了两个义项:(1)传播言论,宣扬主张。(2)传播流言蜚语;诽谤。而《贤愚经》两个用例,“腾说”的意思都不是上述任何一义。如:《降六师品第十四》:“六师既到,见优填王腾说事情如上之辞,沙门自省:‘内无顾恃,空空逃避,不可要勒,须王克定令与我试。”《婆世踬品第五十九》:“其时遣信,腾说情状,王女然可,便与共交。”

“腾说”在此二句中只是一般“诉说”的意思。《说文》:“腾,传也。从马,朕声。”“说”既有陈述、解说的意思,也有言论、主张、学说的意思。“说”假如当动词讲,“腾说”的意思就应当偏在“诉说”上,而“腾”修饰限定“说”的途径是通过“传话”的方式,《大词典》所收两个义项都是把“说”当做名词“言论”、“主张”或“流言蜚语”来解释的。故“腾说”一词的“诉说”之义失收,《大词典》当补此义项。

3.钝浊

《大词典》:“钝浊:迟钝庸俗。”引唐代张鷟《朝野佥载》卷四:“唐王及善才行庸猥,风神钝浊。”“钝”表笨拙,迟钝,如《汉书·鲍宣传》:“臣宣呐钝于辞,不胜惓惓,尽死节而已。”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何处养女百丑形?把沙脚手钝。”“浊”指音质厚重低沉,如明代李文察《律吕新书补注》:“律长则声浊。”故“钝浊”形容声音迟滞浑浊,如《贤愚经·沙弥均提品第六十二》:“于时年少妙音比丘见老沙门音声钝浊,自恃好声,而呵之言:‘今汝长老,声如狗吠。”“钝浊”即为迟滞浑浊义,此义项《大词典》失收,当补。

4.平整

《大词典》“平整”一词收有两个义项:(1)平正整齐;平坦整齐。如晋法显《佛国记》:“屋宇严丽,巷陌平整。”明李贽《三大士像议》:“像之面目有些不平整,和尚每见,辄叹以为好。”(2)填挖土方使土地平坦整齐。“平”表“公平,公正,平允”,是其常用义。如《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不平谓何?”《荀子·致士》:“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仪备而君子归之。”韩愈《孔公墓志铭》:“戣(孔戣)为人,守节清苦,论议正平。”“整”有整齐、严整的意思,如《诗·小雅·六月》:“玁狁匪茹,整居焦获。”郑玄笺:“乃自整齐而处周之焦获。”《后汉书·荀彧传》:“绍兵虽多而法不整。”此句中“整”即是形容法规公平、严整。《贤愚经·长者无耳目舌品第二十四》:“时波斯匿王,住法平整,即可所白,听如其言。”“住法平整”译为:“执法公正。”“平整”表“公平、公正”,此义项《大词典》失收,当补。

三、《汉语大词典》释义不确

1.克厉

《大词典》:“克厉,亦作‘克励。刻苦自励。”如《魏书·张普惠传》:“随父之县,受业齐土,专心坟典,克厉不息。”《周书·叱罗协传》:“又深自克励,太祖颇委任之。”在此,“克”不是“刻苦”的意思,而是“克制”的意思。

《汉语大字典》:“克,约束;制服。”如《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何晏集解引马融注:“克己,约身。”《左传·昭公十二年》:“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汉扬雄《法言·问神》:“胜己之私谓克。”韩愈《太学生何蕃传》:“蕃,纯孝人也,闵亲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诸生归养于和州。”句中“克”皆表“约束、克制”。

《大词典》:“厉,(5)‘励的古字。劝勉。”如《左传·哀公十一年》:“宗子阳与闾丘明相厉也。”杜预注:“相劝厉。”《汉书·儒林传序》:“太常议,予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以厉贤材焉。”宋曾巩《虞部郎中戚公墓志铭》:“其操义风概,有以厉天下。”所以“克厉”意思应为“自制自励”,而不是“刻苦自励”。

2.悲泣

《大词典》:“悲泣,悲伤哭泣。”如《汉书·刑法志》:“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 ……其少女缇萦,自伤悲泣。”唐牛僧孺《玄怪录·齐推女》:“李下马就之,至,则真其妻也。相见悲泣。”《红楼梦》第九五回:“[元妃]见了贾母,只有悲泣之状,却没眼泪。”此例中“泣”假如当“哭”讲,意思也是“无声流泪”的意思,在这里没有眼泪,显然不能说明“悲泣”有“哭”义。“悲”的“哀痛,伤心”之义是常用义,《大词典》:“泣:忧伤。”汉扬雄《太玄·装》:“次八季仲播轨泣于之道。”范望注:“泣,忧也。”所以,“悲泣”不是“悲伤哭泣”,而就是“悲伤”的意思。《贤愚经·出家功德尸利苾提品第二十二》:“尸利苾提求诸比丘,不得出家,还出竹园,住门阃上,悲泣懊恼,举声大哭:‘我从生来,无有大过,何故特不听我出家?”假如“悲泣”有“哭泣”之义,那么就与后面紧接的“举声大哭”的语义重复。此外,“悲戚”一词表“悲伤”,“泣”与“戚”从读音上看似属同一语源。可见《大词典》“悲泣”一词释为“悲伤哭泣”,有误。

3.剋责

《大词典》:“剋责,严格责备。”所引汉代王充《论衡·感虚》:“人形长七尺,形中有五常,有瘅热之病,深自剋责,犹不能愈,况以广大之天,自有水旱之变,汤用七尺之形,形中之诚,自责祷谢,安能得雨邪?”此外《贤愚经·微妙比丘尼品第十六》:“重自剋责,宿有何殃,旬日之间,遇斯罪苦?”《大词典》:“剋(kēi):训斥;狠狠批评。”而从例句看,不管是“深自剋责”,还是“重自剋责”,都有表示程度的副词在前起加深强度的作用。“剋责”的意思就是“批评、训斥、责备”,而没有“严格”的意思。所以《大词典》释“剋责”为“严格责备”是不准确的。

四、《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

1.顶戴

《贤愚经·梵天请法六事品第一》:“时诸人天诸龙鬼神,八部之众,闻说是已,莫不欢喜,顶戴奉行。”《大词典》:“顶戴:(2)供奉;拥戴。”引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你们蹐跼在牢狱之中还嫌身太自由,你们顶戴着暴君还要贡献羔羊、春酒。”引例过晚。

2.荒塞

《贤愚经·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品第二》:“父母报言:‘汝行大慈,矜及一切,舍我取终。吾心念汝,荒塞寸绝,我苦难计,汝修大慈,那得如是?”《大词典》:“荒塞:昏聩闭塞。”引明代徐渭《奉徐公书》:“某衰老荒塞,无王粲、杜甫之才。”过晚。

3.资赏

《贤愚经·坚誓师子品第五十四》:“时王念言:‘经书有云,若有畜兽身金色相,必是菩萨大士之人。我今云何资赏此人?若与赏者,便为共此杀害无异。”《大词典》:“资赏:赏赐。”引唐代元稹《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赠太保郑国公严公行状》:“公乃悉出帐下卫以骁果之柄以付之,然后丰其资赏,副以兼乘,涉栈道者五千余骑,人无徒步而进者。”过晚。

4.欲求

《贤愚经·快目王眼施品第二十七》:“天帝前问:‘实为奇特能作是事!欲求何报?”《贤愚经》“欲求”共17个用例。《大词典》:“欲求:欲望;要求。”引例为巴金的《雷》五:“大自然给我们的一种本能,一种欲求,我们就有权利来使它满足。”过晚。

5.悯伤

《贤愚经·差摩现报品第十九》:“时瓶沙门值游林泽还向来城,道见一人。犯王重罪,缚者标头,竖在道边。见王悲哀,求索少食。王情悯伤,即可当与,正尔别去。”《大词典》:“悯伤:哀怜。”引唐代黄滔《代陈蠲谢崔侍郎书》:“岂料侍郎坚垂记録,确赐悯伤,令后人而副取前心,指陋质而说为遗恨。”过晚。

6.诚笃

《贤愚经·差摩现报品第十九》:“王闻是人福德如是,即召至宫中拜为大臣。既蒙王禄,其家又富,信心诚笃,广殖福业。”《大词典》:“诚笃:(3)真诚深厚。”引清代戴名世《汪河发墓志铭》:“将死,曰:‘呜呼!我死毋憾,但我主人闻之,病又加甚耳!其中心爱主诚笃如此,因并志之。”例证过晚。

7.交络

《贤愚经·大光明王始发道心缘品第十六》:“散阇奉教,不久调顺众宝交络,往白王言:‘我所调象,今已调良,愿王观试。”《大词典》:“交络:(2)犹交织。”首引唐代柳宗元《石涧记》:“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显然过晚。

8.丰润

《贤愚经·月光王头施品第三十》:“其国丰润,人民快乐,珍奇异妙,不可称数。”《大词典》:“丰润:(4)宽宏;丰裕。”首引唐代李白《任城县厅壁记》:“况其城池爽垲,邑屋丰润。”过晚。

9.回转《贤愚经·月光王头施品第三十》:“时大月大臣种种谏晓,永不回转,即时愤感,心裂七分,死于王前。”《大词典》:“回转:(5)挽回;好转。”引清代《红楼梦》第六十回:“倘或说些话驳了,那时候老了,倒难再回转。”《红楼梦》第九八回:“看他的光景,比早半天好些,只当还可以回转,听了这话,又寒了半截。”过晚。

10.普遍《贤愚经·月光王头施品第三十》:“是时音声普遍天下。彼毗摩羡王闻此语已,喜踊惊愕,心擗裂死。”《大词典》:“普遍:亦作‘普徧,犹全面。谓广泛而有共同性。”引唐代郭周藩 《谭子池》诗:“普遍拯疲俗,丁宁告亲知。” 唐代孔颖达 《〈周易正义〉序》:“既指周代之名,亦是普徧之义。” 首例过晚。

五、结语

《汉语大词典》是中国一部古今汉语语词集大成的大型辞书,由5省1市共400余人协作编写,历时18年才告完成。编纂时所用中古时期语料较少,且基本是以中土文献为主,很少使用汉译佛典,这就难免书中部分词目存在义项缺失或释义不确等问题。董志翘曾经指出汉译佛经文献语言是中古语言的富矿,“虽然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学者对这方面有过研究,但重视的程度不够。直到编纂《汉语大词典》,例证中仍较少采用这类材料”[8]。王云路曾于《汉魏六朝语言研究与辞书编纂》一文中指出:“现在造成辞书失误的主要原因是汉魏六朝时期的语言材料利用较少,这一时期语言研究的新成果采纳不多。郭在贻师说过‘关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魏晋南北朝这一阶段向来是最薄弱的环节。而这一阶段的汉语词汇又偏偏独具特色:它既不同于先秦、秦汉时期以传统文言占主导地位的词汇,又不同于唐宋以后俚俗白话占主导地位的词汇,它是介于两者之间,即通语与方言并举、文言与口语相杂这样一种状态下的词汇,是一种过渡时期的词汇。这一时期,新词新义不断出现,这既是先秦古语演变的结果,又是唐宋语言的萌芽。因此,汉魏六朝语言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整个汉语词汇史研究,对辞书编纂也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引起语文辞书编纂工作者的高度重视。”[9]而关于汉文佛典的重要语料价值,朱庆之也说:“汉文佛典,包括翻译佛典与本土佛教撰述,对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来说,甚至具有比同期中土(世俗)文献更高的史料价值,……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我们能早一点重视佛典材料的利用,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就可能少走许多弯路,而取得更多的有价值的成果,也许就会对东汉以后汉语的发展演变得出一些与现在不尽相同的认识。”③所以,要想尽量避免大型辞书在收词及释义等各方面的疏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汉译佛典的专书词汇研究。

注释:

① 参见《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从《贤愚经》看《汉语大词典》的若干阙失(一)”。

② 文中未标注参考文献者,除引自《汉语大词典》例句之外,皆引自电子文献《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

③ 见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转引自刘显《从敦煌本〈大智度论〉看〈汉语大词典〉的释义疏失》,载于《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 慧觉,等.贤愚经[M].温泽远,等,注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

[2]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3] 释道世.法苑珠林[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467.

[4]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85:2050.

[5] 魏徵,等.群书治要译注[M].《群书治要》学习小组,译注.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3:2225.

[6] 张君房.云笈七籖[M].李永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1984.

[7] 王引之.经传释词[M].长沙:岳麓书社,1984:133134.

[8] 董志翘.汉语史研究应重视敦煌佛教文献[J].社会科学战线,2009(9):113116.

[9] 王云路.汉魏六朝语言研究与辞书编纂[J].辞书研究,1992(3):4048.

[责任编辑:夏畅兰]

猜你喜欢
汉语大词典
从“全都”义同义复词看《汉语大词典》的瑕疵
从现存最早话本新词新义看《汉语大词典》晚收的词条及义项
敦煌碑刻文书词汇与《汉语大词典》释义缺失例举
义净译经词汇研究对辞书编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