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rry
新学期伊始,高校新生“小鲜肉”热烈讨论的话题除了“怎样选课”
“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外,一大热门话题是对“转专业”的关注。
随着近年来高校转专业政策的放宽,愈来愈多同学在入学后第二年有了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
这对于没有被理想专业录取或对专业认识模糊的学生来说,不啻为一次新生。
虽然从开学距离转专业开放还有一整年,不少新生已经开始打听“转专业考试难不难”
“能否转进热门专业”这类问题,俨然要准备打一场转专业持久战。
由紧到松的转专业
十几年前,转专业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词,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独木桥,也同时决定了你未来学习研究的领域。在2005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申明“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
自相关规定发布后,高校的操作经历了一个从小心谨慎到“大刀阔斧”的过程。就以笔者就读的复旦大学来说,2008年的生命科学院的转专业要求不可谓不复杂:不仅要求学生第一学期的平均绩点达到3.0(4.0为满分)方可参加面试,还要以高考成绩进行加权,面试内容则涉及综合知识、思维能力及英语能力。看到这样学霸的要求是不是让人心生敬畏,望而却步呢?在经过几年的尝试与调整后,虽然复旦的转专业书面政策看似变化不大,实则有了许多松动。2010年起由复旦赵强工作室制作的《转专业分析手册》受到同学热传,并且得到学校官方网站的报道,正如手册上写的那样,“转专业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安排进入每一位复旦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学生选择转专业成为一种常态。而校内社团、学习小组亦开始组织转专业经验分享会、模拟面试等。
复旦最显著的变化还在于专业制度的改革,学校中大部分专业以大类的形式招生,给新生们留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与考虑时间。譬如当你进入校园就读“自然科学实验班”,在大二时将有机会报读物理、生物、化学等方向的专业。除此之外,复旦还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第二专业学位、跨校辅修机会,弥补部分同学专业选择的遗憾。这些都使得复旦走在了国内转专业潮流的前端。
北京大学则强调“通才教育”,以淡化专业概念的方式来放松专业限制。据报道,早在2011年,北大就有约35%的学生选修双学位,近20%的学生转专业,学校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各个专业最好老师的课程。笔者询问了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的同学,他们也表示转专业已经成为学生常见的选择。
厦门大学除了个别院系有特殊要求外,只要学生报名,就可以参加转专业考试,只要成绩够了,就可以转专业。而且考试也并非考要转的专业知识,而是按照专业的文理分类,文科类考语文和英语,理科类考高数和英语。大一下半年和大二下半年均可提出转专业申请,
据了解,目前全国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允许本科生入学后二次选择专业,绝大多数在第一学年或第二学年结束时进行转专业工作。一些学校甚至将条件放得更为宽松,例如允许文理科专业转换等。
冷热不均犹在
转专业的门槛降低了,同学们选择的空间大了,但笔者在采访了几所高校的同学之后,发现与高考后第一次选择专业一样,转专业也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
“转我们法学的人也蛮多的,大概是因为金融会计之类根本不接受转专业吧。”厦门大学法学系的商乐同学直言不讳地说道,由于金融会计等经济相关的专业是厦门大学的“牌子”,本来报名就读的人就多,加之很少有人转出来,所以转专业时很难转入。而法学被很多人认为工作前景好,也被不少学生青睐。他认为转专业时大部分人的兴趣反而成了其次考虑的因素,学长学姐的就业建议、家长的长辈经验在左右着专业选择。因为名额少、竞争激烈,没有如愿的同学不惜转入经济学院就读1+1留学项目。
在复旦也存在相似的情况,每年热火朝天的转专业季中,能转入经济学院的几乎万中无一,2011年、2012年的数据报告均显示零人被录取。因此管理学院、新闻学院成了退求其次的热门去向,据了解每年复旦约有500人提出转专业申请,报名这两个学院的就有逾百人。不少被入取的学生都是众人眼中的学神,2012年成功转入管理学院的陈可说:“寝室里绩点最低的同学都过3.5,不止一个人拿到国家级奖学金。”
尽管在《转专业分析手册》中建议对其他专业有强烈兴趣或不适应在读专业的同学考虑转系,但是仍有不少学生是以社会上对“前景”“钱景”的评判标准来做出转专业选择的。
遵循内心并不奇葩
随着学校对转专业工作的规范,以及转专业的普及和常态化,越来越多的同学能去反思转专业中“盲目跟风”的现象。翻阅2014年复旦转专业的录取结果,可以发现从经管大类转入中文系、哲学系,从核技术转入物理系等案例,遵循内心的兴趣这一准则逐渐被看重。2013级的程峰刚刚从历史系转入哲学系国学方向,在旁人看来这简直是一个从冷门转向更冷门的奇葩选择。然而程峰表示,这个转专业选择是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早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他就预想过读国学,但是由于周围人的劝告,他还是选择了历史。在大一一整年中他始终辗转反侧,分析了利弊因素,最后决定跟随自己的兴趣选择转系。可是这一慎重选择的结果没有完全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不少好友不是很支持我,他们问:学了国学以后能做什么?父母也充满疑虑,不过他们还是尊重了我的决定。在我看来,这是因为他们比较开明,并不是真正理解我的选择。”
“不少人觉得我傻。”从经管转入中文系的姚玉这样描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复旦经管大类录取时,曾经让不少人羡慕不已。但在大学一开始姚玉就发现自己对经管的兴趣非常淡薄,更愿意和人文学科打交道,因此她大部分时间都在中文系蹭课。当她最终做出从经管转入中文的决定时,朋友中充满了各种反对的话语。“要不是因为出自真心的热爱,我很可能再次屈从于旁人的声音了。”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