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犁
本期两位诗人的作品有个有趣的现象,各自的诗里都有写给具体对象的作品,郭豫章是写给女诗人的,李冈是写给古代诗人的。所以郭豫章的诗歌更深情,李冈的诗歌更理性。两个人的诗歌一热一冷,一绵长一深邃,犹如早霞和晚霞,波光潋滟中各有情趣。
郭豫章的诗歌谓之为《远程爱情》,远是空间,是距离,因远而产生惆怅和依恋,所以郭豫章的这些诗歌都很缠绵,还有零星的伤感。他的诗歌更像是早春的风,暖是整体趋势,但风中还有凉意,还有扎人的东西。这些大温暖中的寒意减缓了诗歌的速度,甚至有点凝滞,以及回旋和漩涡。这就让读者的思绪有了停留和沉思。本来清亮的感情上多了一层深刻和深邃。这可谓之为心理上的“远程”,让诗歌有了深远甚至苍茫的感觉:“蓝莲花次第开放,一路向北/失传已久的红梅妆/被江南的横笛秒杀/今夜的织女星/不知落在哪个牛郎的杯里……/要治愈和爱有关的创伤/古方是:红豆和泪慢火煎熬/花前月下温酒送服(《远程爱情》)”
整体诗境是明媚的,但其中些许的忧悒和低沉如晴朗的天空飘过几块雨云。这是对人生整体聚少离多的局限性的感叹,其中也蕴含着一种对完美情感和幸福的期待,更有对人无力完满的现状的默认和宽容。尤其最后富有创造性的几句,是对古往今来情感欠缺的总结和归纳,彰显出千古不变的哲理,也是温暖的药方,其中自嘲的自我宽慰和幽默表明了诗人达观的人生态度,也使诗的境界变得辽阔和葱茏。说到家,远程爱情是像爱情而不是爱情,或者说是像爱上爱情一样,去爱亲人朋友以及身边一切美好的人和事。远,确定了与这些美好事物的距离,远就是沟壑,让人只能在对岸去眺望和幻想。这人生的缺憾,却成就了诗歌的完美,因为缺失的情感会激发诗人的想象力和更大的激情,从而用圆满的诗歌来缩短这人生之远。
所以郭豫章写的都是倾斜的情感,而不平衡的情感才有冲突和冲击力,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也让诗人投入了全部的精力。这是一种沉醉,由沉醉再沉迷,诗人和诗歌都出现了忘我的状态,这状态是一个氛围,很容易感染读者并让其掉进去,不能自拔。这是客观世界向审美世界升华。这氛围更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和网状的气息,黏住读者的情感,也笼罩读者的心,从而进入一个想象的也是幻觉的更是自我和自由的醉境中。这醉境就是诗歌的意境,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是诗歌的再创造,更是一种诗意的盛开。
需要指出的是,与上面这些百感交集的边缘情感诗相比,我更喜欢这组诗歌中另外几首写乡情的作品:“与凋零的桃花邂逅于/一个乡村的隘口/四月轻掩门扉/豌豆花无风轻曳”。读这豌豆花一样单纯清澈的小诗,内心的灰尘被擦掉,恍惚的情感渐渐被滤清的同时,诗境也变得集中和纯净。而它承载的更是我们代代挥之不去的美好并永远怀念的乡愁。这正是我提倡的真实朴素透明简单的诗歌,因为洗去铅华的诗歌才是真诗,只轻轻一下就切入骨髓的才是真的大道至简。简单而变化无穷是诗歌也是所有艺术的最高境界。
与郭豫章感性飞扬的赠予诗相比,李冈写给古代名人的诗歌更倾向于理性和思想。他试图从李白、杜甫、范仲淹等人的经历出发,从中找到这些造成他们命运的症结,以及命运中的因果关系。与这类相同的诗歌相比,李冈的独特之处在于给这些文化名人找到了共同的场,也就是平台,那就是洞庭湖。这些名人都满腔的忧愤,都怀才不遇,那么就来洞庭湖吧!洞庭湖是一个疗伤的场所,是安慰剂也是他们的涅槃之地。洞庭湖不仅医治了他们心灵的创伤,让他们一吐内心的不快,更点燃了他们的情与思。于是,自然的美景刺激了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才情涌动,各自造出了千古名句。那巍峨的朝廷早已灰飞烟灭,而他们的绝唱却千古流传,直到今天还新鲜如初。从这个角度来说,大自然就是诗人写作的源泉,也是诗人心灵和所有文学皈依的圣地。李冈无意中捅到了这个写作的穴位,诗歌的脉络也就打通了。于是,在洞庭湖,无法消除千古恨的李白,蘸着酒水,挥洒湖山,“喝酒是不须正襟危坐的/那样品不出心绪/满腔怨愤 满怀豪放/都交付给月下独舞的剑光”。李冈写起他们来,也变得像湖水一样自然流畅,连绵不绝且云蒸霞蔚。他运用的对比法,先写这些名人被整成枯槁的命运,然后到了洞庭湖生命开始返青并变得郁郁葱葱,更主要的是才思如泉,名句叠出。这也证实了自然拯救文学,更拯救心灵的道理。
从创作方式看,李冈是先静观,剔除杂念,然后沉进这些文化名人境遇中去,站在他们的角度,以他们自己身份来抒写,所以这些诗歌就有了他们各自的温度及心灵的体悟和痕迹。所以李冈把这组诗歌命名为《端详》,端详比起一般的看更用心,并伴有情感和思想,有考察体悟之意。所以这里端详就有几层意思,一,仔细端详体会这些文化名人;二,站在这些文化名人的角度,端详他们所处的时代以及人类与自然;三,端详也是一种写作姿态,只有认真地端详才能进入到心智飞翔的写作状态;四,端详更是一种境界,诗歌达到了值得端详,需要仔细地反复地咀嚼的地步,那这诗歌就有了回味和韵味,犹如空谷钟声,意犹尽而余音袅袅,且慢慢地扩散,直到整个心灵被笼罩和浸染。
这肯定是李冈要抵达的境地,尽管现在还有距离。但在另外一些端详洞庭风景的诗歌中,李冈已经朝这个方向迈进:“目送细雨斜斜,渔灯隐约/多少人夜卧兰舟,枕了一湖秋水/被巴陵的酒醉湿,半盏时光,半盏馨香”。短短几句,意境全出,而且越嚼越有味道。这里不见“我”,但我的情思无处不在。这就是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是因为情景已经交融,物我两忘了,这当是李冈写作的目标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