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发展机遇 推动全面振兴

2014-11-14 03:05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
北方经济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东北三省建设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

随着国家新一轮支持东北振兴重大政策的出台,东北地区振兴发展拉开了新十年的序幕。为了更好抓住新一轮国家战略和重大政策机遇,加快我区东部地区发展步伐,近期,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进行了调研,学习借鉴东北三省改革发展的做法和经验,并针对蒙东地区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东北三省振兴发展的成绩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振兴战略实施十年,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2013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7077亿元、12981亿元、14382亿元,是2002年的4.9倍、5.5倍、3.9倍;实现年均增长15.6%、16.8%、13.3%,地区生产总值明显增加。三省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3341亿元、1156亿元、1277亿元;比2002年增加2942亿元、1025亿元、1046亿元,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

2.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十年来,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逐步形成了三次产业结构协同发展的基本格局。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10.8:47.8:41.4调整为2013年的8.6:52.7:38.7,吉林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20.3:43.0:36.7调整为2013年的11.6:52.8:35.6;黑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11.5:56.1:32.4调整为2013年的11.4:44.9:43.7。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非农产业比重明显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3.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十年间,东北地区城乡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增强。截至2012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铁路里程分别为0.50万公里、0.44万公里、0.60万公里,比2002年增加了0.12万公里、0.08万公里、0.05万公里;三省高速公路里程分别为0.38万公里,0.23万公里、0.41万公里,比2002年增加了0.22万公里、0.18万公里、0.37万公里。支线、通用机场建设稳步发展。水利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4.国企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实施振兴战略十年来,东北三省大部分国有企业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大型骨干企业实现战略性重组,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十年间,东北三省累计政策性破产企业320户,核销呆坏账超5900亿元,安置职工83.3万人,250多家企业共分离企业办社会1700多家。2012年,辽宁、吉林、黑龙江非公经济比重分别达64%、50.8%和51%,比2002年提高了17.7、21.1和19.3个百分点。历史遗留问题取得突破,老工业基地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的状态得到改善,非公经济活力明显增强。

5.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三省沿海沿边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2013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外贸进出口额分别为1142.8亿美元、258.5亿美元、388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了925亿美元、221亿美元、345亿美元;三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290亿美元、67亿美元、46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了247亿美元、62亿美元、33亿美元。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黑龙江沿边经济带开放步伐加快。中俄毗邻地区合作实现历史性突破,企业“走出去”成效显著,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6.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十年来,振兴成果进一步惠及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3年,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5578元和10523元,比2002年增加19054元和7772元,实现年均增长13.2%、12.9%;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2274元和9621元,比2002年增加16014元和7320元,年均实现增长12.2%、13.8% 。黑龙江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597元和9634元,比2002年增加13497元和7229元,年均实现增长11.1%、13.4%。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保并轨,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保体系初步实现全覆盖,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棚户区改造取得明显成效。

7.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实施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势头得到扭转,保护区及湿地面积大幅提升,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生态屏障作用进一步增强。截至2012年底,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累计完成造林总面积分别为246.67千公顷、28.17千公顷、162.3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5.1%、38.9%、42.4%。松花江、辽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水质明显好转。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稳步下降。

二、东北三省振兴发展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十年来,东北三省在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过程中大胆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及做法。这些经验及做法对我区推进东部盟市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着力深化体制改革。实施振兴东北地区工业基地以来,东北三省积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极大释放了发展活力。通过实施大规模国有企业公司股份制改造,创新体制机制,创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并实施政策性破产、核销呆坏账、豁免历史欠税、处置不良贷款等,多数企业卸下沉重历史包袱。率先开启了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的先河,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区民生得到了显著改善。积极探索医院等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方式,在森工系统中率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建设生态经济改革试验区。

2.着力推进转型升级。结构性问题是老工业基地面临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十年来,东北三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通过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实施信息技术与传统优势产业融合,使传统优势产业得以改造升级,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造。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生物制药、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努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着力扩大对外开放。十年来,东北三省立足国家开发开放大局,把对外开放作为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发挥沿海沿边地缘优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大力发展沿海经济带,打造沿海重点发展区域的对外开放战略。全面推动国有企业“走出去”,寻求多层次、多渠道战略合作。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沿海经济,努力构建沿海与内地互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设立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动沿边国际合作。

4.着力促进创新驱动。十年来,东北三省注重发挥科教与人力资源优势,通过促进创新能力提高和科研成果转化催生发展动力。大规模的结构调整、战略重组和搬迁改造,有效推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并对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给予政策扶持,使一批大型骨干企业的装备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显著提升。加强技术引进和结构创新,以吉林长春轨道客车厂为代表的一批汽车产业技术水平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领跑全国汽车产业发展。发挥势科技和人才智力富集优势,使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明显加快。

5.着力建设“两型社会”。十年间,东北三省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并重,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并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一方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通过强化污染减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另一方面,继续实施生态功能区保护与转型发展,全面推进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和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将生态环境转化为竞争资本和后发优势。

虽然振兴战略实施十年,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但在振兴进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市场化程度低,发展活力不足;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产业结构调整仍然紧迫;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缓慢,社会、生态问题突出;对外开放水平不高,贸易总量偏小且层次较低;城市化发展进程较慢,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等。这些矛盾和问题有待在新一轮振兴中得到有效解决。

三、推动蒙东地区振兴发展的几点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是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转型的攻坚时期,也是再造竞争优势、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内蒙古要紧紧抓住国家未来十年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认真审视内外部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努力把振兴工作推向新阶段。

1.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发展活力。全面推进国有林区和垦区制度改革,争取进入国家新十年东北振兴的改革试点范围。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创新多元的投融资体制,支持东部盟市新设地方性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支持自治区地方银行与东北三省地方银行互设分支机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新36条”及我区的配套措施政策,支持民间资本扩大进入领域,充分释放民间投资潜力。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支持在东部盟市开展有关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先行先试相关政策举措,探索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的有效途径。争取设立自治区东部振兴发展基金。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乳、肉、绒、粮油、马铃薯等深加工产业,打造绿色品牌,实现设施农牧业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提高农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打造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国家光伏产业基地,大力推进煤化工产品深加工,构建褐煤提质、煤气化、液化等延伸加工循环产业链,推进有色金属采选冶一体化建设,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延伸加工产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依托大草原、大森林、大湿地等奇特壮美的自然风光,打造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依托重点口岸建设专业物流园区,构建联运物流体系。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3.加强区域合作水平,促进开发开放。立足国家沿边开发开放大局,着力优化开放布局,加强与俄罗斯、蒙古在资源开发、农牧业、房地产开发方面的合作,加快沿边地区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积极探索建立中俄、中蒙边境自由贸易区。完善重点边境口岸的通关、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建设与俄蒙连通的公路、铁路、航空通道,加快口岸信息化平台建设。培育发展一批外向型龙头企业,提高对外合作层次、扩大合作规模,逐步打造形成面向东北亚地区的外向型产业基地。

加强与东北三省的深度合作。围绕产业联动、基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大力推进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的合作,在能源,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旅游、物流等领域构建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体系,在交通、电力、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方面提升共建共享、互联互通能力与水平。完善与东北三省行政首长协商机制,推进与东北三省次区域合作,加快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沿边开放带建设,推进东部盟市和环渤海地区互动发展。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经济发展支撑。不断完善交通设施,推进煤运通道、快速客运通道、口岸通道和内部的运输通道建设,扩大煤炭外运能力,畅通蒙东地区连接华北、东北和俄蒙的运输通道。重点实施公路出区通道扩能改造项目,加快蒙东地区与俄蒙连接的跨境通道和通往毗邻省区的通道建设;继续完善蒙东区域内机场布局,形成干支线及通勤通用结合的航线网络。推进管道建设,依据项目建设布局,配套实施产品输送管道。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

5.加快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完善城镇建设规划,合理安排空间布局,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城镇。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健全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壮大城镇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完善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体系,推进农牧民市民化,推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牧区延伸,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6.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和沙、草产业,走产业化生态建设之路。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和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推进碳汇林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沙地专项治理工程,加大沙地综合治理力度,建设防风固沙林带,防止沙化面积扩大。积极构建循环工业体系,加强脱硫脱硝工程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大工程建设,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制度。

7.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社会就业规模,解决好“三少”民族、林区垦区转岗职工、“就业困难对象”等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升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优先安排边境旗县、牧业旗县、生态功能区旗县社会保障建设。以农村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林区、垦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加快扶贫开发步伐,确保蒙东地区与全区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调研组成员:包思勤、曲莉春、杨再梅;执笔:杨再梅)

责任编辑:杨再梅

猜你喜欢
东北三省建设发展
初中地理《东北三省》教学案例与反思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东北三省滑雪产业的空间拓展路径
用课程标准审视教材、思考教学——以“‘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的教学为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