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悠悠
感冒后最令人烦恼的症状之一便是鼻塞。不得已只能张口呼吸,躺着睡觉时令人辗转反侧。我自从学会了一种简单方便的自我疗法——提捏揪痧后脖颈,再没有了这种困扰!
两手拇指伸直,四指并拢伸直,一上一下放在后脖梗处,用手指指腹以一定的力度由两侧风池穴(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的凹陷中,基本与耳垂齐平)向下提捏两条大筋,到大椎穴(低头,颈椎最高骨下),重复10次,以局部皮肤温热、轻度疼痛为宜。然后,将中指和食指弯曲如钩,蘸冷水后,用食、中两指的第二指节侧面,由上到下夹揪皮肤,发出“嗒、嗒”的响声。
夹揪时要注意随夹随拧,继而马上松手。一般以局部夹揪20次左右,皮肤出现紫红色印痕为度。由于夹揪作用对皮肤有较强的牵引力,局部毛细血管破裂,造成淤血,也被称为“出痧”。揪红出痧后,即可感到鼻部畅通、头目清爽。
从经络看,后颈部主要有足太阳膀胱经脉,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篱笆,感冒即是这个篱笆失去防卫功能的结果。揪痧则是利用外力的夹、压、挤,将皮下毛细血管夹破,使血液渗到组织间,造成局部淤血,刺激经脉,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但需注意,有心脏病、血友病或有出血倾向的人,不宜揪痧。如需再次揪痧,要等上次的紫红色印痕消失才能操作。
专家点评
通过提捏揪痧后脖颈来缓解鼻塞症状,笔者认为是有效的。
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穴,位于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具有祛风解表、清利头目之功;大椎为督脉经穴,又为诸阳之会,在脊柱区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具有清热解表、宣通阳气之效。足太阳膀胱经主表,颈部又是本经经脉所过之处,通过按摩手法的良性刺激,使局部经络穴位充血,改善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祛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
在临床上,鼻炎根据症状表现的不同,分为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和萎缩性鼻炎四种。单纯性鼻炎患者鼻塞为两侧交替性,呈黏液性鼻涕,遇有刺激或精神紧张则加重;肥厚性鼻炎患者鼻塞明显,呈黏性或脓性鼻炎、嗅觉差,伴有头痛头晕;过敏性鼻炎患者呈发作性鼻塞、鼻痒、打喷嚏、有过敏史;萎缩性鼻炎患者鼻塞较轻,鼻干鼻臭,嗅觉不灵感,头痛。本疗法适合于慢性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及感受风热、风寒、风燥的体虚患者。
中医认为,鼻为肺之外窍,是呼吸之门户,因此鼻塞多与肺经受邪有关,如风热、风寒、风燥侵入于肺,致肺气失宣而发生鼻塞。按摩疗法具有宣通肺气、清热祛风、通利鼻窍的作用。不过,对于缓解鼻塞症状,只按摩后脖颈是不够完善的,配合按摩合谷、迎香、上迎香、印堂、风池、大椎诸穴,更为全面。
1.用双手中指端,按揉鼻两侧迎香穴(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1~2分钟。
2.用食指或中指端在上迎香(在面部、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迎鼻翼沟上端处)穴位按揉1分钟,有助于通窍利鼻。
3.用中指或拇指端按揉印堂穴(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1分钟,再用中指面摩热鼻两侧。
4.按揉风池、大椎各1分钟,并在大椎穴用摩法操作10遍,使之有温热感为宜。
5.用掌根部背部督脉与两侧膀胱经进行来回摩擦达到有温热感为宜,最后再拿合谷穴(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10次,并点按上述各穴一遍,每穴1分钟。
祖国医学推崇“防未病”,读者朋友们平时要加强自身锻炼,增强抗病能力,注意预防感冒。上述方法也可用于疾病预防,每日1~2遍。自我按摩时,背部穴位可请家人帮助按摩。
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导师王民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