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爱
小学体育课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新教材、新课程、新观念的背景下上好体育课是每个体育教师都关心的问题,现总结教学经验,谈谈我对上好小学体育课的一些见解。
1.在教学中确定情感目标
过去人们对体育教学这方面的认识比较狭窄,认为学校体育就是打球、做操、玩。因此在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如:喜欢上户外不喜欢上理论课,在体育活动中又表现为怕吃苦、喜欢轻松的活动,不喜欢800米此类的耐力项目,等等。我认为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忽视情感因素有关,过去在分析体育教学时总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于教学的认知系统,而忽视情感系统。因此,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情感目标。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兴奋中提高成績,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激励与期待中增强信心,不断焕发前进的力量。
2.巧借多媒体,增强室外课教学效果
新体育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会学习。体育课主要是以不断重复练习达到教育教学目的。要让学生练习,不必让学生在新授课中尽快掌握好动作要领。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比如给同学们介绍“前滚翻”的技术动作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师示范和口授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则效果不甚理想。首先,在上课时,教师将完整的动作示范出来,然后进行讲解、分析,所讲的一切都较抽象,在视觉上不能给学生一个直观讲解的感觉,让学生不易理解,学生注意力分散,很难完全接受。反之,我在上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将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画面显现教师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及“蹲—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臂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枕骨、肩、臂部依次触垫—抱小腿团身成蹲撑”的文字解释,根据课堂需要使画面反复播放、讲解,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印象,练习起来更有劲,更积极主动,对动作要领更直观理解,掌握动作更快,更符合儿童对直观、有趣、新奇事物更容易了解,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这一规律。又如容易出现的易犯错误动作和记忆方法,我运用画面展现各种错误动作的演示,学生通过认真观看画面,动脑思维,然后教师仔细分析,讲解产生错误动作的根源。同时,我将一些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录像剪接到教学软件中,在上课过程中插入给学生看,使学生在运动中对前滚翻动作形成初步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增强体育教学的游戏性
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的任务是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而体育游戏作为一种体育活动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生动而活泼,还能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的坚毅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学生都非常喜欢。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运用竞赛和游戏的方法,适当地编排一些竞赛性游戏进行练习,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趣味性,又能营造热烈的体育教学氛围。如在投掷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比赛射纸飞机,比比谁的飞机飞得高、飞得远。学生都特别感兴趣,很快进行投掷训练。通过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练中乐、乐中思,使学生的天性在“玩”中得以体现。丰富多彩的课堂游戏避免动作练习的枯燥感和单调感,从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其乐无穷的新鲜感,从而达到累而想练,疲而不厌,产生体育活动学习兴趣。
在具体指导学生锻炼时,我还经常把体育锻炼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比如一边练跳绳,一边教学生唱儿歌,又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我由一个滚动练习的游戏开始,首先让学生认识正确动作的重要性,然后进入学习部分,大部分学生一开始就被游戏吸引而注意力集中,兴趣由此激发。
4.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人们在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时所产生的倾向与爱好。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倘若学生体育兴趣浓厚,则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活动,获得身心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喜悦;倘若缺乏兴趣,将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的一种沉重负担,体育活动难以顺利进行,更不用说达到预期目的。因此,遵循心理学客观规律,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方面,必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5.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培养
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只是班主任的责任,体育教师有责任培养。在体育课中长跑一向是学生最头疼的运动,同时是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的一项重要运动。教师要用爱国主义思想启发学生,如将25000里长征贯彻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从小树立为祖国作贡献的远大理想。在比赛中,增强集体荣誉感,把集体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6.用激励性评价巩固小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
每个孩子都有都活泼爱动的天性,所以都对体育运动有浓厚兴趣,而小学生阶段是奠定体育终身兴趣的关键阶段,一个人如果在小时候对体育运动或者某一体育项目产生兴趣,那么这个兴趣可以持续终身,养成经常体育锻炼的生活习惯,并在体育运动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长大以后更好地建设祖国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对体育运动虽然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缺乏持久性,所以教师不但要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而且要通过各种途径巩固他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而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心理学原则,运用激励性评价是巩固小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有效方法,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体育特长,然后及时抓住机会进行表扬和鼓励,当观察到有的学生出现厌倦情绪时,教师可以用微笑、拍肩等体态语言给予鼓励,提高学生坚持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