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煤”有理

2014-11-14 06:49文/钟
中国石油石化 2014年1期
关键词:煤化工煤炭能源

○ 文/钟 健

2012年,中国石化大举进军煤化工,如今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中石化计划用8~10年成为煤化工领域的领先者。 供图/东方IC

2012年9月28日,中国石化董事长傅成玉与国务院派驻中国石化监事会主席季晓南共同为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揭牌。傅成玉宣布,中国石化将全面启动专业化煤化工业务,并明确表示力争用8~10年发展成为我国煤化工领域的行业领先者。这标志着中国石化终于正式拉开了大举进军煤化工的序幕,调整结构、转型发展进入实质性阶段。

从油到煤,巨象缘何转身

据统计,截至2013年9月,各地正式上报到国家发改委要求“十二五”期间核准建设的大型煤化工项目共104个。尽管煤化工项目的“产能过剩、乱象丛生”一直备受行业诟病,但随着供过于求引发的煤炭高库存现象以及石油天然气价格的居高不下,使得政府开始为一直收紧的“煤化工”行业松绑。其中,中国石化贵州织金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煤电化一体化产业项目、中国石化新疆准东煤制天然气项目总部基地工程尤为引人瞩目。

对于定位于“成为行业领先者,打造煤代油气新优势,在煤炭清洁转化和高效利用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老牌石油化工企业来说,中国石化如此强劲地进军新型煤化工领域被业内人士称为“巨象转身”,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

战略分工因素

“缺油、少气、多煤”这个自然禀赋的严峻事实,以及日益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决定了中国能源自主之路任重道远。作为横跨中国能源和化工两大领域的国企巨头,将现有的煤炭资源用好用足,成为中国石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能源自主的不二选择。

三大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的使用当中,石油的上游优势企业是中国石油,其不仅垄断着来自境外的三条主要油气管道,而且承担着对非洲、南美石油的进口任务。中海油则注重对海洋石油开采及海外LNG的进口(2013年2月26日中海油以15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尼克森公司,拥有油气储量增加30%,产量增加20%)。中国石化的优势在于炼油和化工领域,进军煤化工领域对其发挥化工优势,与神华集团、中煤集团等大型国企联手整合煤炭资源、优化煤炭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示范效果。

经济竞争力因素

由于原油价格的长期高位徘徊,北美页岩气制乙烯和中东乙烷制乙烯路线的巨大价格优势,对亚太地区石脑油制乙烯路线造成了巨大冲击。根据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提供的数据,东北亚石脑油基乙烯生产成本约为1330美元/吨,美国乙烷基乙烯生产成本仅为500美元/吨左右,中东天然气制乙烯成本最低,仅为400美元/吨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16日会见巴林国王哈马德时表示,要尽早重启中国与中东海湾自由贸易区谈判,尽快达成双赢协议。一旦协议达成,中东低成本乙烯系下游衍生物、中低档和常规石化产品将会借低关税之利更多地涌入我国市场,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将对我国石化产业形成巨大冲击。现代煤化工产业的终端产品在很大程度上与石化产业的产品重叠,其中烯烃、乙二醇、芳烃等在传统意义上原来均属于石油化工的范畴。在此形势下,中国石化将化工原料由煤炭对石油进行替代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技术应用因素

2011 年 10 月 , 采用 S-MTO 成套技术年产60 万吨甲醇和具有中国石化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制烯烃示范装置在中原石化建成并一次开车成功。中国石化 S-MTO 技术的创新性之一是集成了烯烃裂解技术, 即把 S-MTO 副产的 C4和C5组分通过烯烃裂解技术转化为丙烯和乙烯, 显著提高了双烯收率。工业运行结果表明,乙烯加丙烯的平均碳基收率达到 85%~86%, 显著高于同类技术 ,标志着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甲醇制烯烃工艺(S-MTO)成套技术步入产业化。同时,S-MTO 技术申请国内外专利 254 件,77件已获得授权, 形成了有力的专利技术保护网,被外界看作是中石化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煤化工技术突破的标志。这项技术已经成为中石化开拓煤化工的利器之一。同时S-MTP、合成气制乙二醇、MTX 和 SNG 等技术正在开展中试或工业示范研究,MTA, GTO 和乙酸加氢制乙醇等技术研发取得显著进展。这些新型煤化工技术的不断进步, 将为中国石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谋定后动,三分天下有其一

近期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共同编制发布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的15个煤化工示范项目中,中国石化六大战略基地成功获得五项,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更重要的是,其他10个项目分属于神华、庆华等多家集团,并不能与中石化形成明显的战略对峙局面。中国石化后发先至的战略布局已经可见一斑。预计“十二五”乃至“十三五”阶段,整个煤化工领域将呈现中国石化异军突起,神华集团、中海油、大唐集团等稳中求进,通辽金煤、山西潞安、内蒙古汇能等地方诸侯各霸一方的格局。

●严重的环境恶果,凸显我国煤炭基地与水资源现状存在矛盾。 供图/CFP

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公司成立后,提出了煤化工战略的“133331”计划,2020年前后实现,即用1亿吨煤替代3000万吨油气,实现煤制天然气300亿立方米/年,煤制烯烃300万吨/年、非烯烃化学品300万吨/年,煤制油100万吨/年,用8至10年时间成为煤化工领域的领先者。

面对发展煤化工产业中煤炭瓶颈的问题,中石化采取了“合资合作”的策略迅速抢占资源。

首先要提到的是中天合创项目。

早在2007年就已经成为中国石化探路煤化工的尖兵—中天合创能源有限公司,由中国石化、中煤能源、申能集团和内蒙古满世煤炭集团各占38.75%、38.75%、12.5%、10%股份。这个项目由发改委指定企业组成,“合创”特色非常显著:中煤集团是中国超大煤炭企业,在资源方面有明显优势;中国石化在化工制品生产方面资格最老,经验丰富,又有完善的销售渠道;申能集团掌握着长三角地区的液化燃气销售,产品销售渠道可以得到充分保证;满世集团在内蒙古当地比较熟门熟路,负责土地、水资源、环保、交通等方面的审批到位。中天合创公司采用分公司的组织形式实施项目管理,设煤炭分公司和化工分公司,分别以中煤能源、中国石化为主组建,负责煤炭项目和煤化工项目的开发、建设、运营与管理。

然后是国力中国石化宁夏项目—通过增资扩股的形式快速进入成熟项目的代表。

2012年12月4日,中国大型电力企业—国电股份2012年公告称,控股子公司国电英力特拟与中国石化合资开发宁东九个能源、化学和煤矿项目。中石化长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向国电中国石化宁夏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增资24.42亿元人民币。英力特集团与长城能化在合资公司中股权各半。

来自国电电力的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0月底,这家英力特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资产总额为92.11亿元,负债总额则为71.65亿元,负债率突破78%的红线。而针对如此一块高负债资产,国电与中石化的增资扩股举动无疑是一拍即合。“该项目前期建设完全由英力特运作,中石化强烈需要获得更多的煤炭资源发力煤化工,国电有必要对资产进行调整。双方都找到了共同的诉求点。”业内人士称。在职责分工上,中国石化主要负责化工装置的运营管理,中国国电负责煤炭开采和热电装置运行管理。

通过以上两个项目的尝试,中国石化理清了思路,理顺了关系,为下一步全面主导煤化工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做好了资源和经验的积累。

中石化进军煤化工的战略绝不仅仅意味着自身追求经济效益的需要,也暗示着国家能源战略的某种调整。

蓄势待发,战略调整的利益考量

2012年10月31日,根据安徽省政府与中国石化集团战略合作协议,由中国石化与皖北煤电合资(各占50%)组建的大型煤化一体化公司—中安联合煤化工公司煤制170万吨/年甲醇及转化烯烃项目建设工程总体设计合同正式签字。2013年2月2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复函,同意总投资540亿元的中国石化贵州织金新型能源化工基地暨一期项目开展前期工作。8月27日,中国石化董事长傅成玉透露,位于新疆准东的煤制气项目和新浙粤管道项目已确定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路条”,正在筹划启动。此外投资1560亿元总长7373公里的新浙粤管道项目也将启动。中石化河南煤化鹤壁煤化一体化项目于2013年初获国家发改委的“路条”,目前已开始各项前期工作,项目的19个核准要件完成了三分之一。

六大基地的全面启动,表明中石化煤化工战略已蓄势待发。中石化进军煤化工的战略绝不仅仅意味着自身追求经济效益的需要,在这样重大的“巨象转身”背后,也暗示着国家能源战略的某种调整—从一味的单纯“降煤”向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清洁率,降低对外能源依存度,提升国家能源安全等角度的综合考量,同时体现在诸多复杂利益之间的交换与妥协。

以能效换独立,解决能源对外依存度过高问题。煤化工的广泛应用(虽然其能效低于石油化工)显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替代石油解决化工原料问题,节约出来的原油则可以在燃料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预计2015年中国乙烯产能为2700万吨/年,如果按规划其中煤制烯烃的产能占1/3,约每年减少消耗5400万吨原油,占原油消耗总量的10%。

以质量换时间,解决化工原料成本高企问题。通过煤炭替代石油,面临着碳排放增多、水资源过度利用等一系列发展质量问题。但是在自身缺油少气的条件下,页岩气、核能等新型能源尚未突破瓶颈,在其实现大规模应用之前,必须争取一段重要的原料替代期(业内评估在10~15年)。而只有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化工原料路线—新型煤化工路线,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以空间换环境,解决人口密集区高污染环境问题。新型煤化工发展的意义在于,相同碳排放强度的情况下,高附加值产品的大量生产实质上起到了减少碳排放总量的作用。这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少严重污染的北部、东部地区城市群雾霾生成的作用。

以水源换能源,在煤炭发展计划与水资源供给之间的艰难抉择。2012年11月12日,国际能源署发布了《世界能源展望2012》,水和煤炭生产的矛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煤炭基地规划与水资源的现状存在尖锐矛盾,如不根据水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整,将会带来环境恶果并影响中国的能源安全。

以竞争换进步,倒逼技术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明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大型能源公司不断深入煤化工领域,所具备的技术、资金、品牌优势,势必对整个煤化工市场整合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市场竞争,客观上倒逼地方政府淘汰落后产能,倒逼科研机构研发先进的CO2捕获封存技术,倒逼企业实施更严格的节水减排措施等。

猜你喜欢
煤化工煤炭能源
煤化工企业消防安全管理探析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煤炭
做好煤化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者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纠结的现代煤化工
煤炭:去产能继续 为煤炭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