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萍 梁少欢 岑锦萍
一首首曲调优雅、轻松诙谐的采茶剧旋律,一串串农家院里学唱下俚歌传出的朗朗笑声,一支支活力四射的文体团队,一个个高标准的文化广场……走进长洲区,随处可见当地文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文化像一张网,交织着城乡的每一个发展环节;文化像无处不在的空气,滋润着每一次变革和创新。近年来,长洲区积极探索创新,推动当地文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广,全面展现出长洲文化的独特魅力。
今年春节期间,长洲区倒水镇马水村的采茶剧剧团,在村里的12个村民小组和周边村镇巡演。风格明快活泼、地方特色鲜明的采茶剧,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受到村民的普遍欢迎。村民们纷纷表示,一听到采茶剧婉转而鲜明的演唱、梆腔和锣鼓伴奏,就感到格外亲切,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芳香。
采茶剧剧团团长全文生说,这是长洲区首个村级采茶剧剧团,现有成员24人,排演的节目都是以本地采茶剧为表现形式,自编自演,在给村民带来原生态的传统歌舞表演之余,极力表现出群众勤劳、健康的生活状态和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采茶剧因其幽默、诙谐、轻松、活泼的风格,兼有粤剧唱腔的表演艺术形式,在长洲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长洲区积极支持和鼓励这一特色文化艺术的发展,使得采茶剧在当地得到快速复苏和壮大,于城乡之间广泛传播。
长洲区文化馆馆长廖典表示,民间艺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对群众陶冶情操、娱乐身心和抒发情感、交流思想,起到了促进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大力挖掘和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让特色文化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在长洲区,同样别具风采的还有泗洲的下俚歌。下俚歌是长洲镇泗洲岛上流传的用本土语言演唱的民间歌谣,是梧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近年来,长洲区大力弘扬这项传统文化,鼓励更多的下俚歌爱好者创作歌谣,并在每年元宵节举行庙会,组织群众演唱。
在长洲区长洲镇泗洲村,老老少少都能随口哼上几句下俚歌谣,或唱家乡变化,或唱身边琐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有着极大的魅力。每年春节期间,我们都会开展传统技艺的大展示,营造浓郁的下俚文化氛围,做好下俚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泗洲村党支部书记覃建良说,下俚文化是老祖先留给泗洲百姓的遗产,我们有责任保护传承下去,让下俚歌一代一代演唱下去。
从2012年开始,长洲区每年都在泗洲村举办下俚文化节,由城区、镇、村共办,参与群众有上万人次,初步探索出一条行政主导、群众参与的农村文化活动路子。长洲区文化馆还积极组织下俚歌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以及“和谐文化服务行——千团万场”群众文化活动等演出,向广大群众推广创作作品特别是获奖作品,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长洲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里涌现出不少至今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社会名人,如为官正直的禁烟先驱李百龄,铁路大臣关冕均,维护国家利益的中越划界钦差大臣关广槐,隐恶扬善、民怀善政的李璲,躬亲为民,为官清廉的胡裔麟等等。抓住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长洲区还积极挖掘名人文化,组织出版了《长洲350年》、《关冕钧》、《宝岛长洲——名士风流》、《寺庵缀东华》、《长洲镇志》等历史书籍。
以前,长洲区长洲镇老百姓饭后的业余活动就是打麻将、看电视;而现在,到灯光球场跳舞成了一种流行。去年上半年,该镇成立了一支健身广场舞跳舞队,迅速吸引了100多位群众参与。大家晚饭后聚在一起扭扭腰、跳跳舞,生活过得滋润惬意。
近年来,长洲区委宣传部、长洲区文体局在各个乡镇引导鼓励并牵头组织成立健身广场舞跳舞队,村镇场地和文体设备向群众免费开放,还组织舞蹈队的带头人、组织者到市区学习,把各种舞蹈技艺带回当地推广,带动了更多人参与其中。目前,该区有全民健身队伍40多支,常年参加健身活动的居民万人以上,成为推动长洲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长洲区积极组织引导,充分发挥文化组织及业余艺术团的作用,组织和指导开展各类群众喜爱的文化艺术活动。广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农村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企业文化活动广泛兴起,成为引领长洲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一个个品牌。
广宇艺术团是长洲区较为活跃的业余艺术团体,团员有100多人,每年自发穿山过寨为群众演出30多场,还经常代表梧州市参加各种行业演出,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三斤金》、《卖假药》和歌曲《锦绣长洲》,深受群众喜欢。
“我们鼓励居民群众自发组织文艺队伍,自编自导自演各类文艺节目,并在节庆活动中邀请这些文艺队伍登台演出,以此激发广大基层群众对文艺创作实践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聚合成一股崇尚文化的新风尚,在悄然改变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长洲区委宣传部部长、副区长易洁说。
于是,长洲区每年都举办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近百场,经常参与演出的业务团体十多个,参与人员数千人,形成了“月月有活动,季季掀高潮”的繁荣局面。
除此之外,体育竞技也是长洲区群众文体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舞狮、赛龙舟、武术等在当地民间历史悠久。每逢喜庆日子,特别是春节期间,各种舞狮队和武术团在乡村竞相表演;每年端午节,赛龙舟活动在乡间此起彼伏,而赛得最好的几艘龙舟还参加市级的竞赛,并多次名列前茅,是梧州市的传统强队。各乡镇每年都组织举办相关球类竞赛,文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树要生长,须先培根。文化要发展,须先夯实基础。伴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风,近年来,围绕“四个文明”建设,长洲区党委、政府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把文化事业发展纳入长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年增加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走进正阳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阅览室、电脑室、培训室、健身房一应俱全。“过去农闲没地方去,我们只能看电视、打麻将。如今有了文化站,可以聚到一起下棋上网,还可以跳舞健身,文化活动丰富多了。”村民黄魁明说。
近几年来,长洲区加强重大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共投入83.8万元,建成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投入653.59万元,建成11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全面覆盖辖区所有行政村,基层文化设施的整体面貌显著改善。
“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艺创作,最终目的是要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长洲区区长唐云凯说。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长洲区始终坚持“三个倾斜”:即重大资金向基层倾斜、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文化设施向农民倾斜。
长洲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建设及活动、社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农家书屋建设等经费均纳入财政预算,各类文化活动和公益性文化服务经费均可从财政中支出,全区的文化事业经费不断加大投入。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各个重点文化设施、公益性文化服务除了列入财政预算,也通过农村“一事一议”、社会投入等方式进行补充,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保证。
为提供全方位文化服务,让广大群众切实享受到文化实惠,长洲区的公共文化场所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该区通过送文艺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加强对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指导,每月举办一台文艺演出、配合市广电局播放一场电影,两个乡镇的文化站、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均落实了专人负责并实行免费开放使用。同时,在免费开放工作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突出公益性服务主题特色,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作用,达到城乡文化、现代文化文明和谐发展。
如今,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已成为长洲区政府提供全方位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亮点,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长洲区在文化发展方面的长期目标很明确: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文化惠民工程的顺利实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给城乡百姓装上文化的“灯塔”。
一幅“文化长洲”的秀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