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委组织部供稿
沈阳市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积极推动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在联系服务群众中反“四风”,转作风,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历练党员干部硬作风
沈阳市各级党组织着眼于让党员在基层一线践行群众路线,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推动党员干部沉到基层,服务群众,转变作风。铁西区探索建立了一整套以搜集、解决、反馈民生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民情台账”工程,通过设立民情信箱、民情日记、民情服务窗口等方式,把群众的所忧所难写在本上,记在心上,落实在具体行动上。目前,已有近3000名居民加入,对外发布信息400余条,接受咨询5624人次,解决问题425个。新民市罗家房镇党委探索出“下村办公”为民服务新模式,做到群众张张嘴,干部去跑腿,使“下村办公”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纽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平台。据统计,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市有22万名党员深入社区办好事实事6.3万件次,875名优秀机关干部到社区任职,帮助社区理清发展思路,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全市51个软弱涣散社区党组织成功转化了29个,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
办好人民群众难心事
沈阳市对征求到的群众意见、查摆出的突出问题、专题民主生活会提出的批评意见,一项一项抓落实,以一件件群众受益的实事检验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以前小区经常停水,而且水质发黄,需要沉淀好长时间才能用,现在经过管网改造,不仅经常停水的问题得到解决,而且水也不黄了。”家住于洪区和泰馨城小区的关百德老人这样介绍小区自来水管网改造给生活带来的变化。针对能否用上放心水这件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大事,沈阳市将老旧居民小区供水内网改造工程列为“为民办实事工程”项目,全市130个小区的供水内网改造工程已经完工。棚户区一直是困扰康平县相当一部分居民生活的大问题,县城内原有棚户区12片,占地181.2万平方米,涉及群众7275户。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县政府坚持利民惠民原则,严格房屋征收拆迁、补偿安置工作程序,确保群众少花钱、不花钱,甚至拿到“倒找”的钱住上新房子。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全市共建成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中心1993个,公开和简化办事程序109个,群众的难心事得到了高效便捷的解决。
探寻服务群众新渠道
沈阳市各级党组织不断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围绕“话有人听、事有人管、钱有人拿”,积极研究工作方法、创新服务方式,努力寻找服务群众新渠道。针对社区作为直接服务群众的最基层单位缺少资金支持的实际问题,大东区拿出1050万元设立了为民服务专项资金,为每个社区拨付10万元集中解决各类民生问题。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问题集中、涉及面广和各种利益关系复杂的特点,沈河区在全省率先推行在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的全社会调解工作模式,整合区信访大厅、办事大厅和数字化城管中心等工作平台,实现“网络遍全区、一网通万家”,实现了群众诉求“零距离”服务,被国家信访总局称为都市版“枫桥经验”。据统计,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沈阳市共取消、下放各类行政审批事项1090个,减少各类议事协调机构407个。
沈阳市委不断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沈阳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的意见》,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围绕构建灵活高效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体系、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优质均衡的公共教育体系、均等优质的医疗服务体系、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和良好的生活服务和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各项民生工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沈阳市还选树一批在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党员,使他们成为激励广大党员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新坐标,共同唱响为民服务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